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述回应格式“X就X”论析*

2016-02-19王长武

关键词:语篇语义话语

王长武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X就X”格式是汉语口语表达中的一种常见格式。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学界对这一常见格式的界定差异较大。如赵静贞根据“X就X”格式前后成分“X”与“就X”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认定该格式是复句的紧缩形式[1]。郭初建从“X就X”格式的语表形式把它界定为复说格式,“就”后的“X”对“就”前的“X”进行复说,它们之间用“就”连接,形成一个固定的表述格式[2]97。王灿龙认为“X就X”格式是回声拷贝结构,是“回声”和“拷贝”两种手段共同作用的产物[3]14。张滟认为“X就X”格式具有独特的句法行为,不能清晰地归入传统句法模式,同时又在话语层面上发挥连接话语单位、实现话语修辞意图的话语标记功能,从而成为“结构性话语标记”[4]72。

我们认为,尽管上述研究对“X就X”格式的界定见仁见智,但从会话分析的视角来看,“X就X”格式一般在使用中“不用于对话或叙述的开始,而是出现于一定的话轮或语篇话题引入之后”[4]77。格式中的“X”来自前一说话人话语中的部分或全部,说话人利用“就”进行“复说”[2]97或“拷贝”[3]14,形成“X就X”格式,从而对对方的话语进行回应。我们可以采用语义分解法把“X就X”格式分为前“X”和后“就X”两个部分[5]10-11:

前“X”部分:你说X

后“就X”:我同意X

从以上语义分解的结果来看,“X就X”格式中的前“X”部分表达“你说X”,实际上是说话人引述前一说话人话语,后面的“就X”部分是说话人对前一说话人话语“X”进行确认,整个格式表达说话人对前一说话人话语进行肯定回应。Thompson指出,如果说话人或写作者以某种方式标志出篇章里出现了“另外一个声音”(another voice),那么源于该声音的任何语段(其表现也可能是隐蔽或模糊的)都可称为语言转述[6]。从广泛意义上说,转述行为也就是引述。据此,我们不妨将“X就X”格式称为引述回应格式。例如:

(1)许布袋接过去摸了摸,将帽子扔到炕上:“鸡巴一块软布,子弹会打不透?一会我打一枪试试?”

孙毛旦又急得红了脸:“试试就试试,我们试过几回了,说打不透,就打不透!”(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2)我周围的人都说我过于清高,拒人于千里之外。清高就清高吧,拒人就拒人吧,我不在乎。不清高,不拒人,哪还有我?(余秋雨《灯下回信》)

例(1)中“X就X”格式运用于对话语体,说话人“孙毛旦”引述前一说话人话语“我打一枪试试”中的部分内容“试试”,形成引述回应格式“试试就试试”,从而对对方的话语进行肯定回应。例(4)中的“清高就清高吧,拒人就拒人吧”运用于独白语体,说话人分别引述独白语篇前一部分话语中的“清高”和“拒人”形成引述回应格式“清高就清高”“拒人就拒人”。

很多研究都讨论“X就X”格式中前“X”与后“X”之间的语义关系。如焦慧莹认为,格式中前部分与后部分二者间表达的语义关系相当于“既然……就……”“如果(要是)……就……”“该……就……”“说……就……”“叫/让……就……”“要……就……”等[7]14-19。我们认为,上述观点都没有看到该格式中前“X”的引述性特征。在“X就X”格式中,前“X”与后“X”虽然同形,但是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语义关系。如果要对该格式进行语义分析,可以拆分为前“X”与后“就X”两个部分,两者之间是“引述-确认”关系,或者说是“话题-说明”关系。

一、“X就X”格式的语义特点

以往的研究详尽考察了能够进入该格式的成分“X”的句法特征以及整个格式的格式义。本文认为,忽略“X就X”中“X”的语义表现及引述性特征,是无法得出“X就X”格式的语义特点的。

(一)“X”的语义表现

王灿龙指出从语言形式上看,充当回声拷贝结构“X就X”回声成分的通常是词和短语,句子形式和语素也偶有所见[3]16-17。我们认为,从引述回应的角度来说,“X就X”格式在对上一话轮或语篇进行回应时,说话人应该是在引述一个完整的事件或者判断。只是在实际的口语交际中,由于表达的需要、经济原则的作用以及音节的限制等,处在引述深层的完整的事件或判断可以省略去无关成分,在表层表现为词或短语形式——主要为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偶尔也会见到语素和句子形式。例如:

(3)“应该枪毙你!”

