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下双语教育“生态化”理论构建

2016-02-19张伟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生态化双语

张伟

(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发展理念下双语教育“生态化”理论构建

张伟

(新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同教育生态学的要义相契合,从生态学中生态群落、生产者与消费者、物质流、智能流、信息流、生态位核心概念出发论证双语教育生态理论的基本概念框架,从关系性问题入手,论证双语教育“生态化”理论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性问题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完整的双语教育生态结构和生态范式,以实现本土双语研究成果的创新,双语教育资源的协调,绿色双语教育惠民政策人人共享。

新发展理念;动态;双语教育;生态化;理论构建

一、教育生态学词源追溯

教育生态学概念是在“生态学”和“语言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1865年德国动物学家雷德尔(Reiter)结合希腊文词根“oikos(家庭、居所)”和“logos(论述、研究)”而成,该词的元涵义为对某个主体存在场域的分析研究。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豪根(E.Hangen)运用生态学原理调查研究影响语言发展和功能的环境因素,首次建立了“语言生态学”概念。随后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Law.Fence Cremin在《公众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并论述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渐次被引入教育领域,为人们研究教育系统问题提供了跨学科的崭新视角,教育生态理论丰富人们对教育生态系统的“生物性”规律认识。

二、双语教育生态理论的基本概念框架

(一)生态群落

双语学校是双语教育生态群落中的主体。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现象的存在扩展了双语学习的范围,双语知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双语教育的生态群落亦以多样化的场域存在,以信息传播的介质为标准,互联网、电视、手机、报纸等组成了一个双语信息群落;以语言的运用为标准,国家机构、超市、广场等构成了双语实践应用群落;以知识和文化的掌握为标准,学校是专门系统化促进双语学习的关键生态群落,学校具备能促进双语生态群落高效运转的软件与硬件条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对该生态群落的再分解,创造出一个最有利于双语学习的大环境。无论是在效用上还是结构上学校教育都显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迥异于个人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而确立了双语教育生态群落中的主体地位。

(二)生产者与消费者

从教育生态化理论的观点看,学校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学校的存在正是有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存在,因此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中的“生产者”,准确的说是知识的生产者。学生在学校不断地深化知识技能的学习,发展身心,取得一定的学历后最终成为一名社会的服务者,毕业后被用人单位录用。用人单位成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直接“消费者”,社会各行业成为间接的消费者。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双语教育应该协调好“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让“生产者”逐渐丰富自己的双语知识储备,让“消费者”保持人才流通渠道的畅通。

(三)物质流、智能流、信息流

双语教育生态理论中的物质流指国家和社会对双语教育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后所产生的积极能动的影响,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改善南疆办学条件,通过培养免费师范生充实双语师资队伍,通过“班班通”工程改善双语教学条件。财力、物力、人力都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通过教育载体的转化会加速双语学校生态群落的发展。“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作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一定的管理部门从学生作为劳动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中抽出一定的部分,再投入到教育中进一步发展教育。这样就构成了教育生态系统中循环的物质流”[1]。

教育生态系统的智能流,本质上看它涉及的是知识的更新与科学的进步,从形式上讲学生是学校的智能载体。当学生在学校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之后,他必须要把这种知识技能应运到实践中才能产生意义。在实践的检验历练中,人们更进一步地接近真理,产生了新的科学知识,尔后新的知识又会以教材为载体出现在课堂学习中,从而构成了教育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智能流。

教育生态系统的信息流是一个显著的动态概念,无处无时不在,而主导双语教育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信息需首要考虑和深化。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智能流、信息流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社会系统、双语教育系统、自然环境系统这三个基础系统之间首先存在着物质流、智能流、信息流。

(四)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通常是指在生态系统及其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2],俄国生态学家格乌司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生态位法则”,自然界中凡存在皆有自己的生态位,并且生态位是一个动态概念,将该法则迁移到双语教育的生态系统中,可对双语教育生态位做如下认识:首先,双语教育初始阶段是在微观的社会教育环境下得以生存并延续发展的,随着双语教育的成熟,它逐渐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态位,回顾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由试点、推广到普及的推进思路,立足的根基正是双语教育生态位的变化;其次,生态位要反映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二是自己所需要的生态环境,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个过渡性的缓冲地带,如当前新疆双语教育在中小学学段总体上实现了全面普及,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中小学双语教育所处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有利于自身科学有序地发展,但学前双语教育的薄弱现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构建学制体系化的系统双语教育推动了学前双语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最后,从双语教育生态位的认识层面看,双语教育的生态系统位在新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关乎社会生态的文明进步,有利于新疆社会的长治久安、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双语教育“生态化”理论的哲学认识

人、教育、环境互联互通,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揭示能够反映教育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环境之间、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复杂关系的基本范畴,是教育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3],双语教育生态系统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对关系:

(一)适应与发展

在教育生态学中,双语教育是以新的教育形态出现的,在生物链上可看做一种高端进化结果的产物,在各子生态系统适应上是多层面的,但作为双语教育生态主体的学生,首先要能动的适应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否则就会面临着社会环境的选择压力。在双语教育的适应中特别要强调积极适应双语教育模式和环境,社会环境要创造出重视双语的语言文化氛围,家庭社区环境要主动适应双语教育的发展,学校在生态群落里可以隔绝或消除一些对生态主体发展不利的影响,如极端宗教思潮等。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目的在于避免生态主体出现消极适应而阻碍了其发展的一种生态理念导向。

