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温室管理三要点
2016-02-19
深冬温室管理三要点
1 保温
温度无疑是冬季棚室蔬菜管理的突出重点和难点。目前来说,大棚保温设施较为完善,尤其是新建大棚,保温性能好,可以较好地抵御严寒天气,关键是做好棚内温度的调节,将棚温控制在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范围内。
植物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够生长,温度的变化对于蔬菜果实中营养物质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日温较高、夜温较低,能促进植物营养生长。白天温度较高,在较强光照下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制造更多的有机养料;夜温降低,可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增加有机养料的积累。
蔬菜在每一个生长时期,对于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尤其是结果期,果实中营养物质的积累受到温度的影响明显,温度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运输。当棚室中温度较低时,低温影响了果实器官的代谢活性,使得果实中糖分的积累降低,同化物在叶片中积累,最终抑制叶片的光合活性。所以,进入结果期以后要注意温度的调节。
茄果类蔬菜果实成熟的过程中,白天温度需保持在25~28℃,夜温15~18℃;而瓜类蔬菜结果期温度要求白天一般在28~30℃,夜温15~20℃。这样的温度条件,正好适合蔬菜营养物质的生成和在果实中的积累。冬季白天应促进温度的提高,将白天温度保持在生长适宜温度的上限,以促进棚室墙体和地面的热量吸收,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加快叶片制造营养物质的速度。夜温的保持也很重要,保温设施完善的大棚在晴天时要注意适当早拉晚放草帘和保温被,减少热量积累,避免夜温过高;而保温设施不完善的棚室,则要做好保温工作,尤其是遇到强寒流时,要加强保温措施,减少热量的散失,避免棚内出现冷害、冻害。
棚室的前脸是温度最低的地方,是棚室中保温的重点部位。菜农还可通过设置防寒沟,阻隔室内热量向外传导,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大棚保温效果。尤其是对于定植在棚室前脸处的蔬菜来说,作用更是明显。防寒沟的设置方法,一般要求宽为30~40 cm,深40~60 cm,长与温室相同。先在沟内四周铺上旧塑料薄膜,再填入锯末、树叶、碎稻草、麦秸、玉米秸等填充物,将填充物包住,以防止雨雪水渗入填充物,降低保温效果,然后埋土踏实,使其高出地面5~10 cm,且北高南低成坡状,以防以温室前屋面流下的雨水渗入棚内,降低防寒效果。
另外,大棚后墙是棚室热量储存的主要地方,可在大棚后坡墙体上覆盖一块旧棚膜,防止因雨雪水浸湿棚体而影响墙体的保温性和使用寿命。
2 控湿
覆盖地膜,进行膜下暗灌,能有效减少地面水分的蒸发,减少棚内空气的含水量,从而控制棚中的湿度升高。地面覆盖麦草也能降湿,只是效果比盖膜差些,但能年年增加土壤有机质。越冬蔬菜大棚的南边往往有一堆土在承受棚膜上流下的水,湿度大且长时间不干,所以附近的蔬菜发病早而且严重,往往成为发病中心。用塑料膜将这块土覆盖住,并把水从膜下引流到棚外以达到防病目的,已是目前寿光菜农的共识。
避免棚中湿度升高也是应着重注意的。首先,浇水要看天气,要选晴天浇水,避开阴天。其次,浇水后将棚温升高,以利于降低湿度,也有利于浇水后地温的回升和恢复,通常将棚温提高2~3℃。再次,防治病虫害时,由喷液改为喷粉尘剂或熏烟雾剂,避免增加棚内湿度。另外,喷用农药或叶面肥要掌握原则,即喷到叶子上不能长时间不干或冬季不可在闭棚前喷用,以减少空气中的水分,避免湿度升高。
3增光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的来源,作物90%以上的产量来源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在有光照的情况下才可以完成。冬季扣棚盖苫保温,光照时间缩短,特别是在冬季连阴天的情况下,光照不足,危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应采取增光措施,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一是更换新膜并保持清洁。可用透光率高的农膜,并勤擦拭农膜,保证农膜表面的清洁。二是覆盖地膜。应覆盖白色地膜,而不要覆盖黑色地膜。因白地膜反光,可增强植株中下部的光照强度,而黑地膜吸光。三是后墙悬挂反光幕。四是及时整枝摘叶,增强田间的透光性。
(摘自中国寿光蔬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