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之精彩尽展 贤哲之睿思咸识
——浅论《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
2016-02-18许志云
许志云
(湖南图书馆,湖南长沙 410011)
书刊之精彩尽展贤哲之睿思咸识
——浅论《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
许志云
(湖南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11)
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
文章在《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基础之上研究了湖南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的状况及其整编工作,以凸显保护民国文献的重要性。
1 编撰背景
自古至今,典籍浩如烟海,而卷帙浩瀚的文献常使读书者如“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填溟,倚杖追日”[1]。相反,若有了目录“剖判条源,甄明科部”[2],则可“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睿思咸识”[3]。因此,目录于图书,犹利济之舟航;于读者,即治学之门径。清代学者王鸣盛所言“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4],一语中的。
现存最早目录,乃《七略》。汉代刘向受命校理宫廷藏书,每校毕一书,即撰写叙录一篇,后汇成《别录》。其子刘歆据此序录删繁就简,编成《七略》,群分图书为六略,冠以《辑略》为首,始创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分法,是为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开创我国图书馆目录史上书本式书目先河。自此,目录及目录学方兴未艾。
随着学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古典目录学传统发生了转变,文献整理让位于文献推荐,目光转向读者。目录工作也由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变成了一项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工作,图书馆由重藏转为重用,担负着文献整序、管理、传递、开发之职责。恰当地处理了文献整理与读者需求关系的藏书目录,是图书馆的工具和服务手段,也是当前摸清古旧文献家底和开展文献保护之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9月新中国建立前的出版物称为民国文献。民国文献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1986—1997年陆续出版的《民国时期总书目》,以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馆藏为基础,收录原版民国图书124,000余种。1981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及其补编本,收录1833—1949年间期刊36,400余种,大部分是民国期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印的《中文报纸联合目录》,收录新中国成立前报纸近8,000种。实际上,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已经比较发达,当时各种图书馆所藏的民国书刊大多流传了下来,现存数量要超过目录所收。但至今各图书馆民国书刊整编工作相对薄弱,普遍家底不清。正是鉴于此,湖南图书馆将馆藏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汇为一目,即《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以完成《湖南图书馆古旧文献目录丛编》之文献整编事业,传历代书本式图书目录之旨要。该目录在继承湖南图书馆编目传统和已有编目成果的基础加以创新,将书、刊、报三种文献资源通过合理分类,著录成册,首开民国书刊报一体的馆藏目录,有填补我国专馆专藏民国书刊报编目空缺之功。
2 价值体现
2.1揭示了馆藏民国文献的状况
作为一部馆藏目录,《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是目录学和图书馆工作交叉和互用的体现,具有浓缩馆藏、揭示文献、宣传图书、管理资源、提供检索、指导阅读的重要作用,是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馆藏民国书刊的工具书。该目录依据《中国人民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分馆藏民国书刊,并为了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现代出版物的著录规范,是目著录文献,图书遵循《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报刊遵照《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其书名项、作者项、出版项、稽核项、丛书项、索书号著录完备,条目清晰,一目了然。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熟悉馆藏资源,为其鉴别、选择、检索、借阅文献提供了重要依据,起到了指向导航的作用。
目录成,家底清,“簿录之学,所以考一代典籍之存亡”[5]。《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作为湖南图书馆民国书刊的总汇和缩影,收录馆藏民国图书8万余册;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外中文期刊4,921种;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报纸400余种。至此,馆藏民国书刊得到了彻底地整理和全面地揭示,民国时期书刊的出版及流传、保存情况一目了然。从其目所录可以发现,馆藏民国书刊种类丰富,湖南地方文献、地方出版物和革命文献特色突出。所录民国书刊内容涵盖各个学科,也体现了近现代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出版特色,其中政治、经济、历史、教育、文学等方面的积淀较为深厚。这部分资源客观、全面、翔实地记载了民国这一时期的历史,多角度地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急剧变迁,是后世熟悉和探究民国历史的参考和依据,对考证后世文献所述、匡正文献所误、补充文献所遗,大有裨益。
2.2反映了民国时期湖南地方文献的发展面貌
正如目录学家来新夏所言:“省馆注重地方文献,本为社会职责所在,固为馆藏之正道。”[6]该目录所录湖南地方文献丰富,仅以民国图书统计,内容涉及湖南区域的地方文献就有1,090种。
该目录所录的《长沙火灾纪实》《长沙会战纪实》《第二次长沙会战纪实》《第三次长沙会战纪实》《第六战区常德会战概要》《四十七天衡阳保卫战》《八年抗战的湖南》等地方抗战文献,史料价值极高,翔实地记载了1938年11月长沙失陷前的火灾、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三次长沙会战的经过、1943年11月中日两军常德会战战况、1944年6月衡阳守军与日军展开四十七天浴血奋战的英勇战纪。其中,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促使华中战局稳定数年之久;衡阳之战迟滞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略行动。此类文献再现了湖南人民的抗争史,见证了湖南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文献作为历史足迹的考证者,足以成为佐证之资。该目录所录的湖南地方文献,多角度、全方位地真实再现了民国间湖南的历史轨迹。许多文献只有湖南图书馆有藏,是熟悉民国间湖南历史、文化、文献的珍贵史料。
