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语国际传播中西藏文化的价值与实践

2016-02-19李韵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藏汉语文化

李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论汉语国际传播中西藏文化的价值与实践

李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针对西藏文化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被动现状,文章提出加强和完善涉藏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利于西藏的对外传播,而且符合新形势下汉语国际传播内涵式发展的要求。要改善现状,必须准确掌握西藏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内在层次,明确文化传承和融合两大深层支点,并提出了四点应对策略:特色孔子学院的建立,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师资培养的完善。

西藏文化;汉语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应对策略

一、引言

2007年,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提出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六大转变”,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1]以孔子学院(课堂)为主要平台的汉语国际传播不再以汉语教学为单一宗旨,而是担负起语言培训、文化外交、文化对话三大任务,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2]。从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至今,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十三五”发展新时期,“要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为着力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成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六大任务之一。[3]可见,一方面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已经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我国提升“软实力”的战略任务也对汉语国际传播在文化外交方面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汉语国际传播的内容设置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费孝通曾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4],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其中,由于独特的形态和内涵,以及在政治、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地位,西藏文化一直是全球聚焦中国的重点之一。而当前,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西藏,在联系南亚诸国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本文认为汉语国际传播理应更加重视西藏文化,应将涉藏内容恰当地纳入教学和研究体系之中。

在CNKI数据库中以“少数民族文化”“对外汉语”“对外传播”“汉语国际传播”“西藏文化”等多个主题进行搜索后,得到的相关度较高的成果有二:一是李宏亮(2014)对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汉语体系下的教学研究,但该研究是以国内的汉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与汉语国际传播有较大的距离[5];二是龙藜(2015)对西部开发与汉语国际教育互利关系的探讨,但其中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仅在教材编写部分出现,未及全面展开。[6]可见学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与汉语国际传播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而具体到西藏文化则更是空白。鉴于此,本文将探讨西藏文化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价值,并针对发展现状提出具体的改善对策。

二、西藏故事的特点和层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的国际传播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拉近中外人民距离”,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7]这一理念不仅集中体现了我国对外传播的新时代特征,同时也非常符合国际传播的基本原则。因此对于在汉语国际传播背景下讲述西藏故事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西藏文化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因此,在对外传播西藏文化时,固然应该突出其个性,但同时也应强调其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第一,西藏精美绝伦的建筑、绘画、雕塑、装饰等造型艺术;历史悠久的音乐、戏剧、文学艺术至今都完美地保持着民族身份和特色,在人类文明中独树一帜,对各国民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这些艺术形式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千年的交往中形成的。例如汉族建筑中的飞檐、斗拱等建筑样式被不少藏族建筑所采用;藏族音乐中的“囊玛”(nang-ma)也曾吸收唐时宫廷乐的元素。同样,藏族文化也对汉族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受唐朝人欢迎的马球、“拂庐”(大帐篷)、“仿椎髻”(妇女的一种发型),以及元、明、清、民国时流行于内地的佛教密宗等均是从藏族文化中吸收而来。

第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西藏不仅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雪域风光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海内外游客,而且还是南亚和东南亚的水源地和“生态源”。因此,西藏的环境保护从来都不只是地区性事务,而是具有全球性的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人类共同命运问题上的担当与成就。

第三,一方面,藏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得以延续和传承:虔诚的转经仪式、醇香的酥油茶、隆重的藏历新年都是西藏故事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经历了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的藏区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青藏铁路的通车、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等等都使这片古老的土地与祖国其他地区连为一体,共同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西藏故事中既有灿烂的表层文化,更有绵长深邃的深层文化。在国际传播的研究范式中,一般认为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之分。表层文化是“作为人类行事方式或行为模式,诸如饮食、起居、艺术创作等文化实践”[8],而其背后隐藏的层次则属于深层文化:“文化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广泛的信仰和价值生成的,它们本身或许部分地反映了整个世界观。”[9]国际传播总是从表层文化,特别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部分开始的,但就重要性而言,表层文化不如深层文化。一方面,大部分的文化误读都必须在深层文化而非表层文化中才能寻找到答案;另一方面,深层文化中的很多共同价值点,例如同情、发展等能够为文化合作提供可能。