“毙就毙,当初毙了就省心了。”(刘恒《黑的雪》)

(4)“好,你有本事,明天你当面对她说去,”觉民激她道。

“说就说,你看我敢不敢!”淑华不服气地说。(巴金《秋》)

(5)吃不饱:您看我不行,您拉回去养去。

二爷爷:我养就我养。我告诉你,不出十天,保它膘肥体壮的。(电视剧《老农民》台词)

例(3)中的“X”是语素“毙”,说话人引述的是一个判断“应该枪毙我”;例(4)中的“X”是动词“说”,说话人引述的是一个未然的事件“明天你当面对她说去”;例(5)中的“X”是短语“给麦绒”,说话人引述的是一个判断“那是禾禾给麦绒作褥子的”。

从语义上看,“X就X”格式引述的完整的事件或者判断具有一定的语义特性,即可以使得交谈相关方的利益受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四种情况:

一是引述的事件或者判断的存在或发生会令说话人利益受损。例如:

(6)“能办事!”村长笑着,“一样能完成任务,是一个女自卫队的队员!”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孙犁《吴召儿》)

例(6)中前一说话人村长准备分配“一个女自卫队的队员”给说话人“我”做向导,说话人认为女人不能办事,所以引述的事件“派一个女自卫队的队员”对说话人“我”来说不能达到要求,因而利益受损。

二是引述的事件或者判断的存在或发生会令前一说话人利益受损。例如:

(7)“活着不多我一个,死了,哪儿都不少我”。

王奶妈开导他说:“活着就活着,管人家多咱们少咱们的。”(杨绛《风絮》)

例(7)中引述的“活着不多我一个”并没有对说话人王妈妈的利益造成损失,相反是使得前一说话人的利益受损——活着跟自己无关。

三是引述的事件或者判断的存在或发生会令说话人和前一说话人利益都受损。例如:

(8)“会不会听见我们说话?”

“听见就听见呗,咱们也没说什么。不一定听得见除非竖着耳朵听。”(王朔《你是我爸爸》)

例(8)引述的事件或者判断“听见我们说话”,会让交际双方难堪,因而给说话人以及前一说话人的利益都会造成损失。

四是引述的事件或者判断的存在或发生会令言谈双方以外的人利益受损。例如:

(9)A:你这样做他好像有点不开心!

B:不开心就不开心呗!(自拟)

(二)“X就X”格式的基本语义

关于“X就X”格式的格式义,前人研究结论较为驳杂。如吕叔湘先生较早指出其语法意义为表示容忍或无所谓[8]318。吴春相、田洁把它概括为慨允[5]9。郭初建认为“X就X”的格式意义要分层次论证,分为句法结构层面上的“确认认可义”和语境层面上的“决断容忍”义[2]96。张滟从话语标记层面,认为“X就X”格式表现为执著和迟疑两种情态[4]78。

我们认为,目前的格式或构式研究中,人们对格式义、构式义的概括有时存在较为随意的倾向,或者说常常用自己的语感代替科学的判断。就我们讨论的引述回应格式而言,其基本的格式义应该从格式本身的组成来进行分析。

从“X就X”格式的构成来看,“X就X”可以分为前“X”和后“就X”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一样[5]10-11:

a.前“X”:你说X

b.后“就X”:我同意X

(10)黄春:那你上台唱一个我看看!

白景琦:上台就上台,走!你给我叫好去。(电视剧《大宅门》台词)

例(10)中“X就X”格式“上台就上台”可以分解为:

a.你说“你上台唱一个我看看”;

b.我同意“你上台唱一个我看看”。

前“X”部分语义对应上述a句,是说话人对前一说话人话语的引述。这里引述的一般都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或判断,且具有一定的语义特性,即可以使得交谈相关方的利益受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在实际的在线互动交际中,说话人可以根据表达需要对这个完整的事件或判断中的某一元素或全部元素进行选取;从总体上说,多数限于句子信息结构中的新信息部分[3]15-16。

