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功效及问题分析

2016-02-18孙梦如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交摄影

■ 郁 剑 孙梦如



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功效及问题分析

■ 郁 剑 孙梦如

智能手机的出现,使手机迅速成为网民上网的首要工具;而随着手机摄影技术的进步,手机摄影也日益取代卡片数码相机甚至部分单反数码相机。借助基于手机互联网的移动社交媒体,手机摄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多角度解读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独特的传播功效及存在问题。

手机摄影;移动社交媒体;传播功效

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越来越显现出优越的传播功效,它轻便小巧、拍摄隐蔽、可随身携带,几乎人手一部,普及性很高。手机集拍照和分享传播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速度。作为一种移动多媒体终端,手机如影随形,能随时随地记录时间和现实,帮助用户观察和思考周围一切事物及其变化。摄影的本质是记录,这也是摄影最大的存在价值。而观察生活、记录美好、分享感动是大部分手机摄影者的普遍诉求。手机摄影将互联网与影像相结合,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激发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一、科技进步推动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从1999年5月17日日本京瓷公司发布首款拍照手机以来,拍照手机的技术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2004年,索尼爱立信公司推出世界第一款拥有百万像素的手机;同年,夏普公司发明了具有光学变焦功能的摄影手机;2008年,三星公司推出一款可达千万像素的照相手机;2012年,诺基亚公司推出了可以称作“打电话的相机”,可拍出4100万像素;一家名为light的帕洛阿托初创企业研究出将6至11个摄像头设计到手机背面,然后通过软件将之整合成可达3200万至5200万像素之间的高清照片的手机相机,而且镜头还可以实现数倍的光学变焦。手机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可以取代卡片数码相机甚至部分单反数码相机。虽然大部分手机摄影还有待改变图片像素低、传感器尺寸小、噪点大、图像不够细腻、色彩失真等问题,但这些问题随着手机摄影技术的发展都会逐步解决,而由于手机轻便、易于携带的优势,还是成为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摄影器材。

手机虽然是生活的一个帮手,但也让部分人沉迷其中。研究者认为,使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手机上瘾的原因是多样的。最重要的是大众对手机的极度依赖、使用社交网络,通过用手机不断地来发照片、短信、上Facebook,表现自己的存在感,来巩固自己的社交圈子。

2014年,即时通信作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随着集拍摄、分享、评论、关注为一体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手机摄影图片实现了扩散式的传播。据著名社交媒体Facebook在一份白皮书上透露,该公司的11.5亿用户每天平均上传3.5亿张照片,截止到2013年9月中旬,该网站的照片上传总量达到2500亿张。Facebook旗下的照片分享网站lnstagram,每天平均上传5500万张照片,总量达到160亿张。这说明手机摄影或将超越单反数码相机和卡片数码相机成为摄影主流。

另外,手机影像软件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无论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系统,摄影软件可谓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许多软件不仅可以让用户直接在手机上对图像进行剪裁、旋转、亮度、对比度、色调、锐化等简单的调整,还能够通过模板的选择,瞬间实现“LOMO”、复古、艺术、黑白等许多极具个性的特殊效果。通过这些设备附带或者第三方所开发的影像处理软件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拍摄得到的图像进行构图、色调、对比和色彩的再调整,往往可以化平淡为精彩,甚至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绪与情感。

二、手机摄影独有的艺术表现与传播功效

艺术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交往,而交往因时间、地点和人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比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把图像和符号作为与神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方法。而在国际互联网的支持下,自我的在线流动、手机摄影艺术也从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体现了艺术的交往本质,显示出自我与他我、小我与大我之间的依托性。

