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与职业荣誉感研究

2016-02-19陈平远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荣誉感辅导员职业

陈平远(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与职业荣誉感研究

陈平远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和社会的持续关注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效虽然有了显著性的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辅导员的荣誉感缺失。因此,基于职业共同体视角下,针对提升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的意义进行研究,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缺失的制度原因,并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荣誉感提升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职业荣誉感

职业共同体孕育于人们共同参与的活动、交往、关系和从事的事业当中,是一种维系社会关系稳定的纽带。人们彼此分享各项资源、经验、情感和价值,是一种通过价值、规范、情感来维系的群体。[1]目前,职业共同体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共同体之一。其中,职业荣誉感是维系职业共同体的核心力量。

所谓职业荣誉感,是指职业者个体将职业责任感贯穿于所胜任的岗位之中,并按照岗位的职责要求完成所属职业范围内的本职工作,进而在社会上获得的认可、尊重、敬仰等情感。职业荣誉感是敬业爱岗的重要表现,职业荣誉感的强弱程度,直接反映职业内容的社会价值大小。同时,也反映了职业人的发展前景。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自我价值的满足和社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于职业荣誉感当中。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政治工作者,他们承接着党的教育事业和学生成长发展的目标,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行各业所需的专业人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荣誉感提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打造一支能吃苦、敢奋斗、勤付出、责任心强、职业感强、荣誉感强,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默默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第二,建立“社会关注、组织选拔、自我提升”三位一体模式,以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为目的的制度机制。

一、职业共同体下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的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是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首先,是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这种消极影响又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一些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等现象。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其次,教育改革盲目化的挑战。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导致学生数量猛增,而教学质量却一直徘徊不前。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与教师群体素质的参差不齐,给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辅导员所带学生远超出l:200的范围。[2]最后,信息渠道广泛化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倒逼了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革新。学生群体对于信息资源的掌握由过去的“被动式”接受转为“自主性”筛选。随着信息源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大,传播载体的多元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一步降低。对于校园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成本不断增加,难度系数不断提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迫使高校要积极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提升,以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客观上培养了一批思想水平高、政治觉悟强、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大批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力量,并激发其在各行各业团结奋进、不断进取的潜能。大学生是为国家建设培养的第一人才资源,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开拓者。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夙愿,他们的素质与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百年“中国梦”的实现。在关注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教育之时,更要高度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其内在的政治觉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依赖于具有较高素质辅导员的引导与培育。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的职业荣誉感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与质量的优劣。只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立具有同质性的职业荣誉感,他们才能共同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使命意识,才能在工作中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才能尽心尽力为工作负责,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因此,必须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更好地促进引导、引领大学生人才素质工程的建设。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有利于辅导员个体形成职业认同并强化职业情感

职业认同是职业凝聚力、职业归属感形成的基础,也是职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职业情感是将本职工作做出色、显成效的必备条件。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常规性、繁琐化、重复性的特点,长时间地投入到单一化的职业活动当中,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辅导员自身内在素质的培育和提升,由此导致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其工作岗位的热爱、对学生学习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的了解和关心。提升高校辅导员荣誉感不仅能将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一化解,而且能有效激发辅导员的内在潜质,激发其工作热情,促使其在岗位上做出卓越成绩。一方面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在掌握主动权的情形之下,能化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生动的教学活动,并促进其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促使辅导员个人坚持以一种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的态度去面对工作中的疑难,化解工作中的杂症,进一步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也有利于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发展。

二、职业共同体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缺失的制度原因

(一)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职责不明确导致其职业荣誉感缺失

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不明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规定》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有八项内容,其核心是针对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规定》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边界划分仍不清晰,过多的承担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导致其职责出现交叉重叠。事实上,辅导员承担了几乎所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事务:学生出勤、社团工作、助学贷款、评奖评优、入党推荐、心理教育、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工作。[3]从根源上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于高校并没有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情,对辅导员的职责内容进行客观安排。高校在进行工作分配时,给辅导员布置的具体事务过于庞杂,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通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使得辅导员在刚开始工作时热情高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工作热度持续下降,削弱了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荣誉感。

(二)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制度不合理导致其职业荣誉感缺失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干部身份使得辅导员渴望获得行政职务的晋升,以期待职业生涯的发展。[4]但现实中,辅导员能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管理理念、积累的相关经验用于更高平台的发展,其机会屈指可数。这是因为我国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相对较窄,高校辅导员的晋升路径大部分是沿着“科员——团委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书记(学工部长)”的步骤进行,缺少机遇。渠道狭窄的晋升路径打消了辅导员对其本职工作进行深入开展的强烈愿望,形成了散漫的职业情感。而在辅导员职称的评定上,也面临着制度不合理的尴尬因素。《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但高校在实行专业技术评聘时,更倾向于发展和提拔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辅导员由于长年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忙与学生管理工作,而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长时间的脱离教学工作,导致其科研水平缺乏实质性提高。这些不利条件增加了辅导员职称评定的难度系数,进一步弱化了辅导员职业荣誉感的培育。