后“就X”部分语义对应上述b句,其中的“就”轻读,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8]318,其后“拷贝”前“X”内容,整个“就X”部分表达说话人对前“X”内容的主观态度和意愿,即进行确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认为“就”用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表示容忍[9]。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赞同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的说法:“就”用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中间时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8]318。容忍义或认同义等是整个格式带来的。

因此,我们看到,说话人回应前一说话人话语时,先引述对方的全部或部分话语“X”,然后跟“就X”加以确认,两者整合在一起,表达认同的态度和认识,据此我们可以将“X就X”格式的基本语义概括为肯定认同。把“X就X”格式的基本语义概括为肯定认同可以解释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由于“X就X”格式的基本语义是表示肯定认同,是对前一说话人观点、想法的肯定回应,因此,当说话人引述前一话轮或语篇中完整的事件或判断时,要删略表不确定的语法成分,如“要”“ 会 ”“ 应 该 ”“ 可 能 ”“ 或 许 ”“ 听 说 ”“ 好 像 ”等 。例如:

(11)“被告听着,既然你们外号叫孔夫子,那本帅就要考考你们了。”

“考就考呗,有什么呀?”我们笑道,“还能叫你们难倒了不成?”(王朔《顽主》)

例(11)应答句中“考就考”不能改为“要考就要考”。

二是,正因为“X就X”格式的基本语义是表示肯定认同,所以也能在语篇中看到,与该格式共现的成分多为表示肯定的语言成分。例如:

(12)“歪着,你没看那边轱辘没胶皮吗?”

“行了,歪着就歪着,走吧!”(冯不异、刘英男《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13)陈白露(执拗地)不,我不关!我不关!

潘月亭 好,好,好,不关就不关吧。你这孩子,我真没有办法。(曹禺《日出》)

例(12)中与“歪着就歪着”格式共现的成分是表示肯定语义的“行了”,例(13)中与“不关就不关”格式共现的成分是表示赞同语义的“好,好,好”。

二、“X就X”格式的立场表达功能

前人在总结引述回应格式“X就X”的格式义时,往往分析得较为细致。焦慧莹认为“X就X”格式有七种语用意义:确定、强调,同意、欣然接受,可以忍受、勉强接受,无所谓,中立,不甘示弱,不以为然[7]21-23。常鸣把“X就X”格式的语用意义概括为八类:容忍、不满和愤恨、欣然接受、劝说、让步、强制(他人)接受、责备、接受对方挑战[10]。我们认为,尽管部分语用意义的概括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上述考察对于我们深入认识“X就X”格式的语用特点很有必要。

我们不难看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X就X”格式语用意义多种多样,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实际上,上述多种语用意义是“X就X”格式所表达的事理立场[11]在不同语境中的反映。换言之,“X就X”格式的主要话语功能在于表达不同的事理立场。

从语义上看,“X就X”格式引述的这个完整的事件或者判断,要么对言者不利,要么对前一说话人不利,要么对言谈双方都不利,还有可能对言谈双方以外的人不利,然而当说话人面对这种境况时,为了使交际和谐顺畅的进行,对之采取的是肯定认同的态度。因而,从整体上看,“X就X”格式表达的是不同程度的正面事理立场,即主动的接受或者被动的忍受。

(一)接受

接受,即主动认同,指的是说话人主观上认可或者同意前一话轮或语篇中的观点、观念或想法。或者说前一话轮或语篇中的观点、观念或想法给说话人或其他人利益造成了受损的情况,说话人主观上能够接受。

主动接受有程度之分,可以是无畏的面对,接受挑战,如例(14);也可以是欣然接受,表示认可,如例(15);还可以是无所谓的认同,如例(16):

(14)田晓霞:你要是愿意的话,我可以登报。

孙少平:登就登,谁怕谁!(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台词)

(15)吃不饱:大胆儿哥,我看你直接改名算了,别叫牛大胆了,直接叫牛大腿得了。

牛大胆:这名也不错,牛大腿就牛大腿。(电视剧《老农民》台词)

(16)小郭:(再拉老白)哎呀,你不能去,外面实在太乱了。

老白:乱就乱呗,跟咱有啥关系。(电视剧《武林外传》台词)

