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6-02-17
4/2016 总第742期
封面反馈
@葱小美:有证据推断海昏侯墓墓主人可能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他是汉武帝的孙子,虽只当了27天皇帝,但仍经历了王、帝、侯的传奇一生。此次持续五年的持续发掘,日后也许能为我们展现出一位西汉贵族在富足社会中的精致生活,期待。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那年的论语选修课上,老师将张载的一段话写在黑板正中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班上静悄悄的,可我觉得每个人的眼睛都发着光。书生、官员,不断升迁的李书磊,我的古代文学老师,以及更多被传达了这份修齐治平情怀的人一起,都在某一刻与古人连接了起来。(蓬蓬)
休刊启事
适逢春节假期,本刊自2016年2月8日起休刊两期。祝广大读者新春吉祥,拥有美好的一年。
《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部
记者手记
自己的时代
在国家图书馆找到李书磊的十余本著作时,有人提醒我,李书磊是官员,读者对他写下的东西,会抱有质疑态度。
我也有着一样的想法,颇为忐忑地翻开了他这十几年来陆续写下的文章。他在一本书的开头说:“我希望许多年后还有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在灯下读我的文章,对其中的一个细节、一句话甚至一处语气忽生会心。”
我的数位老师都和李书磊一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课堂上,他们从《论语》、老庄讲起,中国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情怀,是先贤壮游过的他乡、古诗词里的地名、一点点演变的汉语言。
李书磊和他们又有些不一样。他的青春岁月安放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那是书生意气、波澜壮阔的十年。他少年成名,和周围人一起,梦想改变世界。他从来就不汲汲于茶杯风波,不安于故纸堆,幻想自己能生活在古代,做着不大不小的官,如入世的文人一般,宦游于塞北岭南之间。
做官于他而言,像是一种田野调查。千里宦游,两袖清风,白天处理俗务,晚上读书,这在李书磊眼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后,市场经济时代来了,他为国家的发展变化欣喜,又有些怀疑这是不是他们在80年代孜孜以求的开放时代。校园并非桃花源,职称、工资、分房,李书磊在其中摸爬滚打,觉得内心磨损而疲惫。
他惶恐于自己的30岁,害怕自己变得圆滑、世故、甘于平庸。他希望在40岁前找回20岁的锐气,也希望日后不被当时的天真纯洁所刺痛。
他说这个时代不是读书人的时代,但又不甘心就这样认输。“我不会拒绝却也不会苟同这个由一种异己的文化所带来的时代,我还要对它仔细地观察、体味和思量,我要把大江南北作为一个辽阔的研究田野去揣度中国走向新生的可能与道路。”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在国家图书馆的一间阅览室里。闭馆时间将至,桌上的小白炽灯已经打开,窗外是极地漩涡南下前的最后一次雾霾,无风也无晴。
抱着一种谨慎的乐观来看,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进入政坛,成为新秀,也许,这份朴素情怀也被传播并根植于其中了呢?就像李书磊说的,这不是异己的时代、别人的时代,而是自己的时代。
详见本刊2016年1月25日出版总第7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