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年轻人
2016-02-17杨时旸
杨时旸
看罗伯特·德尼罗和安妮·海瑟薇对戏,无论故事如何,这阵容也能吸引一批观众。说实话,安妮·海瑟薇在这部《实习生》中表演得实在一般,某种程度上说,她成为了这部都市戏中的“时尚担当”,每次出场的服饰搭配都颇有心意。倒是罗伯特·德尼罗把这个真人版的“大白”演绎得熨帖人心。他甚至没有什么大段大段的台词,都是细微的面部表情,适可而止的微笑,通晓一切的眼神,充满慈爱,又懂得距离与进退。他演绎出了那种女性幻想出来的、完美的父亲,男友,闺蜜,精神导师的混合体。
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本曾经是个事业有成的商人,无法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一家新兴的在线销售的服装公司正巧招聘老年实习生,这是个典型的互联网公司式的,半实验性的点子。他报名参加了这个项目,遇到了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公司创始人朱尔斯。两个人从试探变得熟识,本不但帮助朱尔斯理顺了很多工作上的事务,也让她懂得了该如何处理生活与情感。
这是一个崇拜年轻,鄙视年老的时代。所有人都成为了用后即抛的方便装,似乎只有20岁才是有价值的,经验的效用被取缔了。全世界都在讨好年轻人。一个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服装公司,遇到了一个曾经负责印刷和销售电话簿的老人,会有怎样的碰撞?在这个公司里,每个人都个性彰显,穿着T恤,头戴耳机,只有本,作为一个70岁的实习生,仍然保持着一个老派职场人士的样貌,西装,领带和公文包,要求自己不能走得比老板早。
《实习生》剧照。
这个故事,最初强调的是对立和冲突,最终收尾的是融合与和解。开始的时候,谁都没把70岁的实习生当真,朱尔斯自己一度将其视作一个成真的恶作剧,一个负担。但是,本用自己安静的力量融化了这一切。当他默默地帮着小自己40岁的女总裁收拾了那个堆满邮件和杂物,却一直无人整理的桌子,帮她在开车的时候准确找到合适的路径的时候,隔阂在慢慢溶解。
其实,《实习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于年纪更加准确的测量方法,你对世界保持着最基本的好奇心,对于陌生事物保持着最基本的学习态度,你就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年轻人。我们见过无数暮气沉沉的年轻人,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却看到了一个70岁的年轻人。
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个梦幻般的存在,一个成熟男人,有着骑士精神,却又毫无大男子主义的倾向,他乐于施爱,也懂得尊重,这一点在当今似乎已经愈发稀缺。导演借着朱尔斯之口说道,“女孩成长为女人,但是现在都没有人用‘男人这个词了,人们都说‘男孩儿。”那种风度翩翩的男人正在大规模消亡。在《实习生》中,导演重建了这个物种。
而与此同时,导演也重建了经验的意义。这个互联网时代中,似乎一切都可以通过搜索得来,但问题在于,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交互的方式,但没有改变人性的需求。人心之间交互时的温度是数字和光缆无法取代的。所以,当朱尔斯哭着对本诉说自己感情上的困惑,家庭与工作之间矛盾的时候,70岁的本用寥寥数语解决了对方的困惑,这是经验的意义。人们从事的职业可以过时——比如,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朱尔斯这家LOFT风格的办公室的前身正是本工作了40年的印刷车间,但是,人性本身的经验没有过时和时髦,生活中一天天积累起来的对于人生通达,比任何数据计算都更加有效,人性中最迷茫的部分,只能依靠人性中最朦胧和温暖的部分解决。
这部电影从开头就显露出典型的治愈风格,它是那种都市中人都需要的一块糖,在生活和工作的漩涡中迷茫奔逃的人们,都需要的一杯热茶。朱尔斯不知道该如何与父母相处,但最终收获了一个精神上的父亲,而本自己也在暮年让自己找到了存在的意义。这部电影有它的问题,过于规矩,毫不出格,从人物到桥段设定都犹如剧本练习簿,但是它毕竟给人们展现了一段温暖的旅程,看着它就像我们看着周围的某个认识的人从迷惑走向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