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在及格线等待“爆款”
2016-02-17程磊
程磊
《青蛙王国2》剧照
等待“爆款”
找了两部(电影)亲爹的阿宝,终在《功夫熊猫3》中重逢失散多年的生父李山,随后父子回到属于熊猫群族的乐土“熊猫村”。以憨态可掬的形象深入人心的阿宝,在春节前上演了一场“回家”的温情大戏。对于这个题材,无论是参与“春运”的人们,还是期待着春节假期的人们,产生共鸣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4年前,在洛杉矶的中美经贸合作论坛上,梦工厂与上海文广、华人文化签署了合资成立东方梦工厂的协议,见证人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功夫熊猫3》是立足于中国市场的东方梦工厂首部电影作品,是中美两国在动画电影制作上的首次合作,也是“习大大”撮合的第一部动画电影。
在这两个背景下,《功夫熊猫3》是一个注定的“爆款”,其最高达到近97%的排片率,是渠道给予动画电影的最高待遇。行业从业者对于该片刷新内地动画电影票房纪录普遍持乐观态度,更令他们期待的是,新“爆款”的产生,将会彻底推动中国动画电影这个领域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
上一个“爆款”,去年《大圣归来》问鼎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冠军之后,过去以低幼观影人群为主的传统认知被打破,“合家欢”作为好莱坞动画电影标准的“吸金”规律,总算在国产领域有了成功的案例。说到底,“合家欢”意味着更为广阔的市场。
越来越多的动画制作公司、电影公司开始意识到,国内的动画电影不再是单纯的守着儿童市场等待投食的小绵羊,次元的隔阂、成人与儿童审美的屏障开始被打破。于是,国产动画电影这个领域成为资本、各大电影公司追逐的热点。
近10部动画电影在这个冬天密集上映,也表现出产业的“欣欣向荣”。在这之前,大公司们已经不同程度地涉足动画电影产业:乐视发行《熊出没》系列,华谊发行《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博纳发行《魁拔2》,万达发行《十万个冷笑话》和《魁拔3》。此前上映的《小门神》是由阿里影业投资。
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且群雄并起,但遗憾的是,这仍是一个稍显窘迫的产业。“中国在全球动画电影产业链里,处于加工地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大圣归来》的执行制片人金大勇告诉记者,大量的动画制作公司和《大圣归来》成功之前的境况一样,以承接外包的动画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再借此来反哺原创,《大圣归来》就是十月文化公司把多年“存折”取现孤注一掷的产物。
“说服投资人接受一部动画电影最少3~5年的制作周期,是件困难的事情。”金大勇说,这是原创动画电影的门槛之一。《大圣归来》成功后,他们的团队在市场上炙手可热,现在他们正在制作新片《深海》,作为该片的制片人,金大勇很庆幸十月文化拥有了“按我们认可的规律和规则去打磨片子的资格”。他无比羡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家前辈们,可以不用考虑商业,潜心雕刻作品。羡慕的背后,是《大圣归来》8年制作周期的煎熬。
现代商业社会,一个健康的产业链还是可以容纳艺术家们潜心创作的。“迪士尼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的运作,几乎都是不计成本地细细打磨。他们的商业模式已经成熟,票房回收只占到整体收益的20%左右,衍生品的收益占到80%。”吉林动画学院动画艺术学院院长常光希指出,“国内动画电影还在依靠票房回收成本,产业链还没有形成。”
2015年,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2亿元,占中国电影整体票房的9.7%。其中,国产动画电影20.2亿元,海外动画电影22.6亿元,这也是国产和海外比例最接近的一次。从2012到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从3.9亿元到20亿元,其中,一部《大圣归来》就贡献了10亿元票房。
不管怎样,增长是喜人的,投资人的信心也因此被点燃。但这样的市场规模,还不足以支撑全国300多家动画制作公司。产业链的形成,也尚需时日。动画制作公司外包加工的业务不能间断,是现在动画制作公司活下去的关键。所以圈内有句戏言:我们在苟延残喘中等待“爆款”。
动画电影什么最重要?人才!
