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与管理问题*
2016-02-19范永茂王树光马泽强
范永茂,王树光,马泽强
(1.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2.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历史节点提出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毫无疑问,这一战略的推进将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提供新的经济增长极,是这些地区发展的新机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进程中,新疆的地位十分独特、无可替代。作为我国西北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新疆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把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宗教事务较为复杂的边疆民族地区,还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和包括民生事业在内的各项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这也使得该地区承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时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且,中国与中东国家“现代丝绸之路”的兴起绝不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简单再现,而是深刻根植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宏观结构中,是当代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衍生叙事[1]。因此,中国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而对新疆完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任务也提出了更严峻的难题和更高的要求。
一、核心区建设与公共服务的理论关系
(一)区域发展与公共服务
我国政府层面和学术界对公共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晚,初期的研究与实践只是把公共服务泛泛地等同于“为人民服务”,或是国家公务人员的职责和一般属性,以及包括政府“弥补市场不足,促进社会公平”在内的所有工作[2]。2003年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正式进入到官方话语体系,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3],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已有的研究呈现出三个方向:一是将公共服务视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认为“公共服务是政府职能的核心与实质”[4]。马庆钰指出,“公共服务主要是指由公法授权的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以及有关工商企业在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中所承担的职责”[5]。刘尚希提出,“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促进居民基本消费的平等化,通过分担居民消费风险而进行的一系列公共行为”[6]。二是将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的概念相联系。陈昌盛指出,“公共服务通常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为实现特定公共利益,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性别、居所、收入和地位等方面的差异,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7]。这种观点认为公共服务的内涵要广于公共物品。安体富等则认为,公共服务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也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8]。三是侧重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的研究。陈昌盛等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距如何,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其规定的是一定阶段上基本公共服务应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9]。常修泽认为,应从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基础性服务、公共安全性服务四个方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0]。姜晓萍则对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出过较为系统的梳理总结,并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及发展趋势[11]。
对现有的文献总结可以看出,公共服务是一个十分宽泛的领域,涉及保障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公共安全保障、法律、行政体制等诸多方面。结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的语境下公共服务的提供应该是一个以政府为核心、社会组织及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过程。所以,公共服务首先是一种公共物品,特别是一种虚拟物品为特征的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也是现代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能之一,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高低也是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
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对于区域发展十分重要。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实现区域发展不能只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区域发展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动态过程,涵盖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如果仅仅侧重或是过多地将精力单纯地放在经济发展上,那么区域发展只能是一个“跛足前行”的“壮汉”,况且也不能把经济发展片面地理解为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的增长,只有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区域发展的真正目标。而在此过程中,公共服务则发挥着重要作用。陆明远曾明确指出,“西方国家社会管理及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都表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部条件”[12]。还有学者在对地区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研究中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短期内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可以先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对于缓解地区发展矛盾、促进各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反过来又会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13]。可以说,没有高效的公共服务作为支撑的经济发展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核心区建设下的公共服务