手机摄影之所以能传播具有独特个性和真实的艺术表现,是因为,手机让人们已经抛下了对器材的依赖,开始倾向于往构图、角度以及照片想要传递的感觉方面琢磨。手机摄影的魅力在于它依靠感觉,不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如果一张照片只是因为器材优秀才具有美感,那么可以说摄影师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照片本身不具有灵魂。在如今“图片爆炸”的时代,影像间的相似点很多,新颖的角度、独特的构思、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人生经历都成为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社交媒体中的手机摄影因为是不同的作者,每个人情感的投入自然也不同,这就使得每张照片的画面形象,具有了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手机比起相机还能够更快捕捉瞬间的精彩。因此,抓拍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情态,其差异愈大,图片的视觉冲击力也就愈强,传播功能就越大。在这里不分专业与业余,反而可以说手机摄影的业余性恰恰是它的优势所在,它有其自身的语言特征,不需要按照传统摄影的规则对它评价与界定。正如现今有媒体所提出的一些新概念,如后影像时代、移动影像和轻摄影时代,都不过是按照媒体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有概念就有相应的内容阐释,因此,不管是传统的摄影机器还是具有摄影功能的手机,无论它是怎样的角色,都不过是一种表达艺术的工具而已。它们有着属于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既有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也有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诗画一样的美感。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早期摄影家陈传霖就提倡使用小型相机和现实主义的抓拍手法。他说:“摄影艺术实是现实主义,不含有丝毫欺骗与蒙混,为人生所不可稍离者。”①并提出观察、想象、选择角度及抓拍瞬间等观点。他曾大力提倡使用小型相机,说小相机“能够出人意表之外地,在人不留意的时候,拍摄他那自然的姿势和表情”,②并在“任意发生事变的所在随意拍取照片”,说小相机能给摄影家“足以迅速而成功的攫取又强有力又动人的结构即章法的力量”。③西方摄影界的“堪的派”,同样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形态。代表人物卡蒂埃·布列松拍照时从来不摆布,目的是为了抓拍极度自然而有意义的镜头。由此可见,利用摄影的纪实特性“真实地反映生活”,中西方的认识是相同的。而当下的手机摄影正符合这样的表现特征。

艺术不只属于艺术家,也属于大众,手机摄影能满足大众对摄影艺术的追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产生,让人们拥有了个人的信息传播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自己身边的事,用图像配合文字的形式发布与传播。通过手机的镜头可以一边观察,一边传播;通过手机的屏幕,可以一边读图,一边交流。所以,手机拍摄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语言,一种观念,一种艺术的表达。

三、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成为发布新闻的重要途径

随着手机影像采集能力越来越强,手机摄影与自媒体的结合使新闻的大众生产日趋增多。与专业摄影记者的拍摄相比,手机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随时随地的在场性、可随时上网、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同时,手机摄影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信源多样化、传播多样化、可互动性的优势。这使新闻事件的报道更加平民化,提高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并给传统的专业摄影记者带来了一种深重的职业危机感。

这在突发事件中优势显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大众作为在突发事件现场的当事人和目击者,用手机灵活地选定角度抓拍突发事件的相关影像,往往赶在新闻记者前面,在第一时间将新闻照片传播出去,成为掌握突发事件第一手图片信息的人群。而以往传统媒体的报道是垄断的,受众所接收的新闻,是新闻专业工作者和媒体机构经过把关后的报道,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了解可能只是片面的。相比之下,通过手机摄影所记录的新闻事件图像更全面和真实,而且通过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传播后,受众还可以对事件的发生进行评价。这种受众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的传播方式是多元化的,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新闻事件的获取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这体现出手机摄影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所具有的强大的平民化特征。受众具有了双重角色,既有可能是事件的当事人,也可能是事件的报道者,因而在社交媒体中受到广泛关注。

