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6-02-19郭芳芳
郭芳芳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关于农业产业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郭芳芳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在阐述农业产业化内涵及发展起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论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为以后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农业产业化;相关文献;市场化
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起源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经济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适应了我国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发展非常迅速,是我国农业经营机制的又一制度创新。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将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紧密结合。即改变传统农业,与市场接轨,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是山东潍坊,结合潍坊市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内容
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依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关联度及市场化程度等优势,侧重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践,至今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研究也积累了很多文献,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农业产业化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John M.Davis和Roy A.Goldberg出版的《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在该著作中提出了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一个新概念Agribusiness,其最初的含义是农业的生产、加工、运销三方面的有机结合。随后,Reardon和Barrett等学者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进行了补充和再认知,提出了Agroindustrialization的概念,他们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全球粮食和纤维体系的快速转型过程。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开始运用不同理论对农业产业化进行分析,Escobal等认为农业产业化诱致的内生制度创新对本地经济产生收入和就业双重效应,同时有助于淘汰落后的小农业生产;Holloway分析了东非的牛奶市场,他认为合作销售经营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分散经营带来的交易费用,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在实践方面,Glover针对该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的订单农业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Johnson和Suarez等定量分析了50多家哥伦比来农业,并评估了社会资本对公司业绩和农业效益的影响;Gandhi等重点对农村和小农户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受的影响做了相关实证研究。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研究起步较晚。第一,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陈吉元[1]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发展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第二,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方面的研究,高云峰[2]阐述了金融支持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金融支持。第三,对于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杨明洪[3]分析了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基本性质,并坚持认为农业的弱质性和龙头企业的低效益性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对组织模式效率分析方面,赵国锋和段禄峰[4]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研究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他们认为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点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李慧燕、李志艳等[5]认为天津市可以借助京津冀非农企业的品牌和资本,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
[1]陈吉元.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就是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的农业[J].经济研究参考,1996(zm):33.
[2]高云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与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8):66-69.
[3]杨明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9(5):37-43.
[4]赵国锋,段禄峰.城乡一体化视角下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J].湖北农业科学,2013(24):6191-6196.
[5]李慧燕,李志艳,王静.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天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路径[J].农业展望,2015(5):47-51.
F321
A
1674-7909(2016)2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