“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国家新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是地域面积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沿线地区的全面发展。应当看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当地公共服务及其管理水平的建设本身是紧密相关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内部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升级版,包含了更加广泛的内容。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把新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这对新疆来说是重大的战略机遇。立足于这个定位与现实条件,新疆提出建设“五大中心”的建设目标来强化核心区建设,即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五大中心”的建设对新疆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意义,也对公共服务及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该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有效增加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让各族人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也是增强国家向心力和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因此,相关的公共服务和管理的建设应该围绕这“五大中心”的战略规划展开。
具体而言,“五大中心”的建设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需要不同的主体采用不同方式分别提供不同程度的公共服务。首先,“五大中心”的建设隐含着对区域公共安全、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等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必然需要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弥补市场失灵,保障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充分供给。其次,“五大中心”的建设目标如文化科教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准公共产品性质,这就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充足地供给这些产品和服务。比如部分可以由公共财政直接供给,而有些可以通过发挥公共财政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来实现;也有些可以运用双主体参与供给模式,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提供;还有些可以采取三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通过吸纳志愿者等第三部门,由政府、市场和社会进行合作供给。此外,在“五大中心”的建设中还涉及到一些私人产品和服务的领域,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则要进一步厘清自身与市场的边界,为企业营造良好宽松的体制环境,减少市场交易活动的制度性摩擦。
从新疆的发展历程看,与内地相比的落后一方面是地域条件等硬件的“先天不足”,而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管理理念上的落后致使政府缺少公共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这种“软实力”的“后天缺失”则又加剧了新疆的发展滞后的状况,使得新疆承担核心区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当前,在推进国家战略和新疆核心区建设的过程中,准确认识公共服务的内涵及作用,进而提升相关服务和管理水平“软实力”,不仅是推动当地政府职能转变、明确职责权限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造沿边经济高地、实现边疆地区经济繁荣基础上的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这同样也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改善新疆当地的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外在保障。
二、核心区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自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的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水平稳步提升,GDP由2010年的5 400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 200亿元,年均增速10%,政府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500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 200亿元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1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随着自身财力的不断增长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强,新疆在公共服务中的主要内容民生项目的投入由2010年的1 19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 336亿元②数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但由于自然环境差、历史欠账多、经济底子薄、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成分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新疆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总体上看,新疆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偏低,地域差异较大,经济较发达和城镇化率高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14]。而且存在公共服务覆盖面窄,社会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具体而言,在教育上,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地区校舍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差距明显,农民自付医疗费在60%以上,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很多地方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较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15]。在社会保障上,政府对社保的投入增长快,但是人均少,尤其是新疆面积大、农村人口多、生活条件差,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远低于城镇。
由此可见,围绕“五大中心”的建设目标,新疆在三个层次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以及行政能力的提升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改善当地公共服务质量、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公共管理水平,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打造“五大中心”的内在要求,也是其约束条件和亟待解决的难题。相关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不乐观,“去极端化”任务艰巨
公共安全是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建设的最根本保障,没有社会安宁和民族团结,任何经济建设都无从谈起,“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更是如此。就新疆的安全形势来看,最主要安全问题就是暴力恐怖活动。近年来,发生的暴恐袭击事件,不仅给疆内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严重影响,也冲击了内地的安全稳定秩序,甚至影响到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和安全,产生了国际影响。严峻的安全问题成为了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最大挑战和障碍。新疆境内的恐怖主义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极端化的宗教思想。极端化的宗教思想不但否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无视国家法律,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氛围,而且滋生暴恐思想,助燃暴恐活动。许多暴恐活动都是在(极端)宗教的外衣和幌子下进行的,而且这种思想隐蔽性和煽动性极强,需要重点防范。2015年新修订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中专门增加了针对极端宗教思想的内容。2015年1月1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乌鲁木齐市公共场所禁止穿戴蒙面罩袍的规定》,但是“去极端化”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新疆“去极端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此外,基层安全稳定工作还受到安全工作行政管理体制、维稳工作队伍专业性、奖惩机制、人员压力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因素制约。
