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周口市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特点与防控对策
2016-02-19鑫李志张
张 鑫李 志张 哲
(1.周口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 周口 466000;2.周口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 周口 466000)
近年周口市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特点与防控对策
张 鑫1李 志1张 哲2
(1.周口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 周口 466000;2.周口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 周口 466000)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具有流行区域大,对产量、品质影响严重,防控难度高等特点。近年来,河南省周口市小麦赤霉病已由偶发病害变为常发病害,大面积或部分田块发生严重,造成减产10%~20%或50%以上,威胁小麦生产安全。针对此,分析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影响因子,并提出防控对策。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影响因子;防控对策
河南省周口市是农业大市,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冬小麦66.67万hm2左右。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具有流行区域大,对产量、品质影响严重,防控难度高等特点。小麦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小麦常发病害,2010年以前在周口市只是特别年份才严重发生危害,10 a左右有一次较为严重的流行。但2010年以后变为常发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部分田块病穗率达20%以上,减产10%~20%,且大发生频率增加,在大发生年份部分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因此,分析赤霉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影响因子,研究科学防控技术措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赤霉病蔓延危害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重要课题。
1 发生特点
2010年以后,由于秸秆还田量大、气候变暖、雾霾天气多、小麦杨花期田间杨絮多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表现出以下特点。
1.1 见病早
西华县常年见病5月15日左右,2016年5月3日即见病;郸城县常年见病5月中旬以后,2016年4月30日见病。
1.2 发病重
2012年,全市平均病穗率达9%,病情指数3%,相当一部田块病穗率在20%以上,个别田块病穗率90%以上;2016年,全市平均病穗率达4.5%,高于常年3%以下,南部的沈丘、项城、商水三县(市)平均病穗率达8%,部分田块病穗率达50%以上,严重减产。
1.3 面积大,损失重
2012年,全市发生面积达53.5万hm2,占麦播面积66.67万hm2的80%,全市因赤霉病危害损失9 396万kg;2016年发病面积29.33万hm2,占麦播面积67.20万hm2的43.7%,全市因赤霉病危害损失3 016万kg;2013—2015年,年发生面积10.67万hm2左右,因赤霉病损失产量200万kg左右。
1.4 侵染危害持续时间长
一般年份,小麦赤霉病仅在小麦杨花期侵染危害,5月中显症后病情基本稳定,病穗率不明显增加。但近年来部分田块5月中旬病穗率(3%~5%)很低,3~7 d后病穗率(达20%~30%)猛然上升,表现为侵染危害时期加长。
1.5 区域间发病不平衡
2016年,南部县市重,北部轻,表现为南部的商水县、项城市、沈丘县三县明显重于其他县市,且邻近驻马店市的田块最重,北部其他县相对较轻。
1.6 品种间差异明显
比如矮抗58、周麦26、周麦27等品种发生重,周麦28发生轻。商水种子繁育田调查,周麦27病穗率40%左右,周麦28病穗率5%左右。
1.7 防治次数间的差异明显
防治田块轻,未防治田块重;防治次数少的田块重,防治次数多的轻。据项城市植保站调查,2016年小麦赤霉病防治3~5次的田块病穗率3%以下,危害很轻;防治一遍的田块病穗率20%左右,防治2遍的田块病穗率10%以下。
此外,玉米茬重,大豆茬轻;沙土、沙壤土田块重,黏土田块轻。
2 原因分析
2.1 主栽品种抗性差
2015—2016年度,周口市小麦主栽品种为周麦27、矮抗58、周麦26、众麦1号、百农207、周麦22、周麦28和丰德存1号等,总面积35万hm2,占麦播面积的53%,仅众麦1号轻感赤霉病,其他均为高感。
2.2 秸秆还田量大,菌源量充足
出于保护环境,改良农田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需要,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禁烧,收获后贴茬或粉碎后耕种,致使田间秸秆量大增,为赤霉病病菌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基质。
2.3 整地不合理,为赤霉病发生提供大量的初侵染源
整地时旋耕多,深犁细粑少,大量秸秆裸露地表。据调查统计,由于旋耕方便简单,麦播期周口市旋耕面积占80%左右,深耕面积不足20%,秸秆掩埋不彻底,大量秸秆裸露在田间地表,成为赤霉病病菌的寄主,为来年赤霉病提供大量的初侵染源。
2.4 田间郁弊环境利于赤霉病的侵染危害
小麦群体大,田间郁弊,通风透光差,湿度高,利于赤霉病的侵染危害。近年来,农民播种小麦时播种量仍然居高不下,大部分田块667 m2播量15 kg左右,部分田块667 m2播量甚至达到20~25 kg,再加上暖冬较多,小麦冬季生长旺盛,大部分田块群体在80万以上,部分田块可达100多万。
2.5 雾霾天气多,大量杨絮覆盖在麦田上层,结露时间长
近年来,在小麦杨花灌浆期,雾霾天气较2010年前明显增多,且此时大量的杨絮成熟,飘落在麦田上部,致使田间结露时间长,湿度高。2016年,商水县西部雾霾天气较东部多4~5 d,西部赤霉病病穗率达20%~50%,东部病穗率仅10%左右。
2.6 农民防控意识淡薄
在病虫害的防治上,大部分农民仍保持“见虫治虫,见病治病”的观念,对病害缺乏预防意识,等见到赤霉病严重发生时才意识到防控,为时已晚。在小麦后期病虫害的防治上大部分农民只注重虫害的防治,不重视病害的防治,针对小麦赤霉病防治一遍或一遍也不防治。
3 防控对策
①品种抗性很关键,应加速培育推广高产优质的抗性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的种植面积。
②适期精量播种,培育壮苗,培育合理的群体,避免群体过大,苗弱;增施磷钾,避免偏施、晚施氮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③推广“二垄靠”或“宽幅”种植模式。生产试验证明,“二垄靠”或“宽幅”种植模式不但可以提高田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减轻赤霉病等多种病害的发生程度,同时还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
④麦播期整地时秸秆粉碎要彻底,深耕细耙,将秸秆深翻入地下,降低田间秸秆裸露量,减少菌源量。
⑤更新田间、路边的杨树品种,改种无杨絮的品种,增加田间透光性,降低田间湿度。
⑥在小麦赤霉病防控关键时期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赤霉病危害性认识,提高预防赤霉病的意识和科学防控技术。同时,政府要做好“赤霉病防治示范田”样板,加强统防统治力度,以点带面推动大面积防治工作的开展。
⑦小麦进入杨花灌浆期后,降雨或雾霾天气多时,要选择对路农药进行两三次的预防防治。近年来试验证明,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一次预防效果很差,两三次预防才可以控制其为害。
S435.121
B
1674-7909(2016)3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