西藏故事中的文化成果、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元素,值得好好利用;但同时却不应止步于此,应该进一步提炼这些文化表象后的深层支撑,即信仰传承和民族融合。这两大支点才真正能够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体会到“感人、暖人、动人”的西藏魅力,从而实现跨文化间的认同。

第一,藏传佛教思想在历史上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价值观等,贯穿于西藏故事的始终。多年来,以达赖为首的民族分裂集团与部分西方媒体、政界利用宗教信仰和所谓的“价值关怀”来掩饰其分裂主义的政治目的,对我国在西藏维护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工作进行歪曲。[10]因此,深刻解读宗教信仰、西藏文化的关键环节,对西藏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藏汉同源”是中国史学界根据考古成果、文献证据等得出的一个传统结论。[11]吐蕃政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唃厮啰政权与宋朝的政经往来都是民族间交流、和睦相处的最好注脚。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接受中央政府管辖。此后,不管地方政权如何更替,西藏再也没有脱离过祖国大家庭。可见,西藏故事一直以来都深深扎根于中国故事,“茶马古道”“唐蕃古道”“文成公主”“金瓶掣签”等关键词的价值和意义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有待于更加深入的开掘和解读。

三、汉语国际传播中完善西藏文化设置的价值

文化的影响力既是国家实力的外现,也是国家利益的国际拓展。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同时,很多海外汉语学习者也对西藏文化怀有强烈兴趣,希望了解、体验西藏文化,所以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加强西藏文化的设置不仅不会削弱汉语教学的地位,反而有利于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一)促进西藏文化的国际传播

以汉语国际传播为平台传播西藏文化,能够更有效地打造西藏的对外形象,同时促进西藏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第一,我国目前的涉藏对外传播主要以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体为主,虽然总体成绩不容忽视,但还处于“习惯于防守反击,主动出击不够”,“难以把握主动权”的弱势状态,“远远没有将完整真实的西藏介绍给世界”。[12]究其原因,现有传播形式仍然以单向的信息传递为主,在不同程度上将传播主体和受众对立。具体地说,比较重视己方观点的表达,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受众的态度。与之不同的是,在汉语国际传播中,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是平等的互动关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最合适的方式讲述最合适的内容,从而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弥补现有传播路径的不足。第二,汉语国际传播一直强调在语言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播,与党和政府组织的权威发布相比,这一传播路径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更具有“第三方”的立场,从而更易为受众所接受。同时,由于深层文化元素非常抽象,泛泛地宣讲可能很难实现表层文化向深层文化的转换,而汉语国际传播的平台能够提供形式多样的功能性文化输出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发挥主观认知的机会,真正实现与西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对话。

(二)完善汉语国际传播体系

我国一向反对大汉族主义,鼓励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维护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完善对西藏文化的导入,首先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有力体现。西藏地处西南边疆,是我国与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之间交流的纽带。西藏与南亚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联系紧密,而且在宗教、文化、民族等方面也有很深的渊源。因此,西藏文化是汉语国际传播事业向南亚推进和拓展的无可取代的重要资源;其次,讲好西藏故事,特别是讲好汉藏友好、藏区发展的故事,将使各国学习者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有力回击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权攻击和政治偏见,消除部分外国民众认为中国压制少数民族文化的错误印象。

四、汉语国际传播中加强西藏文化教学的对策

正是由于西藏文化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笔者认为在汉语国际传播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和完善西藏文化的教学。现有汉语国际传播中西藏文化教学活动主要有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例如美国马里兰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国西部风情图片展”(西藏专场)[13];法国阿尔萨斯孔子学院邀请法国作家兼记者维瓦斯举办的《我所了解的西藏》报告会[14]。但这些活动还只是表层文化的推介,缺乏深层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因此传播效果有限。要加强西藏文化的教学,必须从传播平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师资培养等多个环节进行完善。

(一)西藏高校应积极申办孔子学院

截止2015年12月1日,我国已经在125个国家设立了500所孔子学院,但遗憾的是还没有一所是与西藏高校合作的。适应和满足所在地区的个性化需要是孔子学院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最有资格、也最有能力讲好西藏故事的莫过于来自西藏当地的教师和志愿者,因此西藏地区高校应该积极与海外高校或机构合作,根据所在地的实际建立特色孔子学院。第一,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积极联系南亚诸国,开展以经济合作为主要目标的语言培训和学术研究;第二,开设西藏文化课程、组织民俗活动等,以亲历者的身份在欧洲等西方世界讲述真实的西藏故事,努力成为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的新声音和新力量;第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其他孔子学院的西藏文化教学提供支持,例如培训西藏及少数民族文化师资、制作西藏时事的网络课程。总之,加入孔子学院队伍,并以灵活、机动的方式促进西藏文化的教学。