(二)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高,未能有效发挥“软件”支撑作用
在教育方面,新疆教育资源城乡之间、北疆南疆之间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双语教育难以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不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对中亚国家还没有形成重要的吸引力,无法充分体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在科技上,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匮乏,科研水平落后,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基层科技管理组织机构被削弱。高校与科研单位受行政体制束缚较为严重,自主性活力不足。在医疗服务方面,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能力短板包括缺乏高端熟练掌握外语的医疗人员,大部分医院尚未成立国际医疗服务机构,相应的服务水平不高;特色医疗专业学科如中医、维医等建设不足,医疗人才储备不足;跨境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尚未建立,医疗信息传递不畅;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更为落后,政府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三)商贸物流业发展有限,金融服务水平不高
新疆长期以来受制于区位条件,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造成了新疆企业整体物流成本过高,直接影响了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作用的发挥。目前,新疆纳入全国商贸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只有乌鲁木齐和霍尔果斯,但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大通道节点所涉及到的核心城市来讲,还远远不够。在金融服务方面,虽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和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增添了新的加速器,但新疆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也不断凸显,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体系、金融合作机制、投资政策、货币政策的研究都有待加强;疆内县域以下的金融机构网点严重不足,基础金融服务薄弱;金融人才总量少,特别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金融管理人才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熟悉各类金融工具的创新型人才。
(四)援疆资源未充分转化为当地的内生发展资源,“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十几年来,央地两级的援疆工作项目涉及的“硬件”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 800亿元,占新疆固定资产投资的23.3%,大批的民生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相比而言,管理“软件”建设相对滞后。有的援助项目超出承载能力,部分民生工程配套设施项目跟进滞后。产业援疆、智力援疆中科技、文化、教育、卫生、金融、行政管理等方面突破有限,尤其是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总体缺乏,特别是基层干部人才匮乏、流失严重。优秀干部人才培养过度依赖中央援助和省市援建,当地自我培养发展能力依然偏弱。对口援疆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制度、援疆干部的先进理念、管理方式、专业技术尚未被受援地充分学习、借鉴、吸收,能力转化率低,“输血”与“造血”的关系还不协调。总体来看,围绕援疆工作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方面还缺乏整体战略。
三、助力新疆核心区建设的公共服务发展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我国的推动过程中,特别是新疆核心区的建设,必须以边疆民族地区的深度开发开放为依托,以当地公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保障,把新疆核心区建设纳入到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国家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中,全面提升当地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明确的是,“五大中心”的建设旨在有效地利用新疆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地位以及支点作用,在辐射中亚国家、推动双边往来的基础上,吸引国内和国际资源。因此,相应的能力建设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种外溢性很强的纯公共产品,公共安全需要政府的有效供给。鉴于新疆所面临的以跨国性、突发性、多源性、交织性和破坏性等为显著特点的严峻的地区边疆安全问题,必须打造富有边疆特色、各民族共同参与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安全体系。
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严打暴恐活动。要加快反恐立法工作,在已通过的相关法律基础上,继续针对不断出现的新变化完善法律与规章制度,为推动反恐立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要建立一个新的模式和体系,改变以往的事故推动型和碎片化应急管理模式,强化统一指挥、反应敏捷、协调高效的指挥系统,不断完善政府公共安全治理工作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以公共安全部门为主力,基层政府、基层组织为框架,各类社会组织和各族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的社会面巡逻防控体系。加强“去极端化”宣传教育工作和舆论引导,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促进宗教和谐,廓清模糊认识,增强群众自觉抵制防范极端宗教思想的能力,根除恐怖主义的思想来源。同时,安全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在基层理顺涉及到安全事务的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三级机构关系,精简层级,合理安排人员奖惩制度,提高安全人员的专业水平。安全体系构建也需要对外强化国际反恐合作,以压缩恐怖主义势力的国际生存空间。
(二)以“访惠聚”活动为契机,切实提高基层政权和干部公共服务意识、理念和行政能力
2014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决定启动为期3年、抽调20万名机关各级干部下基层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南北疆每个农村都派驻一定数量的干部工作组长期驻守、定期轮换,帮助基层解决最迫切的问题。经过一年多时间,“访惠聚”活动已经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去极端化”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强化了不少长期软弱涣散的基层组织,使很多农村发生了较大改变。接下来,在巩固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访惠聚”活动应有更加明确的政策目的和路径,以强化新疆农村基层政权为主要目的,通过具体改善集体经济等为政策抓手,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瓶颈,并通过工作组的示范引领,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理念和行政能力,有效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干部素质提升了,基层组织才能稳固;基层稳固了,新疆的各项社会管理事业才能有效推动。
(三)转变发展思路,深化行政改革,让市场更加充分发挥作用
