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改变”撬动质量杠杆
2016-02-19段学农
段学农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公平发展,英山县教育局以教育质量监测为突破口,适时调整教育教学的“方向标”“导航仪”,通过“四个改变”撬动质量杠杆,促进质量提升。
由重结果性监测改变为过程性监测与结果性监测并重。以往的质量监测更多的是通过教学效果检测和教学工作检查,依据考试成绩和检查结果作出评价判断认定。在结果性监测下,学校和教师的胜负观和成败感极强,但往往过于在乎和关注最终结果与得失,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落实不是十分看重,甚至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比如一些常规教学工作被人为地挤压,靠突击完成,消极应付痕迹明显。如今,立足结果性监测,加强过程性监测,二者协调统一。主要通过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综合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层级过程监测,加强教育教学检查视导,开展重点工作专项督办,强化常规教学管理的落实,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渗透、生成,达成“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更加重要”的共识。
由静态监测为主改变为静态监测与动态监测有机结合。以往的质量监测多以静态为主,时间、内容、标准、程式相对固定,一般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内容前后照搬沿袭,虽有调整但幅度不大,标准先行预设,检查方式也少有变化。这样,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方向相对明确,但是长此以往,势必会带来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学校、教师之间趋于同化,进取心衰退,改革创新精神疲乏。如今,立足静态监测,辅之以动态监测,二者相得益彰。2014年,我们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工作专项考评机制,并组织了专项考评。考评细则根据县教育局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予以修订完善。在考评中,承认办学水平和学生基础的差距,关注发展趋势和进步幅度。考评体现了“静中有动,动中含静”,通过年度考评项目、内容、标准与程式的静态设置和动态调整,鼓励各学校在严格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既融入时代气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又倡导因校制宜,自主办学,个性发展,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重应试学科监测改变为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的全方位监测。受应试教育、陈旧人才观、中高考导向等制约和影响,以往的质量监测基本上以国家课程中的语数外等文化考试学科为主。而国家课程中的体音美等小科和地方课程大多被打入“冷宫”,或被遗忘或被边缘化,教师成了“教书匠”,学生成了“书呆子”。如今,为适应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我们加快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步伐,加强全方位监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为学生终身发展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各学校全面开科开课,严格执行课表公示制度,敢于接受各级监督。重点抓实薄弱学科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重点检查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情况,严禁挪用挤占体音美和地方课程。监测中如发现存在开科不齐、课程虚设、教学落空等严重问题的学校,在全县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并在教育教学专项表彰和教育局年终综合表彰中予以一票否决。
由集中统考改为分散抽测。以往的质量监测每逢期中和期末全县集中组织统考,“唯数据论英雄,一考定输赢。”教师在乎的是所带学科排名的高低,学生在乎的是自己分数的多少。如今,伴随着新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我们取消统考制度,改为分时段、分学段、分年级进行质量抽测,并将体音美、小学英语、以及地方课程等学科纳入抽测范围。在试题的组织上,紧扣教学目标,准确把握难度,合理设计题型,科学命题制卷。在结果的运用上,重点关注试题统计分析,而不是评分,关注学生的达标情况,而不是排名。通过分散抽测,让学校、教师、学生不再受制于局部比较,拘泥于盲目竞争,更能全面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宽度和能力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