(二)平衡与失衡

“生态化”理论下的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对稳定性,生态系统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之下的教育生态系统总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与影响,当生态系统所受的外界因素超过自身调节的极限能力时,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失序,使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失衡的情况。每一个子生态系统总是动态变化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也总是经历着由彼此的平衡到失衡以至达到新的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新疆双语教育的现状突出表现在南疆的双语教育整体上落后于北疆,因此政府从高位推动南疆双语教育质量目标就是要解决新疆双语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性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经济问题、民族身份问题、宗教问题、民族语言政策问题,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转型中的困境问题都可能会导致双语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衡,形成发展双语教育的远见卓识。

四、双语教育“生态化”理论分析

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提升双语教育质量,寻求语言的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先要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教育规律构建出一个双语教育的生态系统。鉴于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擅长以“系统”和“关系”为切入点,把“系统”和“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生态学和教育学所共有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方面,柏林教学论学派的教学结构分析和苏联教育家以系统的观点考察教学的整体性问题都把“系统”和“关系”列为首要的前提条件,并形成了科学的教育框架和明晰的教育见解,从系统整体上可以优化和调控教学。

双语教育生态系统以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为中心,从宏观上看它的周围存在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人文心理环境四层外围生态环境圈,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其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环境因素是一个层层嵌套的系统,每个子系统(一般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子系统)都嵌套在更高层级的系统中;且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4]在这种分层级的系统中会演替出独特的民族生态属性和生态结构。根据麦合甫来提·坎吉教授对维吾尔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生活习惯行为的对比研究成果,维吾尔族学生格外喜欢族群内的小群体生活并且习性好动,民族特质习性的出现必然与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相关,宗教伦理规范下的大家庭生活深深影响了维吾尔族孩子的人格气质,宽松、放手式的家庭教育和经常近距离家庭间的互动生活环境塑造了维吾尔族孩子的部分共同习性,因此,在一所民族双语学校,无论是双语教学中管理措施的制订还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分析都应考虑民族学生所立足的成长环境。同理,研究新疆双语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必须要超越教育本身,依据自然环境的不同,采用分地域式的研究,形成区域内的本土化研究成果,同一教学模式下北疆和南疆双语教学效度上的较大差距说明了这一结论的科学性。分层次的双语教育生态系统要求从双语教育所面临的生态结构出发,即从文化环境的视角和教育历史传统等出发,在复合生态环境的背景下综合分析审视新疆双语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从微观看一切对双语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生态因子都在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双语教育生态系统。各种生态系统之间和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冲击使得双语教育生态系统呈现发散性迂回发展。

双语教育“生态化”理论的构建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教育本身,应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与该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等复合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分解影响双语教育的各种生态因子,借生态系统的研究视角理清双语教育的生态结构,探究本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生态功能,最终揭示出新疆双语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确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化”操作手段。

五、双语教育“生态化”理论指导下的研究示例

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生产力进步的象征,从教育是发展的历程来看,教育与经济一直存在着紧密的制约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既要把教育作为事业又要把教育作为产业来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来发展新疆的双语教育,那么该如何看待经济因子对新疆双语教育的影响呢?

“双语教育除非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否则这种教育就会失去它的意义。”[5]从成长着的一代未来期待的社会角色看,为了事业和就业成了个人学习第二语言的理由,在此前提条件下提出一个研究假设,经济利益是维吾尔族学生双语学习的主要动机之一,双语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没有全面意识到第二语言学习所蕴藏的经济价值,接下来围绕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和第二语言对个体未来发展的意义展开实证调查,在统计分析资料的基础上验证假设,然后在生态理论框架下就经济、教育、学习者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展开讨论。通过不断引入其它生态因子进一步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丰盈结论,如引入维吾尔族经济传统生态因子,可以发现经商是维吾尔族社会的传统,经商重在与人相通,而与人相通的前提是语言相通,与经济相联系的双语教育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会为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引入语言生态环境因子,从第二语言存在的场域及社会大众的第二语言交流能力可以反映出第二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所占据的位置、人们的重视程度以及人们对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关系认识;引入社会身份因子,可以论证系统接受过第二语言的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否发生改变;同家庭环境相联系,可以探讨第二语言学习是否改善了家庭的生存状况及是否提升了已受益者对下一代学习第二语言的意识。

六、新发展理念与双语教育“生态化”理论间的关系

新发展理念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式的关于发展的认识论理念,而结构化、层次性、整体互联、动态整合是教育生态的显著特征,这正好契合了互联互通、整体联系、协同发展、动态平衡的新发展理念要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作如下认识:

创新,基于双语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位于核心生态位的认识,要求新疆在发展双语教育的进程中必须要实现双语教育研究成果的本土化创新和双语办学特色的创新,以创新提升双语教育的效度。

协调,协调一切双语教育资源,具体讲就是要协调好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统筹于学校的生态群落,协调推进区域教育同质发展,缩小南北疆教育间的差距。

绿色,强化双语教育,落实南疆地区14年免费教育,在绿色教育政策生态因子的牵引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同全国一道落实绿色的素质教育理念,在双语文化的浸润下养成良好的素养,保障双语教育生态链智能流的顺畅流动。

开放,首先要体现在文化上的开放,以双语教育对接现代中华文明,加深全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次,少数民族自身也要以开放的眼界和心态看待世界,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辩证看待伊斯兰文化传统,自觉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践行民族团结,在教育生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一座先进文化桥梁。

共享,教育惠民政策成果人人共享,改革开放的利益人人共享,共享“一带一路”的战略红利,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处理好教育生态的平衡与失衡性问题。

[1]王凤产.教育生态系统探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3-145.

[2]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3):26-29.

[3]范国睿.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评论,1997(6):21-23.

[4]Bronfenbrenner,U.Making Human beings hu⁃man:bio—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develop⁃ment[M].Thousand Oaks,CA:Sage,2004:3-15.

[5](英)科林贝克著.翁燕珩译.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65.

2016-10-11

张伟,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生态化双语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