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6-02-19魏淑梅郓城县植保站山东郓城274700
魏淑梅(郓城县植保站,山东 郓城 274700)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魏淑梅
(郓城县植保站,山东郓城274700)
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灾害,如防控不及时,会导致减产并严重影响玉米的质量。基于此,结合近几年的田间调查、试验研究,探索出了玉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种植者提供生产管理的参考。
玉米叶斑病;症状;防治
玉米是山东省郓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增产对郓城县的农业经济影响重大。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灾害,如防控不及时,一般减产15%以上,严重时达50%以上甚至绝产,并严重影响玉米的质量。特别是近年来玉米叶斑病在当地时常发生,一般年份发病在3.33万hm2以上。由于指导防治及时,每年挽回损失达1亿元以上。
1 玉米大斑病
1.1症状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为害苞叶、叶鞘。典型症状为病斑呈黄褐色或青灰色的梭型,大斑病在温度较低、气候冷凉、湿度较大的地方易于流行。
1.2防治方法
选择优良抗病品种,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或者把病残株带出田间集中处理,消灭菌源。发现病株时要及时摘除,防止菌源的扩散,同时喷施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在玉米抽雄药期喷一两次,每隔10~15 d喷一次。
2 玉米小斑病
2.1症状
玉米小斑病可以侵染叶片、果穗、叶鞘等,玉米抽穗灌浆期为该病的多发期。玉米小斑病常见有2种症状,一种是中间为黄褐色,边缘为褐色的椭圆形病斑;另一种是初期很小,逐渐扩大的长圆形或者圆形斑块,且有同心轮纹。在重茬、高温、潮湿的情况下易发该病。
2.2防治方法
2.2.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料,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行长,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浇水并注意排水,及时中耕松土,玉米生长健壮,就可提高抗病力,并能大大减轻发病率。同样,轮作倒茬也可以减少小斑病的病菌量,及时深翻是减少初浸染源的重要措施。
2.2.2药剂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粉剂、90%代森锰锌、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均稀释500倍;或43%戊唑醇悬浮剂667 m2用10~15 g兑水喷雾。
3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3.1症状
玉米弯孢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网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大的可达3~7 mm。弯孢菌叶斑病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减少湿度或者控制温度,可抑制该病的发展和流行。
3.2防治方法
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杜绝和减少初侵染来源;在玉米生长期增施肥料,除增施农肥处,要增施氮肥。药剂防治可667 m2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0 g加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 g,兑水30~40 kg喷雾。7~10 d喷一次,连喷两三次。或者发病初期667 m2用43%戊唑醇悬浮剂10~15 g或辉丰禾果利20~30 g兑水喷雾。病害重发时,要加入50%多菌灵或70%代森锰锌,为提高防效要加入芸苔素内酯及优质叶面肥,隔5~7 d防治一次,连防两三次。
4 玉米褐斑病
4.1症状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为害玉米较重的一种叶部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从白黄色小斑,渐变褐色或红褐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且隆起成突出的疱状,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在高湿高温条件易发此病,特别是在连作地或低洼地发病较重。
4.2防治方法
4.2.1加强田间管理。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施用腐熟有机肥,并深耕;在玉米4~5叶时追苗肥,667 m2追10~15 kg尿素或玉米专用配方肥;在七八月下大雨或暴雨后,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4.2.2药剂防治。在玉米8~11叶时,用15%三唑酮WP1500倍喷雾进行预防,或者用50%苯菌灵WP或20%氧化萎锈灵EC500倍液喷雾。
S435.13
B
1674-7909(2016)12-82-1
魏淑梅(1969-),女,农艺师,研究方向:植物保护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