例(14)应答语中“登就登,谁怕谁”把说话人面对挑战时毫不退缩,无所畏惧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例(15)则是说话人虽然面对不利境遇“别叫牛大胆,叫牛大腿得了”,但是并没有感到不满意,反而是欣然接受对方观点。例(16)中说话人面对利益可能受损的境况“外面乱”,感到无所谓,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因而“乱就乱”表现了说话人满不在乎的神态。

引述回应格式“X就X”表达主动接受立场时,与之共现的成分往往呈现出“没什么大不了”“没什么了不起”“不算什么”“无所畏惧”“这样才好”“反正无所谓”“管他”等意义。

(二)忍受

忍受,即被动认同,指的是说话人虽然主观上不能接受或者同意前一话轮或语篇中的观点、观念或想法,但是现实只能如此,只能被动忍受。或者说前一话轮或语篇中的观点、观念或想法给说话人利益造成了受损的情况,但是现实如此,说话人只能被动忍受。例如:

(17)陈白露(执拗地)不,我不关!我不关!

潘月亭好,好,好,不关就不关吧。你这孩子,我真没有办法。我对我的亲生女儿也没有这么体贴过。(曹禺《日出》)

(18)他再骂我我就心平气和的了。我真坏是吗?坏就坏吧,反正也好不起来了。(谭竹《少女日记》)

例(17)中,前一说话人说“我不关”,说话人主观上虽然不能接受,但是“真没有办法”,所以只有被动忍受现实,“不关就不关”表示被动认同。例(18)同样如此。

引述回应格式“X就X”表达被动忍受立场时,与之共现的成分往往呈现出“没办法”“只有这样”等勉强和无可奈何的意义。

当然,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说明。

首先是,上面论述的引述回应格式“X就X”的事理立场表达——接受与忍受之间也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的,而是构成了一个认同程度不等的连续统(continuity)。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一些“X就X”格式无法明确分别到底是表达接受还是忍受。例如:

(19)甲:这次募捐小张捐了多少钱?

乙:捐了十块。

甲:十块就十块。(自拟)

其次是,事理立场的表达与语言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到底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忍受,这两者的分别,是该格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凸显出来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上述表主动接受和被动忍受的“X就X”格式往往要与一定特征的成分共现,这种语义上的一致性是人类使用语言时遵循“语义和谐律”[12]的具体体现,格式和格式所处的语境在语义上要和谐。试比较:

(20)甲:唉,XXX这么年轻就死了,多可惜啊!

乙a:死了就死了吧。人固有一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乙b:死了就死了吧。得了这种病呢,没办法啊!(自拟)

同样是引述回应格式“死了就死了”,在例(20)乙a中与“人固有一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成分共现时,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能认同“XXX这么年轻就死了”这个现实,因而表达了主动接受的立场;在例(20)乙b中与“得了这种病呢,没办法啊”成分共现时,表示说话人虽然主观上能接受“XXX这么年轻就死了”这个现实,但是很勉强,无力抗争,所以表达被动忍受的立场。

三、“X就X”格式的发展演变

焦慧莹考察发现,与“X就X”相关的表达形式最迟在明代就已经形成了[7]40。此时,“X就X”格式尚处在初始阶段。直到清代及民国时期,“X就X”格式的用例才大量出现,其结构和用法也逐步趋于定型。

但是随着“X就X”格式在口语中使用频率的逐渐提高,有三种变化悄然发生。我们认为,“X就X”格式的发展演变,是格式主观性增强的结果。

(一)格式中的“X”句法性质的改变

清代及民国时期,格式中的“X”主要以谓词性成分为主,后来体词性成分也能进入“X”位置;清代及民国时期,词和短语是进入“X”位置成分的主要表现形式,后来语素和句子形式也开始出现。我们推断,这主要是由于使用频率的增加,引述回应格式“X就X”的引述回应功能逐渐固化,主观性也越来越强,所以能够进入“X”句法位置的语法形式越来越丰富,比如体词性成分(例6中的“女的”)、语素(例3中“毙”)、句子形式(例5中“我养”)等。

(二)格式中的构成成分的脱落

除了上述发展变化之外,引述回应格式“X就X”在使用中还出现了构成成分脱落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情形。

一是前“X”部分成分的脱落。当被引述的成分中含有“着”“了”“过”等体成分,或为重叠动词形式,往往前“X”部分中要略去体成分,或者把动词重叠形式变为单音节动词[13]。例如:

(21)院长说:“这还咋过? 离了吧!”

