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教学法,优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2016-02-18王登科
王登科
摘 要:本文为研究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分析英语写作的特点,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列举高考英语题目,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意见,以此为一线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参考,优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思维导图;启发性;引导收稿日期:2015-09-18
我们知道,高中英语学习包含听、说、读、写四大模块。这四个模块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而写作模块不仅是对学生的书写能力及语法知识和词汇量的考查,还对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写作模块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相对于其他模块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对英语经典句型、语法、词汇等的积累。而本文就基于这种问题,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凝练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围绕某一知识点向四周拓展,引导学生发散思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内容,延伸学习范围。以此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的创造能力。
一、基于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优势结构
思维导图首先被脑科学界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一种表达放射性的思维工具,其主要是通过二维思维导图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各种主题之间层层联系逐级表达出来,有助于新旧知识内容的相互联系。我们知道,人的左右脑负责能力是不同的。左脑多负责逻辑、数序、数字等开发,而右脑则是负责创造、想象,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发挥左脑的逻辑学习和右脑的创造能力。英语写作本身是对学生词汇量、语感、语法、语言创造能力的综合考查,思维导图这种具有发散性、可视性、整体与部分联系的优点正好可以满足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需要。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思维发散性和思维可视性,这对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有着很好的帮助。英语写作篇章布局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根据题目要求,确立主题,筛选重要信息,标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依据主题绘制大纲。第二,根据题目信息选取正确适宜的观点、词句等。拓展提纲、丰富文章内容。第三,根据文章布局的观点选取较为通用的连接词或连接词组,并自然地分布于文章当中。这些步骤是思维导图教学的核心环节。例如,2015年英语高考(重庆卷)英文写作:If you could give your younger self one piece of advice, what would you say? 要求:①作出回答并说出理由;②词数不少于60;③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一,阅读题目材料,借助思维导图筛选重要信息,应列一个提纲:表明观点+阐释理由+结尾总结。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框架,引导学生布局整篇文章。根据话题“If you could give your younger self one piece of advice, what would you say?”可知,教师引导学生写出的文章结构的完整脉络,标清各个部分之间的组成关系。第二,选取材料重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作风格与主题相关的思维导图。比如,本文就要列举可能运用的句式,主要考虑从虚拟语气着手 。
①宾语从句: I suggest/ advise that…I should… I strongly recommend that… ②主语从句: Its strongly recommended that… My suggestion/ advice to the younger self is that… ③条件状语从句:If I were three years younger, I would… Were I three years younger, I would…
原因句式:建议陈述两个原因,用并列结构not only, but…as well连接。①The reason why… is that…②Why I say so is that…③It is not only … but … as well.
结尾部分:表达对“回不到过去” 的惋惜How I wish I could be three years younger!
这样的思维框架创作成功后,学生写作起来也比较轻松。同时,教师教学起来也更加具有针对性。文章才会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论述也更为贴近学术性。
三、总结
综上可知,在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大教育背景下,鉴于高中英语写作的特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文章框架,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发散思维、突出主题、选取词条、明晰结构、增强写作兴趣。
参考文献:
[1]连乐军.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8.
[2]范荣廷.母语迁移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