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微社交元素的图书笔记应用设计*
2016-02-18张幸芝
李 凌,张幸芝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061)
融入微社交元素的图书笔记应用设计*
李凌,张幸芝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61)
图书笔记;微信阅读;手机应用;碎片式阅读
文章总结了碎片式阅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读者的影响,并就如何解决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强化其优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现今,人们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进行阅读的现象随处可见,随着这种阅读模式的流行,阅读碎片化现象也随之显现,其带来的各种影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碎片化阅读形式灵活多样,为人们阅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出现了阅读内容质量不高, 读者思维惰性严重等问题。 因此,学术界探讨如何“解决或避免”阅读碎片化的声音逐渐高涨, 但阅读碎片化现象是时代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所以, 人们应该思考如何解决其存在的弊端, 如何突出其自身优势, 从而使碎片化阅读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1 电子资源阅读APP分类
用户进行移动式阅读服务通常是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APP,目前由数据库或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阅读APP主要可分为两种:①数据库商开发的基于大量电子书籍资源的手机阅读软件。如:“超星图书馆”,其具备丰富的电子书资源,手机阅读软件功能非常全面,包括馆藏查询、学术资源检索、公开课视频、报纸、书世界、内容提要、添加订阅等[1],但过多的功能也容易造成读者的使用负担,让读者无从下手。②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采用的基于图书馆纸本馆藏以及图书馆服务的APP。其提供对本馆资源的查询、续借和预约,还能查看馆内新闻等,基本上是把图书馆的功能从电脑上转移到了手机上,手机扮演了终端操控工具的角色,并没有突出手机阅读或者手机图书馆的特色服务。
2 关于碎片化阅读手机APP的前期研究
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笔者总结出解决碎片化阅读弊端的三种思路:①将片段式阅读内容升级为精华内容。碎片化阅读之所以被称为碎片化,一方面是因为其阅读形式的碎片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其阅读内容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产物,所以提供“不散”的内容是碎片化阅读变劣为利的关键所在。②通过APP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信息通道。作为碎片化阅读的主要工具,APP是信息和读者之间的重要桥梁,不但要提供畅通的流通渠道,且要准确地到达服务对象。从大数据中发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发新型服务,可以使阅读内容更加精准高效。③增强社交互动,加速信息的传播,助力知识网络的形成。社交网络发展迅猛,用户普及率高,有助于将碎片化信息连接成知识网络。用户之间的互动也对零散信息的分享、传播或整合起到了促进作用。
笔者在前期研究中设计了“基于开放API的图书笔记手机应用”,其主要以图书笔记为功能主线,是集图书查询,多来源图书笔记与评论浏览,笔记或评论的撰写、收藏、分享,馆员推荐,目录浏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手机应用[2]。应用主要是通过“图书目录”“图书笔记”和“馆员推荐理由”这些信息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从不同侧面快速了解图书浅层次至深层次的内容。其中,图书笔记来源于“豆瓣网”以及图书馆,目录信息来源于“当当网”,馆员推荐理由由图书馆员录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为了体现简便的原则,实现用户使用零负担的目标,进一步简化了最初应用中的功能和界面设计,操作的便捷性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为了弥补“豆瓣网”中的图书与图书馆的图书匹配率存在差异而导致的专业性较强的学习型书籍无法在“豆瓣网”上获得较丰富且实用的图书笔记的不足之处,在后期研究中突出了高校读者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了笔记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3 获取全面而更加适用的图书笔记与图书推荐理由