(三)辅导员薪酬待遇标准的不科学造成其职业荣誉感缺失

高校的薪酬衡量标准是依据教师的教学时数、职称高低、科研水平等指标来划分的。辅导员从事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主要是忙于与学生事务的管理,其薪酬工资和现有的薪酬评估体系不匹配,单纯的用管理成效的软指标来决定辅导员的待遇水平不够科学,造成了其职业荣誉感的缺失。另外,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关注度和关心度不高也是造成辅导员荣誉感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普遍存在着对辅导员工作的不科学认识,即认为辅导员是那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或者科研工作、未能提拔到行政管理岗位而转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这种观念降低了辅导员的社会认可度,也挫伤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辅导员对其职业发展前景定位不准,同时也缺少了对职业荣誉感的认同。学校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忽视,也导致提升辅导员职业荣誉感的进程步履维艰。

三、职业共同体下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的对策

(一)理顺职能,完善辅导员职业规范和程序,建立“一个机制”

所谓“一个机制”,就是建立并完善辅导员职业规范程序的机制。从辅导员的选聘到任用、培训、管理、考核、晋升需要一整套系统性的程序。首先,要规范辅导员的选聘程序,将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方式相互结合,将相关专业的人才作为重点选拔和培养对象。其次,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的内容与权限区分,理顺职能关系,划清楚各职能部门界限、人员的责任,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5]如建立学生干部管理部门,将出勤考核交由班级学生组织管理,形成班级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屡次旷课的学生应该交由系院学生自治组织,并在该年级进行通报批评。对于批评数次并无改正迹象的学生将交由学生处直接通报处分并记入个人档案。态度恶劣、行为不正的学生,将直接通报学校,进行留级或者开除学籍。真正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鼓励辅导员将精力集中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完善辅导员队伍“以老带新”制度、“以旧带新”的年龄层次结构,以其专长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搭配和优化配置,从而提升辅导员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高度关注,拓宽辅导员发展空间和渠道,搭建“两个平台”

两个平台是“后备干部平台”和“专业学习平台”。首先,高校要为辅导员搭建好“后备干部平台”。将辅导员培育工作作为学校培养党政干部的后备人才基地,将辅导员的岗位当成接触和了解工作的第一线,将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下放到基层锻炼的储备人才,进而完善辅导员管理和自主协调能力。通过深入基层锻炼,加大辅导员对基层工作经验的积累,巩固群众基础,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促进其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发展需求的满足。其次,高校要为辅导员搭建好“专业学习平台”。通过专业学习将工作经验的积累转化为对科学理论的支撑,将工作的实践转化为理性的认识。辅导员通过平台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管理知识、心理知识、科研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大大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另外,利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较高的优势,教授思想理论课程,使辅导员逐步向任课教师转化。平台的搭建,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更有动力、更有方向、更有目标,逐步提升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三)提升自我,保持辅导员职业情感和信念,强化“三种能力”

“三种能力”是指自我政治素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工作协调能力。首先,辅导员要有提升自我政治素养的能力。目前,我国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部分辅导员面临着职业发展困惑。但是,辅导员首先要主动处理好组织发展与自我发展的关系,不断提升自我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水平,紧跟党的领导,服从组织的决定,爱岗敬业,奉献自我,将自己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将其人生价值与学校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将自我的人生贡献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之中。其次,辅导员要加强自我学习的能力。辅导员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填充专业知识内容,这不仅是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响应党的号召——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终生进步、终生追求的信念。最后,辅导员要培养工作协调能力。辅导员的工作看似平凡普通,实则非常锻炼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作为党的后备人才干部,协商处理班级内部之间的意见、协调各班级之间的纠纷都需要辅导员具备较高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要高度重视自我协调能力的锻炼,在处理好协调能力的同时,要多反思、多总结,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丰富经验。“三种能力”的锻炼,使得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激情,充满了自信,充满了信念,同时也充满了自豪感与荣誉感。

[1]纪晓峰,陈勇.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2(4):71-72.

[2]刘爽,史维生,孔祥彬,韩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困境、原因及对策——基于辅导员自我压力、工作认同与职业化意愿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3(5):70-74.

[3]黄志坚.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10):71-72.

[4]张彦飞.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自我应对[J].现代商贸工业,2012(11):95-96.

[5]张立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设计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85-88.

2016-01-19

陈平远,女(汉族),供职于研究生部学位办,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荣誉感辅导员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这是我们要的集体荣誉感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农村文化月“千村计划”“农民文学奖”发起人张一一:农民文学奖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