APP下载

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有效途径

2016-02-19陈正科

乡村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植保示范区防控

陈正科

(西林县农业局植保站,广西 西林 533500)

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有效途径

陈正科

(西林县农业局植保站,广西西林533500)

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农业是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也是推动我国第二三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保证与农业相关的工作能够实现有效的开展,才能够为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植保工作是保证农业有效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农业植保工作的重要性,对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有效途径进行浅要的论述。

农业;植保工作;加强途径

1 树立绿色、科学的现代植保理念

加强农业植保工作,首先应树立绿色、科学的现代植保理念,主要把握好以下4个问题:①植保工作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植保部门的工作,其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植保工作防控方式转变的动力,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体现;②植保工作不仅仅指在蔬菜、水果、茶叶等方面建立试点和示范项目,而是应在植保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防控工作,如农业生产区域及各类作物生产,其实质属于战略问题;③植保工作开展的目的除了实现生态效益和减少污染之外,还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1]。

2 加大对农业植保工作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农业植保工作的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扶持发展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央财政支持。科技部和教育部应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投入;农业部应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专门安排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其二,地方财政扶持。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落实财政专项资金补贴;其次还应加大在植保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如地方应购置一些能够预测病虫的设备和仪器,对农作物的健康信息实现准确的获取,从而切实提高植保工作的有效性。其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2]。农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出口备案基地以及专业化合作组织也应给予资金投入,企业应加大对杀虫灯、性诱剂、色板、生物制剂等产品的研发力度。

3 创新区域性的合理防控技术模式

创新区域性的合理防控技术模式,应实现农、科、教、企之间的紧密结合,对理化诱控、免疫诱抗、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和科学用药等关键技术予以完善。以农业部为领导,以生态区域为组织单元,将农作物作为主线,建立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协作小组,通过集成研究来形成具有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成本适当、农民欢迎的综合技术模式。同时,对于不同作物、不同区域而言,还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规程或技术标准,形成规范化的体系;另外,还应在诱杀技术的优化上予以重视,坚持“控害保益”的原则,重点研究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和生物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解决因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农药使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3]。

4 依靠示范区建设实现产业化推广

依靠示范区建设实现产业化推广是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另一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在大中城市当中,特别是利用南菜北运中蔬菜基地、水果、茶叶的优势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立起具有高标准的植保示范区;还可以选择专业化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先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另一方面,要实现农业植保工作的规模化。专家的行为呈现出小面积、小试点、小项目的特点,农民的行为呈现出大面积、大范围的特点,从病虫害的防控规律来看,规模小会产生较低的效益,基于此,现代化的农业植保工作示范区应具有一定的规模。

5 结语

气候条件、土壤肥沃程度、种植技术等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产业,为了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必须重视农业植保工作。加强农业植保工作的有效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且有利于增加国家粮食产量和维护粮食安全,对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具有基础保障作用。加强农业植保工作,应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明确“建设现代植保,服务现代农业”的任务目标,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切实提高统防统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1]张春巧.开展农业病虫电视预报是做好植保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0(2):3-4.

[2]孙娟娟.浅谈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农民致富之友,2013(22):90.

[3]钱国华.农业植保工作形势分析及发展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13(22):77-78,94.

S4

A

1674-7909(2016)08-83-1

猜你喜欢

植保示范区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无怨无悔四十载 植保战线展芳华——访山西省太原市植保植检站副站长何淑青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无人机技术在农业植保中的应用与实践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