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探析——以黄冈市英山县乌云山村为例
2016-02-19周一萍李月华
周一萍 李月华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大别山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探析——以黄冈市英山县乌云山村为例
周一萍 李月华
(黄冈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横跨3省6市39个县区,是长江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有着丰富且优良的绿色生态资源。但由于地质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大别山地区经济一直欠发达。如何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增收致富,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
美丽乡村;建设建议;大别山地区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基层实践表明,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可以说,没有“美丽乡村”建设,就谈不上有“美丽中国”建设。同时,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由此可见,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富国强民的基石之所在。
大别山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域,是长江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该地区自然环境独特,地质构造古老复杂,地形自北向南呈阶梯状坡降。大别山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是主要的农耕地区;山区多深谷陡坡,地形复杂,表现为山势雄伟、峭壁千仞、沟壑深邃、峡谷幽长。大别山地区森林覆盖率达60.5%,重峦叠翠,空气清新,水质纯净,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有着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但由于地质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大别山地区经济一直欠发达。
1 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及内涵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并进一步确立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应放在农村。要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要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所以,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使建设有章可循、有标可鉴,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2012年,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由此可见,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地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使美丽乡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在借鉴各地建设美丽乡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15年5月27日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国家标准,指导全国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对“美丽乡村”的界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据统计,我国有360万个自然村、58万个行政村,覆盖面相当广泛,村与村之间资源环境、经济基础和发展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各地政府,根据自己所在乡村的具体资源环境及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2 大别山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例——以英山县乌云山村为例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红山镇乌云山村位于大别山南麓,英山县城北3.0 km处,离武英高速出口1.4 km,201省道旁边,版图面积2.3 km2,下辖6个村民小组,263户952人。这里群山连绵,秀水长流,鸟语花香,四野碧翠,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自然天成的人文景观。2010年获“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011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2012被授予“湖北省宜居村庄”“省级生态村”;201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乌云山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2.1 开发乡村旅游,创建旅游名村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乌云山村聚集各方面力量,围绕时代主题,找准自身定位,全方位开发休闲农业旅游,通过政策倾斜、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社会融资,形成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五个一起上”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快景区建设,修通村内8.9 km旅游公路,建设新门楼,建成1 300 m2文化广场,徽派装修46家农户,新建旅游厕所,绿化亮化主干道,于2010年首批获得“湖北旅游名村”称号,并率先在全县境内首家创办农家乐,现有“农家乐”30余家,年接待旅客3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过千万元,“吃农家饭、尝农家菜、品绿色茶、观生态景”是该村的一大亮点,同时开发游客“采茶、制茶、品茶”体验产品深受游客青睐,连续5 a与黄石市举办大型“黄石英山心连心,垄上采茶欢乐行”体验活动,创日消费达20万元的效益,固而获得“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2.2 依托灵山秀水,强化产业发展
为了建设美丽乡村,乌云山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自然优势,坚持高标准发展茶叶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使全村95%的耕地、农田全部种植茶叶,并于同年以茶叶为主题命名为“乌云山茶叶公园”属于全国首家,并请湖北工业大学景观设计院编制了乌云山景观设计规划。
园内有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并极富传奇色彩的佛教活动场所乌云寺,是于盛唐时期就供奉弥勒佛的寺宇,乾隆下江南入寺品茶而成就如今的“乌山春”畅销国内外。园内还有多座水库,多处亭榭,形成“月牙湖”“碧玉湖”“仙人湖”三湖映照乌云寺,“品茗亭”“望仙亭”“白鹤亭”衬托“倒挂仙人”的妙景,依山傍水的“水上茶楼”,依山就势的“水上乐园”,山山坳坳的新农村,坡坡畈畈的生态茶园,田头地角的农家乐,编织着“奇山秀水衬古寺,新村亭阁缀画图”的世外桃园——乌云山,被誉为高铁线上的美丽乡村。因而“品乌山春茶、观乌云奇景、享天然氧吧、吃农家饭菜”已成为游客的消费时尚。
组建的乌云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228户入社,行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所生产“乌山春”牌英山云雾,条索紧细,汤清叶绿,香气纯正,滋味醇绵,一举获得“陆羽杯”“中茶杯”金奖,享誉海内外,年产值过千万元,农民667 m2纯收入达5 000元,人均纯收入达到8 926元。产业带动旅游,旅游带动产业的良性循环成效显著。
2.3 坚持生态开发,积极对外营销
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兴起,给乌云山村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乌云山村始终坚持保护性发展,招商引资项目一律以茶叶、生态、旅游相互融合,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准则,而且在以茶叶为主导的产业之外,为了增添生态元素,创建了生态葡萄园,让游客品尝采摘;建设桂花园让游客赏心悦目,逐步行成了“四季有茶、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游客”的休闲格局。正是通过科学规划打造,保护生态开发,乌云山村获得“湖北省宜居村庄”“省级生态村”“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绿化示范村”“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和“全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系列称号。