在前期应用的设计中,APP中的内容引入了“豆瓣”图书笔记和“当当”的目录信息,还包括 “馆员推荐理由”“热门笔记”“热门评论”等,将这些作为快速阅读的内容提供给读者。其中图书笔记是通过OPENAPI从“豆瓣网”上直接获取的[3]。“豆瓣网”的优势在于用户群体庞大、图书笔记数量较多,但“豆瓣网”上的书籍与图书馆的书籍存在一些不能匹配的现象,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很难在“豆瓣网”上找到图书笔记。而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大部分都是学生或教师,对图书的需求主要以专业学习为目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源于身边的同学、学长、教师写的图书笔记或图书推荐理由会更加贴近他们的真实需求,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思想立场或考虑问题的角度都会有更多相似之处,在学业的相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切实需求也可能相似,写出的笔记自然会更加贴近学生读者的需求,“让你找到适合的笔记”从而使笔记真正起到指导或启发读者的作用。本应用主要针对的就是在校师生,故在APP中突出了图书笔记撰写的功能,希望可以更多地收集学生与教师的读书笔记或图书推荐理由,从而提高笔记及推荐理由的适用性,同时辅以“豆瓣”的读书笔记作为参考,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图书内容。
应用在每本书的明细页面,包括图书的目录、推荐理由、笔记三项中展示内容。页面右上角导航处设计有一个专门写笔记的图标按钮,用户点击该按钮可直接进入笔记撰写页面。在图书笔记模块,用户可以在列表中看到关于该书的多条图书笔记,用户点击任何一条笔记都可以进入到笔记明细页面,读者可以看到此条笔记的详细信息,还可以对该条笔记进行“有用”或“没用”的评价,后台会根据每条信息得到的不同评价进行排序,获得“有用”最多的图书笔记排在最前面,可以首先让读者看到。如果没有关于该书的图书笔记,在笔记模块会显示出提醒读者填写图书笔记的画面,读者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邀请微信好友一起写笔记。笔记提交后,在保存与分享页面可以将撰写笔记的消息分享至微信朋友圈、QQ空间、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笔记提交后经馆员审核即可发布。
原应用中“馆员推荐理由”是需要图书馆人员自行添加的,但图书数量巨大,且馆员与读者阅读书籍的角度存在差异,所以其写的推荐理由并不一定全都适用于学生读者,故现将“馆员推荐理由”改为“图书推荐理由”,添加方式不仅可以由馆员自行添加,读者也可以参与其中。同时,学科馆员可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对一些推荐书目进行图书推荐理由的撰写,既减轻了馆员负担,又获得了更加适合的内容,还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当多人对同一本书提交了推荐理由时,馆员可选择性采纳,内容可替换也可扩充。
4 “简捷至上”——设计更为简捷实用的APP功能与展现形式
4.1简化界面及功能
支持碎片化手机阅读的APP最应该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洁”。界面简单明了,功能清晰明确,让读者在应用时一目了然,操作快捷,方便随时随地快速的使用。鉴于此,应将本应用的功能及页面布局进行精简的设计。APP首页设计为单独的检索框,读者可以直接进行资源检索,一目了然。待检索到所需资源后再进入到搜索结果列表页面,选择相应图书进入图书明细页面,该页面将原有设计中的一些功能去除,保留了“图书明细”“图书推荐理由”“图书笔记”三项主要功能,使该页面功能清晰明确,读者使用时有的放矢,目的明确;同时,又将以前的点击式下拉菜单的操作改为了左右横向滑屏翻页的操作效果,页面内容展示更加清晰明了,操作更加简单,避免了下拉菜单过长遮挡其他功能按钮导致操作不便的问题。页面中将图书的明细信息直接显示在页面上方,读者不用点击直接可以查看。该页面上方导航栏右侧单独设计了一个写笔记的图标按钮,非常醒目,方便用户直接进入笔记撰写页面。
4.2免登录模式使用
为方便更多读者使用,将登录模式设计为两种:一是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登录后可进行检索、浏览、撰写、评价等所有操作。二是免登录浏览模式。用户不用登录,可作为游客身份使用检索、浏览等功能,但不能进行笔记的撰写或评论,也可以方便校外读者使用。
5 融入微社交元素,进一步增强应用的社交功能
