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化学课堂“错误”资源,生成学生智慧

2016-02-18万星星

求知导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导电电解质化合物

万星星

收稿日期:2015-09-02

课堂中的“错误生成”并不可怕,关键是教师对待“错误生成”的态度,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巧妙地将“错误生成”转化为宝贵的“课堂财富”呢?本文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看法,以期能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绵薄之力。

一、在“错误生成”中加深学生的概念理解

概念往往非常精炼准确、惜字如金。学生对概念往往已经非常熟悉,然而在练习中仍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理解偏差,对概念不能全面地进行掌握。面对学生的“错误生成”,教师不能直接给出“对”或“不对”的回答,而要引导学生再次从概念出发,找出原因以加深理解。

比如,在学习有关“物质的分散系”时,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已经倒背如流,然而仍然不能准确地进行判断和分类,常常将一些混合物归为电解质,将单质归为非电解质,将沉淀归为非电解质,对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产生混淆。教师就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对两个概念进行反复的分析探索。

概念展示: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在逐字逐句的对比中,学生发现了其中的相同点:“化合物”,从而他们得知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纯净物且为化合物”,分清楚了单质和混合物。学生又发现了其中的不同:“或”“和”“能导电”“均不导电”。从而得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之间的不同,分清楚了沉淀的归类。学生还从概念上领悟到了电解质是自身电离出的离子能够导电,从而明白了氨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的归类。

“错误生成”激励了学生对概念的再次学习,使学生的思考更具有针对性、细致性,挖掘出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

二、在“错误生成”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

完美的课堂生成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生成”时,所作出的机智反应和灵活调整。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实验失败”是常见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面对,而不要采用逃避心理,培养学生那种“刨根问底”的求学精神,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比如,在学习有关“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时,教师让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然后进行自我操作验证。然而在实验中,有的小组并没有得到砖红色沉淀,而得到了黑色沉淀,学生们感到尴尬和不好意思。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他们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回顾,找出与正确操作的不同。

学生回顾:他们没有按照书上所写的来制取氢氧化铜悬浊液,而是在硫酸铜溶液中滴了几滴氢氧化钠溶液,使得制取氢氧化铜悬浊液的顺序反了。

原因被找到后,学生积极地讨论顺序加反以后会有什么样的不同,了解到了实验失败的原因。从而了解到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需要在碱性环境下,也就是氢氧化钠溶液要过量。有了这样的发现,学生再次进行了实验,学生看到砖红色沉淀时,非常地兴奋,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在“错误生成”中融入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纠错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好方法。面对学生的“错误生成”,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和操作,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一面,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沿着他们的思维来进行诱导,不但让学生了解错误的来龙去脉,还要让学生学会在“错中求知、错中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比如,在学习有关“电子式的书写”时,学生对电子式的书写不能很好地掌握,有的学生在离子化合物中使用了共用电子对,如氮化镁;有的学生漏写了孤对电子,如氮气。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这些“错误写法”进行收集,在黑板上给予展示,让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在电子式的书写时,应该先考虑物质是共价化合物还是离子化合物,以判断是电子的得失还是共用。然后分析相邻原子之间的得失或共用情况,最后检查是否处于2电子或8单子稳定结构。

“错误生成”的展示成了典型的案例,使学生积极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评价,相互之间讨论错误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纠正能力。

总之,“错误生成”是一种宝贵的课堂资源,充分地暴露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障碍。面对学生给出的信号,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错误”背后的资源,找到学生的思维症结所在,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减少错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导电电解质化合物
导电的风筝
“离子反应”常见考点例析及规律总结
判断强弱电解质的四种经典模式
例析高考中的铁及其化合物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2016年贵州高考电解质溶液试题赏析
超轻薄纸灯
带螺旋形芯的高效加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