呼国庆说:“你说离? 唉……啥法哩?离就离了吧。……”(李佩甫《羊的门》)

(22)一上岸就乖乖地那个跑不动了,真邪了门了,也想打两网,试试。老李头瞥他一眼,没作声,瞧那水水汤汤的样子,也断不准会不会打鱼,试就试试,也好大一把年纪的人了。(刘君《反贪局在行动》)

二是后“X”部分成分的脱落。当被引述的成分为句子形式时,后“X”部分中句子形式的主语往往要脱落。例如:

(23)小杜仍然不想挂电话,声音中多了些温柔:“你好好在家等我,这部戏拍完了,我起码可以回来半个月。”

小梁十分委屈地说:“你回来就回来,我不等你小杜等谁。……”(叶兆言《小杜向往的浪漫生活》)

三是“就”的脱落。“X就X”格式中的副词“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脱落,很多研究者都已经注意到。如吴春相、田洁指出只有在表示弱性或中性慨允义的“X就X”中,“就”才有可能省略,同时还指出仍有其他条件制约[5]14-15。张滟认为只有表“迟疑”性情态的“X就X”格式才可以省略“就”字[4]78。例如:

(24)解文华吓得立时又低下了头,心里骂了声:“好小子!乡亲爷们儿,你不认,这样对待我。”又一想:不认不认吧,看这来头儿,认他也没有什么好处。 (刘流《烈火金刚》)

(25)彭坦妈:我把你媳妇吓跑了。

彭坦:吓跑吓跑了呗!(电视剧《大女当嫁》台词)

我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引述回应格式“X就X”构成成分出现脱落,造成表层结构的简化,总的来说是语言经济性原则起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从深层的语法功能意义来看,上述省缩内容的功能容易出现弱化和消失,其负载其语法功能的外在语言形式就易于省缩脱落[14]。如当被引述的成分中含有“着”“了”“过”等体成分,或为重叠动词形式时,因为后“X”部分要拷贝前面的语言形式,因而前“X”部分中体成分等非核心成分的语义信息往往显得不是十分重要,可以脱落掉。“X就X”格式构成成分出现脱落的后果就是随着结构的缩短,其语法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格式的主观性越来越强烈[15]。

(三)格式中的构成成分的添加

引述回应格式“X就X”在使用中还能添加后附成分,有如下三种情形。

一是整个格式后添加语气词“吧”“呗”“嘛”等。例如:

(26)“你还买菜,小家妇似的。”我见了她后笑着对她说。

“小家妇就小家妇呗,不买菜吃什么呢?”(王朔《动物凶猛》)

二是当被引述成分为形容词性成分时,后“X”部分可以添加补语“(一)点(儿)”“(一)些”等。例如:

(27)“那不成了个特殊户了吗?”

“特殊就特殊一点!这又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赵树理《三里湾》)

三是以上两种情况的结合。例如:

(28)“……现在要保证这么多的军士衣甲器杖,能贩去河北的势必会少上许多。”

陆仁道:“少就少一点吧,让曹操以为我们能力有限也不错。……”(水瓶座·杰《三国求生记》)

齐沪扬指出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子命题的一种主观意识,因而语气词是表达说话人主观性的手段之一[16]。引述回应格式“X就X”在使用中整个格式后添加语气词“吧”“呗”“嘛”等是引述回应格式“X就X”主观性进一步增强的表现。

另外,“(一)点(儿)”“(一)些”在通常情况下都表示少量[17],“X就X”格式后“X”部分添加补语“(一)点(儿)”“(一)些”等,可以使得补语前核心成分的量得以减少,这也是说话人主观量表达的手段之一,可以使得引述回应格式“X就X”主观性进一步增强。

四、结 语

本文首先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口语表达中常见格式“X就X”界定为引述回应格式,认为该格式可以拆分为前“X”与后“就X”两个部分,两者之间是“引述-确认”关系,或者“话题-说明”关系。文章讨论了“X就X”格式的语义表现,将“X就X”格式的基本语义概括为肯定认同。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前人认定“X就X”格式的语用意义实际上是其所表达的事理立场在不同语境中的反映。最后,我们从历时视角看,随着“X就X”格式的发展演变,其主观性不断增强。

猜你喜欢

语篇语义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言与语义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