这种手机摄影主体的双重身份,使得手机媒体逐渐成为了当下一种新媒体,即“第五媒体”,这种新鲜媒体的出现对于新闻报道和传播方式来说,都是一种变革式的发展,报道的话语权开始从专业化转向大众化,报道的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事实上手机摄影出现在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已司空见惯。就连主流媒体也开始采用手机摄影的图片发新闻,譬如2005年7月7日,震惊世界的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刊登的该事件的新闻照片,就是一位在现场的普通乘客拍摄的。对于手机摄影而言,能在传统媒体的头版发表,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手机摄影开始成为推动公民新闻时代前进的直接助力。手机摄影作品在大型新闻赛事中获奖也比比皆是:2011年2月,《纽约时报》的摄影师戴蒙温特曾利用手机拍摄的《驻阿富汗美军的日常生活》的一组照片,在国际年度(POYi)摄影大赛中获得新闻类组图第三名;201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体育新闻类组照的铜奖和优秀奖作品《冬季神话》和《乡村赛马》,均是摄影师丽莎-威尔瑟用手机拍摄完成的;2015年3月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比赛(华赛)中,俄罗斯摄影师Nikita Dudnik (美联社)用手机拍摄的《冰雹来袭》获自然环境类单幅金奖;上海市民王玉同用iPad拍摄的《上海两名牺牲消防队员从高楼坠落》获非战争灾难重大新闻类单幅铜奖。

事实上,手机摄影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挑战传统新闻摄影传播的主体,模糊了传受双方的界限。在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精英分子掌握信息传播的话语权,新闻摄影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不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伴随着手机与网络媒介的融合,手机迅速成为极具传播力的新媒体。手机在保证摄影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受众参与新闻摄影传播的可能性。受众分布于每一个可能的事件发生地,他们随时准备拿出手机记录历史性的瞬间,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

四、手机摄影者的自我传播

三人行,必有拍客。广义上说只要是拍摄者,无论拍图片还是拍视频,都可称为拍客。有的拍客因曝光不文明行为、为民生小事发声,甚至都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团”,拍客亦被称为反映社会美丑、人情冷暖的“草根英雄”。但也有些拍客喜欢晒美容、炫富等强烈的自我表现,促成拍客文化的盛行。在微博、QQ空间、人人网、微信等社交媒体中,自拍照片的发布量越来越大。而且自拍的主力军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自拍的形式多、频率高。求赞、求关注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人们通过拍照片来自我认识的过程本身又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产生这种现象大致有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对网络的依赖感强。据悉,2014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6.1小时,随着互联网应用种类的快速发展,触网越来越成为广大网民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

二是存在感低,用户为了增强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存在感而分享手机摄影照片。在网络世界的社交媒体中,用户如果不发声就会被他人忽略。当身边的朋友在社交媒体中交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时,更新状态就成为了刷存在感的重要方式。缺乏他人关注与交流的焦虑感,会让用户被迫发声。而摄影照片可以一次性传递较多的信息来与他人交流。人们前所未有地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关系网络,而又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全球化和国际之间的流动性使得人们的学习或工作地点时常变动,家庭纪念照成为鲜能拍到的珍稀品。人们只能向自己的内部、深处挖掘可以拍摄的题材和内容,以此作为自己存在的建构。于是就可以看到,生活琐事被人们无限的放大、美化、渲染,人们大量拍摄自己的衣、食、住、行,并在网络上寻找与他人相通的精神上的家园来共享。

三是炫耀心理、自卑心理、发泄心理等心理因素的肆意释放。在虚拟性的社交媒体中,看到状态的绝大部分好友并不在发布者本人的现场,于是用户可以随意地分享一些自己选择、过滤的照片。面对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普通群众需要各种方式的减压,手机摄影成为网络宣泄的途径之一。

五、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中的商业应用

移动社交媒体由于其可以随身携带、提供用户地理位置等特点,其定位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支付、线上线下等高附加值业务的用户入口,庞大的用户基数为提供其他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手机网购激发移动环境下消费的欲望,引领网络购物发展。