民国在中国历史上属于空前的内忧外患时期,爆发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革命文献,《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收录了湖南图书馆所藏的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图书、报刊、资料500余种,是今天研究党史、近现代史和湖南地方史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如:1920年陈望道译本《共产党宣言》,就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该书是中文首译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是最早的共产党思想传播载体,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译本现存极为罕见,属于国家极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馆藏革命文献中,湖南地方报纸最值得一书。民国时期,湖南仁人志士将办报看作救国途径、宣扬革命手段。湖南地方出版的报纸,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影响广泛。据《湖南省志·新闻出版·报业》载,从1897年《湘学报》创刊至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的52年中,湖南先后出版过700多种报纸。1936年国民政府内政部统计,全国报社共1,503家,湖南有244家,居全国第6位。1947年8月,国民政府内政部登记报纸共1,781种,湖南有126种,居全国第2位。这700多种报纸,现存不过1/3,保存完整的只有极少数。《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收报纸400种,其中湖南地方报纸265种。这部分报纸是民国时期湖南社会表达政治意向、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在近现代湖南和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湘学报》《湘报》首开湖南近代新闻事业。维新变法时期,其由谭嗣同、唐才常筹办。两报大力宣传湖南新政,是清末湖南维新派发动变法的重要工具,对全国各省都有示范和推动作用。湖南也因此成为全国变法运动中最有朝气的一省。《清议报》有此评价:“《知新报》屹立于澳门,《湘学新报》屹立于吾湘,与《时务报》鼎足分峙,彪炳一时……日报则以《国闻报》《湘报》为巨擘焉。”[7]
“五四”运动中,湖南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影响遍及全国。该报是当时政治思想性最强的刊物之一,以议论时政、宣传新思潮为宗旨,推动了湖南和全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受到许多著名人士的高度赞扬。此报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1919年8月上旬,其第五期尚未发行就被反动军阀查封。另临时增刊第一号。该目录收有四期及临时增刊第一号,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最重要的历史见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属“新善本”之列。
国民政府时期,湖南境内办有多种报纸。现存只有少数残报。其中《红军日报》即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于1930年7月红三军团占领长沙时出版。据《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记载:《红军日报》1930年7月29日出版,至红三军团撤退前的8月4日止,共出版6期。《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收有8月4日一期,应该是最后一期。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大城市公开出版的唯一报纸,也是红军报刊中的第一种铅印大报,在新闻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2.3再现了民国时期学术发展的景象
学者余嘉锡认为“凡目录之书,实兼学术之史,”[8]“治学之士,无不先窥目录以为津逮,较其它学术,尤为重要”[9]。目录通过对文献的整序以实现对学术的反思,并反过来影响学术的接受和认识,因具“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是读书治学者的指南。清儒金榜曰:“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术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10]所以“欲求周秦学术之源流,古昔典籍之纲纪,舍是《志》无由津逮”[11]。
民国时期,封闭格局被打破,社会制度在转型,思想束缚被解放,学术上迎来了“第三个诸子百家争鸣时代”,中西汇流、异彩纷繁,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群体和大量学术著作。《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收录民国间大量学术著作,涵盖各个领域。如:周谷城主编的大型资料汇编《民国丛书》收书1,126种,大部分此目录都有收录,多为初版本。2005年出版的六卷本《民国学案》,涵盖各领域的学术代表人物254位。据目所著,除夏孙桐、孙海波、张大千、高步瀛、杨守敬、李叔同等16位的著作据装帧形式入《湖南图书馆馆藏线装书目录》外,只有32位学者的民国著作未入此目。其中鲁迅、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郭沫若、冯友兰、钱穆、侯外庐等一批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学者,一人收多书,一书录多种。该目录对民国大量学术著作的梳理和分类入目,具有考辨民国文献文化的功用,又再现了那代学人的“岁月峥嵘”,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资料,同时以目存书,因书就学,让读者藉为治学之津梁。
3 结语
民国是与现今最接近、联系最密切的一个时代,对其的研究具有鉴往知来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文献全面记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但民国书刊现状堪忧,因距今不久和藏书重古薄今的原因,图书馆界对民国书刊的保护意识薄弱,且书刊保存条件差,修补技术滞后。尤其民国采用的纸张,大多是机械磨木浆纸和酸性化学浆纸,纸张酸性高,耐久性较差。据研究,民国普通报纸保存寿命为50~100年,民国图书保存寿命为100~200年。如不及时抢救,历史上将有史料断链、文献断层的危险。因此,摸清家底,保护民国书刊,传承文献价值,是各图书馆当前的首要问题。编制目录,摸清家底则是当务之急。
湖南图书馆于此契机,制目六册,其中图书三册、期刊报纸一册、索引二册,计450万余字,以揭示报道馆藏文献,重在呼吁学界保护和开发民国书刊,并希望“各省市能以此为契机,风起云涌,仿行此举”[12],不数年全国所藏民国书刊,就可以书本式目录呈现于世,经世传代,泽被后人。
民国书刊作为民国历史风云变幻、新旧思想交替、社会转型的思想文化载体和社会巨变的原始记录,其重要价值不在古籍善本之下。湖南图书馆整序馆藏编成目录,继承目录学的优良传统,报道传递所藏民国书刊的精彩,给读者和治学者提供研究之资,为民国文献的利用和保护尽一份微薄之力。
[1][2][3]毋煚.古今书录序.旧唐书·经籍志:卷四十六.
[4]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45.
[5]高儒.百川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
[6][12]来新夏.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多少:评《湖南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J].图书馆,2008(4).
[7]梁启超.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68.
[8][9]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5.
[10]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162.
[11]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编校:周雪芹)
2015-12-25
许志云(1983—),湖南图书馆馆员。
G250
A
1003-1588(2016)02-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