本应用融入微社交元素,选择了当前使用最普遍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新浪微博等几个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应用中关于读书的“推荐理由”“图书笔记”等都可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同时,本应用还增加了邀请好友一起写笔记的功能,可以将邀请信息发送至微信某个好友,该好友即可点击链接登录应用后进行笔记的撰写。
这些来自于微信或朋友圈等的分享或邀请,由于融入了“同事、朋友、熟人、亲人”等多种的非一般社交关系,所推荐的信息不但可信度较高,利用率以及传播率也较来自于一般网站或陌生人的推荐高出许多。而且现今的微信用户或多或少地都加入了一些亲人或朋友的圈子,由于一些圈子中朋友的关注、爱好、需求较为接近,所以某条信息的分享或邀请获得响应的可能性大、响应速度快,更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圈内朋友快速获得一些想要的信息,“适合的信息找到熟悉的你”,这样不但节约搜寻资源的时间,信息的满足度也较高。同时,通过该应用对朋友发出的邀请,甚至也可以作为对一些平时忙于工作忘记阅读的朋友们发出一个阅读的提醒,给他们推荐最近值得一读的好书。
这种在熟人圈中进行信息的发送、分享或邀请,可以算是一种发散式的信息推送,不但辐射范围较大,传播速度快,由于圈子成员需求的相似性,这种推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目标较为准确的信息推送服务,有效节约了“信息找需要的人或人找需要的信息” 的时间,让信息快速准确地服务于需要的用户。
由于微社交元素的融入,将各种社交关系带入本应用当中。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关系微妙而变化多端,这也在无形中给应用中的各种服务以及潜在的服务需求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6 应用的扩展——建立笔记及荐书理由特色数据库
图书馆在创新服务的过程中,也应不断开发本馆特色数据库,打造本馆特色服务,掌握服务先机,引领服务方向。本应用中读者在图书笔记和图书推荐理由模块可以撰写提交各类图书笔记以及对书籍的推荐理由,由馆员进行审核、发布等管理工作,通过长时间的收集整理,可以积累丰富的文献资源,建立特色的图书笔记以及荐书理由特色数据库。
本应用中笔记以及荐书理由来源于网络、馆员与读者。鉴于网络中的图书笔记有版权的限制,故本应用只将其作为读者阅读使用,并不将其收作本馆的资源,只有本馆读者及馆员提交的笔记才进行收集和存储。
在数据存储过程中,读者将撰写内容提交至后台等待馆员的审核。馆员在后台对读者提交的各种内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内容就分别被提交至相应的数据库中。在图书推荐理由中,馆员可以选择性进行采纳添加,如果该书已有合适的推荐理由,馆员可将读者提交的新的推荐理由转到图书笔记中,并向读者发送是否同意发布的通知,经读者同意后会将内容提交至相应数据库;若读者反对,则默认放弃对该数据的使用与存储。这些笔记和对图书的推荐是读者对该书客观内容的主观评价、 感悟、 启发或对内容的高度概括, 其所体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了书籍内容精华, 也体现出读者的思想、 观点、 态度、 状态、 兴趣等, 是客观内容进一步升华的产物。这种数据也可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积累,不仅可以在本应用中使用, 也可与外馆分享, 在收集到一定数量后还可以进行各种信息挖掘、数据分析等工作,甚至还能将该数据的API公布,鼓励读者或软件开发人员使用,开发出新的图书馆应用。
7 结语
本研究是针对碎片式阅读与图书馆手机服务的新想法和尝试性设计开发,希望给图书馆手机APP的创新以及图书馆用户信息或潜在信息的深度挖掘带来一些启发。
[1]Shellbeike.超星移动图书馆使用说明[EB/OL].[2012-11-18].http://www.docin.com/p-521564918.html.[2]李凌.基于开放API的图书笔记手机应用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5(4):30-35.
[3]豆瓣API 参考手册[EB/OL].[2005-01-01].http://www.douban.com/service/apidoc/reference/.
(编校:马怀云)
2015-12-01
李凌(1984—),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员;张幸芝(1978—),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员。
G250.73
A
1003-1588(2016)02-0066-03
* 本文系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研究项目“改变阅读碎片化——新媒体环境下移动阅读应用创新”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