手机商业摄影正是在这种新形式下发挥着广泛的作用。现代商业广告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不以审美作为最终目的,而是以传播商品信息为主要动机,以迎合消费者兴趣为手段,以追求商业促销效果为目的。相比传统广告摄影,移动网络手机广告摄影具有门槛低、传播迅速、覆盖广、针对性强等特点和优势。因此,众多的企业、微商就在自己的公司或家里搭一个摄影拍摄台,用自己的手机拍摄想拍的产品广告,然后经简易编辑后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至广大客户的手机中。

根据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全球媒体传播公司)发布的《2015年全球广告预测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广告正在快速增长,2015年将增长67%。随着移动设备的持续增加和用户体验的提升,预计从2014至2017年三年中,移动广告增速将达38.3%。实力传播公司全球CEO Steve King表示,“移动技术为品牌创造了新机遇,和消费者建立联系。程序化购买让品牌能以价格更低却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社交媒体是优化移动广告很好的榜样。其他平台不断地向社交媒体学习”。④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支付宝拥有88.2%的品牌渗透率,在网络支付市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微信支付紧随其后,渗透率为21.5%。一二三线城市O2O用户中每两个人即有一个人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消费体验。朋友圈的个人私密空间,就被大量的公共营销所进入,导致产品广告需求极速大增,给手机摄影更多商业效能。

六、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版权、隐私与造假问题

社交网络时代的大众摄影群体,“私摄影”的泛滥与个人摄影的视觉狂欢的潮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数码化的拍摄和后期编辑,拍摄者既不用担心技术上的短板问题,对拍摄的内容也没有了底线。因此出现了手机摄影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版权、隐私与造假等问题。目前,许多大众没有考虑什么东西可以拍、怎么拍、什么东西不能拍、什么场地不能拍等问题。在法治社会里,拍摄者必须尊重拍摄对象,不能侵犯和伤害被拍摄者的隐私与形象,拍摄者不应让手机摄影成为低俗消费。而往往有些手机拍摄者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提高点击率,吸引受众的眼球,利用手机拍摄具有较高的隐蔽性特点进行偷拍,并将偷拍他人隐私的图像通过手机上传至网络,严重侵害了公民的隐私。另外,版权问题也尤为突出,上传至网络的手机摄影图片,被复制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更进一步讲,这种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广大民众参与新闻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

摄影造假现象也屡见不鲜。强大的手机摄影软件的编辑功能,为造假提供了便利,小到日常的朋友圈日常照片都要美化一下再上传。2015年1月就有一男子对女网友判若两人的相貌怒火中烧,大打出手,成为一出闹剧。有的手机拍摄者不顾自身安全和公共安危,随意在禁地、非安全区域拍照,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和损失。例如,2015年8月28日,湖南常德五名准备上高一的男生在火车铁轨上摆出各种炫酷的POSE想和飞驰而来的火车用手机拍照留念,想拍出文艺范和流浪的感觉,结果差点危及性命,导致火车非正常停车。手机为用户摄影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求其应该有高度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使网络图片正常传播、健康发展。

总之,从上世纪末追求“图文并茂”的摄影开始,摄影迈入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传媒业给予了摄影极大的期待和重视,各媒体竞相追逐,使“读图时代”成为时尚。而随着手机摄影成像质量的飞速提升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手机摄影开始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网络图像传播由此成为全媒体传播链中的关键一环,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网图时代”。图片的便捷、生动、直观、富有新鲜感,使得手机摄影也成为社交媒体中沟通的一大工具,无论是在艺术表现、新闻发布、广告宣传还是自我展示等方面无不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注释:

① 《摄影大纲:小引》,《黑白影刊:陈、卢二次影展专号》,1936年。

②③ 陈传霖:《论小型相机》,《飞鹰》,1937年第17期。

④ 资料来源:http://www.madbrief.com/archives/17093,《2014年Q4全球广告市场预测报告》,实力传播,2014年12月9日。

(作者郁剑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孙梦如系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潘可武】

猜你喜欢

社交摄影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宅女爱上社交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