在旅游产品营销方式上则采取借船出海,积极争取办节会,如“中国·英山茶叶节”“英山文化旅游节”“黄冈市大别山旅游节”“中国农民春晚”等大型节会都曾在这里举办。2014年3月,乌云山村报送的电视专题片《灵秀乌云山》在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被CCTV中国美丽乡村优秀电视旅游节目评审委员会授予二等奖;2014年9月,央视7套“美丽中国乡村行”专栏报道了题为“高铁线上的美丽乡村——乌云山”,充分展示了乌云山村秀美景色及产业文化。乌云山村由此声名远播,给村级发展,村民致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源泉。
3 关于大别山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议
地处大别山地区的各个乡村虽拥有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但由于各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乡村临近县城(如乌云山村),而有的乡村则处于较偏远地区,自然、交通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各个地方政府应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找准所在乡村的具体发展情况及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3.1 科学规划引领,划好“起跑线”
大别山地区各乡镇应当树立“三个全域”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一是做好全域规划。把美丽乡村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实行全域规划、一体布局。建议每个乡镇选择一两个村作为试点,抓点带面,连线成片,统筹推进。例如,英山县选择乌云山村作为试点,2016年准备就其成功经验在全县进行全面推行。二是力求全域铺绿。把绿色作为大别山地区美丽乡村的主色调,全民建绿、见缝插绿,以山水构筑绿色屏障,把道路建成绿色廊道,让农村成为绿色田园,实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1]。三是谋求全域旅游。把大别山地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各地政府联动反映,而不是各自为政。各地政府除了要想方设法做好本地域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外,还应与大别山地区的其他地县级政府联合,设计精品旅游路线,延长旅游线路,使游客在游玩时能从一个“美丽乡村”进入另一个“美丽乡村”。
3.2 突出产业支撑,夯实“主干线”
要想让农村美起来,应先让农民富起来。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干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主阵地。
大别山地势较高,海拔900 m以下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植物生长茂密且种类繁多,海拔900 m以上直至山顶,气候寒凉,多云雾。因此,依托此天然而成的自然资源,大别山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建议一是建设产业基地。各村可根据本村具体情况,建成茶、桑、药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业。乌云山村就是根据本村的主打农产品打造了以茶叶为主题的“乌云山茶叶公园”,既做强了茶叶产业,又发展了旅游业。二是做强产业龙头。积极发展省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2]。三是做靓绿色品牌。积极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如“英山云雾茶”首批入驻中国茶业品牌馆,擦亮了“中国茶叶之乡”名片。同时,还可借助“互联网+”营销品牌和特色产品,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四是做活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游、农耕体验游、休闲度假游。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也会带动当地农特产品的畅销。
3.3 加强环境整治,描绘“风景线”
大别山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当实行综合整治,坚持建管并举,建议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坚持“建筑线”与“绿化线”双线同划,力求村庄布局显山露水,农家小院依山傍水,家家户户推窗见绿、开门闻香。强力推进绿满英山、封山育林、清洁乡村三大行动,关闭石材开采、畜禽养殖等污染企业。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借力湖北省委、省政府开展的以农村发展为主题的“三万”活动,扎实推进农村水、电、路、互联网、网格化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改水、改厕、改圈、改灶,鼓励农户使用沼气、太阳能等环保能源。三是加强村庄治理。结合“三边三化”(即路边、水边、湾边,绿化、洁化、美化),推进农田改造、河道治理和村庄环境连片整治,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真正呈现美丽的村容村貌。
3.4 提升文化内涵,留住“生命线”
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乡村。大别山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坚持把文化文明元素注入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是传承文化记忆。应充分挖掘传统乡戏、特有民俗、祖辈遗风及革命历史文化,加强对外宣传,做到酒香不怕巷子深。例如,2014年由央视7套“美丽中国乡村行”专栏播出的题为“高铁线上的美丽乡村——乌云山”,2015年由英山县与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共同打造的大型黄梅戏舞台剧《活字毕昇》在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全省第二届艺术节闪亮登场等举措,对地处大别山地区的英山县都是一个很好的推介。二是升级文化设施。各村应根据自身情况建设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实现全覆盖,努力提高村民文化素质[3]。三是深化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农村核心价值观认知工程”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入脑入心。依托农村“三老”人员,普遍建立思想道德建设协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事明理、化解纠纷。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文明创建,会如春风化雨,激发广大村民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主人翁责任感。
3.5 坚持共建共享,压实“责任线”
要建设美丽乡村,还应正确把握政府、市场、群众三者关系,调动各方力量,担当发展责任,凝聚共建合力。一是要突出村民主体。通过思想动员、政策激励、宣传引导等方式,调动村民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二是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做好旅游及涉农企业的招商引进工作,打造“美丽驱动样板”,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三是明确责任主体。实行各县的“四大家”班子成员包乡联村责任制和县直单位帮扶责任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各县乡村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1]吴国琴.乡村旅游引导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5(3):34-36.
[2]张伟.美丽中国战略的内涵、缘起及实施路径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6.
[3]李爱红.对《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业,2015(32):200-202.
F327
A
1674-7909(2016)24-71-3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2CR008)。
周一萍(1976-),女,教授,研究方向: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