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寒潮里走向春天

2016-02-17闫肖锋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5期

闫肖锋

执笔写下这篇新论的时候,时值史上罕见的寒潮来袭。严冬之际,春天已经不再遥远。

《中国新闻周刊》将一如既往,陪你走过春夏秋冬。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这是《中国新闻周刊》一直秉持的口号。通过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去影响更多的人,关注更多的人,进而改变他们的命运,推进时代进程。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寻求有影响力者与弱势者之间的社会认同,寻求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最大的公约数,包括利益公约数和舆论公约数。

春天是祝福的日子,也是探望的日子。今年春运预计将有29亿人次。人们踏上旅途,为的是探亲访友,其中一项是探望老人。中国目前有2亿多老龄人口,他们曾为这个国家、这片土地贡献自己的前半生,理应享有应得的关心和尊严。每逢佳节,更应眷顾老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时代之需要。

还应关注那些出外打工者,他们不应成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城市流动人口,他们应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的权利和尊严。还有那些留守儿童,他们不应成为现代化的弃儿,城乡隔阂的承受者,随迁子女上学难不应成为横亘在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一道屏障。还有那些鳏寡孤独者,此时此刻社会也不应将他们遗忘。

关注一切弱势者不只是政府之责,更考验每一位公民的爱心。

我们还应关注那些因产业调整的转岗者。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产业结构大调整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阵痛正在发生。

据全国经济普查,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五个产能过剩行业就业1000多万人。如果未来两三年这些行业减产30%,将有300万职工面临转岗。“去产能”三个字,在报告中只占三个格,而对产业工人而言可能是一个人或一家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阵痛是难免的,但必须全社会来分担。

2016年中国经济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与此同时,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隆隆而来,移动互联网和云技术、大数据、新能源、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将无情涤荡各行各业。这个过程中,社会尤其不能遗忘产业工人,要为他们创造新工作机会,培训上岗,适应新挑战。

但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改革。关键之处是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戮力同心,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升有效供给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都得依靠改革创新。中国经济需要战略定力和奔跑耐力。

《罗辑思维》的作者罗振宇在本年跨年讲演中说,“我们中国人打着点滴跑马拉松也照样拿冠军。怎么着?”这就是中国人的韧性,也是中国经济的韧性。

另一位新媒体红人、财经作家吴晓波向大家推荐“廖厂长的故事”。廖厂长在改革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在万元户还是稀缺的年代拿出七千元资助吴晓波作调研,他希望这样的青年人能通过调查为中国制造找到出路。今天,我们仍呼唤改革开放之初那样一种精神,一种全民认同,一种改革合力。

中华民族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勤勉好学,几乎能胜任所有艰苦岗位,只需给予机遇和必要的培训与引导。我们相信,凭着勤劳双手和灵活头脑,只要战略方向正确,调动全社会资源,整个社会会继续焕发出无穷活力。

一个上行社会,需要保持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雁行方阵”。不只官员和企业家是这个社会的领头羊,一切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鲜明个体都能引领一方天地,开创一番新局面。

具体讲,新常态下,上行社会需要有改革开放精神的官员,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有社会责任感的艺人,有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有“双创”精神的青年学子等主流引领群体。

关键还在心态。在经历38年急行军式的发展之后,我们仍然不能懈怠。“你希望世界什么样,自己先要成为那个样子。”这是圣雄甘地在七十多年前的提醒。

缩小贫富差距,调动改革动力,打造公平与公正的社会,需要“直道而行”,以锐利的刀锋,撕开胶着状态,开创别开生面的新局面。

从习俗上讲,我们中国人的新年是从春节开始的。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秋养冬藏,是为了积蓄能量。让我们从春天出发,去创造2016年的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