(二)课程设置应增加涉藏内容

汉语国际传播的文化教学应在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指导下,适当增加与西藏文化相关的内容。第一,在汉语课程中适当引入西藏文化常识,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在“中华文化”课程序列中辟出专节介绍西藏的文化艺术、旅游资源等,满足不同学习者群体的需要;第三,“中国概况”课程序列则可以在一些相关专题中适当介绍西藏当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西藏文化虽然不是汉语国际传播中语言和文化课程的主体内容,但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相关内容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为西藏故事的讲述提供阵地。

(三)教材开发应重视西藏文化

现有绝大多数教材的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这当然也不利于西藏文化的教学。鉴于此,笔者认为:第一,建设以海外学习者为目标读者群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内容上以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等主要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兼顾其他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文化,形式上则设计为汉外双语对照,供有兴趣的学习者阅读和学习;第二,编写文化教材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配合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到简单易懂、活泼生动,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第三,在对已有教材修订时适当补充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课文中的人物设计可适当增加藏民族学生的角色;在介绍服饰文化时适时补充藏民族的着装特色。

(四)师资培养应强调“民族共同体”观念

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师资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当前,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学方面,很多教师既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也缺乏将知识转化为教学的能力。一些教师在面对学习者提出的敏感问题,甚至是挑衅的时候,一味回避、拒答。这不仅无助于完成中华文化传播的任务,反而会加深学习者的疑虑。我们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首先解决教师的观念问题。著名史学家许倬云曾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数千年间各族群血脉杂糅相融、文化交错融合。[15]作为汉语国际传播的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这一观念。有了这一观念的支持,教师才能对中华文化的来历、特色和发展等有自知之明;在教授少数民族文化时,才能做到既不抱残守缺,也不“全盘西化”。[16]具体来说,当前的师资培养要更加强调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解,以及在世界眼光下教授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

汉语国际传播的内涵式发展离不开西藏故事的讲述,而西藏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样需要汉语国际传播的支持。要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讲好西藏故事,必须准确把握西藏文化的不同层次,以表层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并层层递进地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传承和融合,因为后者才是西藏魅力的根本性支撑。针对当前西藏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被动局面,西藏高校有必要积极申办孔子学院,搭建传播平台;汉语国际传播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师资培养等环节也必须更加重视民族共同体的观念和涉藏内容,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国际传播。

[1]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 (2).

[2]李韵,胡晓.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汉语国际传播有效性思考[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6(2).

[3]新华网.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EB/ 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7/13/c_1115906398.htm [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宏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贵州民族研究,2014(3).

[6]龙藜.西部开发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J].大学(研究版), 2015(9).

[7]习近平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16.

[8][9]托马斯·麦格奈尔.表层文化、深层文化和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26.

[10]刘康.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讲好西藏故事[J].对外传播,2015(8).

[11]伍义林,多识,龙西江.汉藏文化同源[J].新华文摘,2001 (8).

[12]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5:314.

[13]新华网.美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国西部风情图片展西藏专场[EB/OL].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9-04/10/ content_11164209.htm

[14]新华网.法国阿尔萨斯孔子学院举办介绍西藏报告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9/26/c_ 113215410.htm

[15]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27.

[1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On the Value and Practice of Tibetan Culture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LI Yu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4)

The Tibetan culture is in the passive status in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o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and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Tibet-related issues,which is not only good for Tibe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but also is in line with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ternal layered structure of the Tibetan culture as well a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fusion.Furthermor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a four-point strategy,namely to establish Confucius Institutes; to perfect curricula;to compile textbooks;to improve teachers’training.

Tibetan culture;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trategies

10.16249/j.cnki.1005-5738.2016.04.016

G127

A

1005-5738(2016)04-100-005

[责任编辑:蔡秀清]

2016-08-21

李韵,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传播、对外汉语教学。

猜你喜欢

西藏汉语文化
都是西藏的“错”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谁远谁近?
追剧宅女教汉语
神奇瑰丽的西藏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