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高职院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优势分析

2016-02-18李国成潘冬梅

河北农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培训基地培育农民

李国成 潘冬梅

涉农高职院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优势分析

李国成 潘冬梅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为了解决“谁来种田”、“谁来服务”等问题,农业部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唐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1、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

一是总量偏少,整体素质偏低。据统计,全市农村人口502.25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337.57万人,其中带动力较强的农村实用人才28.3万人,占农业人口比例的5.6%,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45%,高中文化程度占9.4%,初中文化程度占55.11%,小学文化程度占26.39%,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6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不足1%。二是结构矛盾突出。年龄结构不合理:职业农民队伍老龄化,中青年人才严重短缺,青黄不接。层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专业结构不合理:种植养殖人才多,中介组织领办人、经纪人人才少。新技能新知识接受不快,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意识不强等现象并存。三是生成渠道窄且流动性大。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够高,产业链不够长,也就不可能形成更多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合作组织。同时,农村产业效益比较低,导致职业农民的收入不高,外出谋生的比较普遍,流动性较大。大量高素质农村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匮乏,后继乏人。四是观念狭隘,引领作用不突出。现有职业农民大都是多年时间自然成长地“土秀才”,在思想上还存在小农意识,在带动群众中不积极、不主动,多数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引领作用的还是占少数,不能形成燎原之势。由于视野不宽、观念落后,还抱着原有的技术不放,不去更新,也使得有些新技术不能够很好的得到及时推广。

2、唐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我市自2014年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并每年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种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进行摸底,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数据库,并筛选确定培育对象。截至2015年底,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数据库增至15005人,包括生产经营型6550人,专业技能型1588人,社会服务型6867人。在此基础上我市通过现代青年农场主个人申请、培训机构推荐以及县级农业部门、团组织协商推荐多种方式筛选出261名符合要求的青年农场主,纳入我市青年农场主信息库。

(2)培训基地构成。2015年我市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共认定27家机构为“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基地”,其中农广校10个,农技推广服务机构8个,农机化学校4个,涉农职业院校2个,其他公办机构3个,形成了以市县农广校为主,农技推广部门、涉农院校为补充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各示范县根据培训专业择优选择了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作为实训基地,实行挂牌管理。

(3)培训模式。目前我市普遍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的培训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教学方式广泛采取“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学校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手段,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通过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和后续跟踪服务,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学员为中心,建立“参与式”教学课堂,激发农民自我学习的热情。原则上,各类培训理论授课时间与实训、参观交流时间和研讨、考试考核时间的比例掌握在5:3:2左右。

(4)课程设置。培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以理念转变、生产经营技术和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为目标,分产业、分环节开展培训。培训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侧重关键生产环节的精准化操作技术,分工种、分岗位开展培训。既围绕主导产业,按照完整农业生产周期或产业链需要,强化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程经营管理知识更新与传授,突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也要求有新型农民职业素养、农业发展新理念、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技术等通识性培训。

(5)组织方式。由县农牧局依托各区域站或乡镇进行摸底,掌握符合条件的培育对象的数量、基本条件。培训任务下达后,根据培训计划筛选培育对象,并提前与学员沟通,确定好自愿参加培训且符合条件的人员。一般租用合适的场地作为教室,教授理论课程。各培训基地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发展,择优确定2—3个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培训实训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作为实训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二、唐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剖析

1、组织难度大。截至2015年底,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数据库15005人。在摸底中,符合要求的培育对象人员少、过于分散,培训基地组织难度大、培训费用高。2014-2015年,全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910人,其中,包括生产经营型3560人(含现代青年农场主100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2350人。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培育对象三年内不能重复培训,2016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的第三年,学员的组织问题尤为突出。

2、培训基地基础条件差。我市27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基地中,以各级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高职院校在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基地中仅占极小比例。培训基地普遍基础条件较差,硬件设施不全,师资队伍整体数量不足,特别是缺乏既有理论又懂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3、授课内容老套。按照培训规范和省、市要求,课程设置能够达到安排合理,但在实施上,普遍缺乏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技术等通识性培训的专门师资,许多新理念课程形同虚设。基层农技人员往往农业新兴知识和技术储备不足,教授内容多为普及型知识,极少有国内国际较为先进的实用技术。

三、高职院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优势分析

1、硬件条件完善。与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类型培训基地相比,高职院校有天然硬件方面的优势:专门的授课场所,相应的学生宿舍、食堂等。可以为学员提供宿舍,既便于管理,还免去了学员的来回奔波,不受培育对象分布的制约,解决了组织困难的问题。硬件条件的优势可以使高职院校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培训中。

2、教学资源丰富。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有成熟的培训工作系统。高职院校有大量优秀一线教师,能接触到更多的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综合性更强,能为学员提供更多资源,更前沿的技术。学校的网络信息资源、专业技术资料、期刊、报纸等特有的资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更新、素质提升、技术创新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3、培训模式多样化。高职教育应用性、实践性强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其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产学结合、学工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育“全日制”的束缚,这些模式经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完全可以应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使其培训模式多样化,并且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等模式,建立一系列产学研基地,做为固定的,高质量的实践基地。高职院校的平台使其既可开展短期培训班,短期内培训出急需的人才,又可以开展“半农半读”的学历教育,为新型职业农民中的精英提供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培育农民
攀枝花纪检监察院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督导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介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线上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