新疆要打造的“五大中心”有两项(商贸和金融)主要需要发挥市场力量来推动,一项(交通)也需要借力市场来完成。所以,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区分市场和政府的界限,要让市场真正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而不是被政府行政手段所取代。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来不是按照政府或国家意志、用行政命令手段完成的;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与外延更加丰富,更需要充分释放市场机制的力量来推动,而非单靠政府的热情与愿景。
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内陆省份的新疆,自身的商品经济成熟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都还很低,过去的很多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开展都是依赖国家计划和政府行政手段。现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当然还是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不是再直接参与经济管理事务,而是“分权”于市场,“让利”于社会,公共管理的作用要优化市场运行的外部行政环境,做好市场的服务配套工作。对于内地政府来说,这意味着先要解决转变发展思路和理念的问题,然后是如何进行相应配套的行政体制改革,提升管理和服务的质量,增强行政效能。比如在重点建设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商贸物流产业园区和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喀什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方面,瘦身政府规模,取消和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做到放管结合,为企业发展减负,为市场增添活力。在教育、医疗、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领域大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采取公私合作PPP等模式降低财政投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通过出台规范细则等方式完善相关流程,消除民间资本的后顾之忧。在乌鲁木齐、伊宁、喀什等在内的沿边中心城市和重要口岸城市推动包括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出口退税等事务的行政改革,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国内外的便捷交流。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其核心区建设离不开全面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离不开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在与市场的关系上,政府需真正做到“服务”。
(四)采取多样化、灵活的手段与模式,促进科教文卫等“软实力”的提升
在教育方面,鉴于新疆相对落后的教育水平,加大教育的供给、完善教育体系和促进教育的公平性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要注意的是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中,通过吸纳志愿者等第三部门进入以弥补政府能力不足,缩小南北疆、城乡地区间差距。在全力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同时,大力推动双语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加大对青年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培训。充分利用对口援疆、国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志愿者等各类国家项目解决师资不足问题。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办出特色,发挥工程、农业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和与中亚国家语言相通的文化优势,以及通过创办孔子学院等提升新疆高校在中亚国家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另一方面,新疆高校和科研机构也要扮演战略智库的角色,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出谋划策,并建设成为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基地,发挥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作用。
在科技方面,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目前,新疆的科技创新正在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新疆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下阶段,结合核心区的建设规划,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协同创新,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加快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建设。政府要在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地位的方面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通过创新型新疆建设,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完善区域创新布局、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必须有所突破,同时注意充分利用援疆创新创业基金,积极推动与新疆产业发展密切的重大科技成果规模化、产业化。
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可以采用双主体参与供给模式,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提供。一方面,当地需要大幅改善现有的医疗环境与条件,有效解决本地居民的医疗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吸引力,积极打造区域性国际医疗市场。这就需要在源头上要完善医疗监管制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当前,乌鲁木齐市本身已经有一定的医疗资源优势,要结合这个突破口,培育市场和拉动需求,并抓好品牌战略突破口,加大对中医及民族医等特色医疗的扶持和宣传力度,快速提升医疗服务中心影响力。另外,要注意抓好信息通道互联互通突破口,创新国际医疗服务合作机制,力争与周边国家医疗市场形成跨境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及共同发展格局。新疆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加强与周边国家医学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业,大力开展以旅游医疗为主的养生保健、针灸、推拿、按摩、药膳等健康服务,推动旅游医疗,打造以治疗疗养、康复休闲餐饮业为代表的旅游度假基地、养老养生基地,以及健康管理服务网络体系。
(五)利用对口援疆条件,切实提高自我造血机能
对口援疆是新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援疆干部、人才也是新疆重要的人力资源财富。在利用援疆资源方面,新疆要在改善“硬件”条件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软件”质量。首先要树立对口援疆是提高新疆自我发展能力之根本的理念,转变观念,树立自主发展的理念。地方政府和当地干部要在学习中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治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习对口援疆省市在经济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援疆干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接受援疆过程中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人才队伍,提升自身的工作方法和能力,变外力推动为内力推动,真正把援疆工作的外部资源转化为当地的内生发展资源。其次,要注意强化受援地“软件”建设,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避免暴风骤雨式的援助,充分发挥援助的效益。援疆工作不仅要有成绩,还要注重效果,把援建和当地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当地就业机会增加和民生事业的改善。重点加强对受援地科、教、文、卫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师资力量的培训,改变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以单纯的照顾为主逐步转变为激励机制与优惠相结合的政策,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