常光希就是金大勇声声羡慕的“老一辈艺术家”。1962年从上海电影学院毕业后,他进入上海美术制片厂,在这个被动画制作界称为“圣杯”的地方,常光希参与了《大闹天宫》、《草原英雄小姐妹》、《雪孩子》、《哪吒闹海》等作品的制作。1995年,作为导演,常光希拍摄了《宝莲灯》,在电影票5块钱、全国仅几百块荧幕的年代,该动画片创造了2400万元的票房,在当时仅次于冯小刚的《不见不散》。
在常光希眼中,国产动画电影市场一直都在,现在全国近6000家影院、超过3万块银幕,更是给国产动画电影提供了成为“爆款”的基础,这也是投资人信心的根基。只是长期以来,国产动画所能提供的作品跟不上观影人群的审美,其核心原因在于,世纪之交前后中国动画产业经历了青黄不接的13年,人才出现断档。
从1950年的《谢谢小花猫》开始,以上海美术制片厂为主角,中国动画开启了黄金30年。当时不叫动画片,而叫美术片,是以美术和原创为核心,要求有艺术气息,要唯美。五六十年代的水墨片、默片、剪纸片,70年代的《三个和尚》、《哪吒》,80年代的《葫芦娃》、《猴子捞月》,都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被国际上称为“中国动画学派”。
1995年,作为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后的一次尝试,《宝莲灯》大获成功,但无法扭转产业的整体趋势:改革开放后,人口红利爆发,代工模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动画制作产业,显然不能幸免。按照常光希的介绍,80年代末,迪士尼等巨头,到广东开设合资的动画加工公司,陆续将上海美术制片厂的近半数骨干吸收,大量优秀的人才都集中于广东,比如有着动画制作领域的“黄埔军校”之称的“环球数码”。
代工之下,创造力靠边,机械性劳动前移,动画制作产业的人才出现断层,开始了1990~2003年这十几年的青黄不接。2004年后,针对原创动画片,以税收优惠和补贴等各种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到了2011年,中国全年动画片时长达到最高值,为26万分钟。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的背后,也有不少“刷补贴”的情形。2013年起,各地政府减少补贴力度,动画片产量急剧下跌的同时,去伪存真的阶段开始。
2007年的《秦时明月》动画剧集收获了“惊呼”,2011年的动画电影《魁拔》让国产动画继《宝莲灯》之后走向了院线,虽然叫好不叫座,但仍被行业人士称为“转折点”,这让人们看到了原来动画片还可以这样,过去20多年来,“国产动画就是给10岁以下的孩子看”的印象被动摇。
在政府“烧钱”的这10年,中国动画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人才、技术和经验。但这远远不够,在金大勇看来,如果把现在中国动画领域的顶尖人才组成“国家队”,与世界顶尖的制作公司来比,能力的差距已经很小,“只是咱们的能力整体下限较低,人家的平均水平高。所以,整体来看,中国动画制作的各个环节,人才都是稀缺的。比如编剧,需要懂动画,脑子里要有画面感,还能用动画的语言描述出来,难找啊”。
在动画技术方面,国内培养的技术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当前产业规模的需要。可一旦追求起细节来,基本就“抓瞎了”,因为每个微小的细节背后,都需要有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人才。比如皮克斯出品的《勇敢传说》中,主角拥有一头耀眼的红色长发,所以就专设一位头发总监,专门负责整部片子中主角头发的变化,让它随情节发展呈现不同细节。
即便是《大圣归来》,细致的分工要求也无法满足。按照导演田晓鹏的说法,制作高峰的时候参与的有200多人,核心团队除了田晓鹏和金大勇,还包括执行导演、视效总监、动画总监、美术总监、模型总监等,这些总监们常常需要发挥能者多劳的精神,兼顾头衔之外的工作,比如模型总监还要兼顾表情制作、场景规划。
为了解决人才问题,迪士尼早在1961年就投资创办了加州艺术学院。迪士尼的各个动画大师都曾经到艺术学院去带领学生完成作品。这种方式正在被学习,中国第一个动画学院——吉林动画学院于2000年成立,他们为这种培养人才的方式起了个中国化的名字:产学研一体化。
作为下设的动画艺术学院的院长,常光希也感叹,中国动画在如今还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原创团队。学校的解决方案是,学校出资投资动画电影,依托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在生产动画电影的过程中实现研究和教学,“以战养战”。今年情人节之后上映的《青蛙王国2》,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此前该片的第一部在市场上已形成了不错的口碑,有了人气的积累,第二部被寄予厚望。
“我虽是总导演,但主要的工作都是以动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飞为首的年轻团队在做。”在实际操作中培育团队,是常光希的思路。对于《青蛙王国2》这部拟人化的幻想题材作品,彭飞的团队花了整个夏天在东北观察青蛙的生活环境、习性以及运动规律,并研发了一套骨骼肌肉系统的动画软件,模拟真实生物的肌肉动态体征,使角色的形象动作更有质感。
80分的技术和60分的故事
动画标准是1秒24帧,也就是由24张画面组成1秒。《大圣归来》的动画师被要求每天拿出1秒能被导演通过的动画,才算是合格。“这是优质动画制作的基本规律,就是一点一点磨出来的。那些一天能出好几秒的,我不认为他们能提供好作品。”金大勇说。
中国经历了30年的代工,制作能力一直很强,美国的《猫和老鼠》、日本的《千与千寻》等知名动画作品,其制作环节很多是在中国完成。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上。传统二维动画电影已经式微,三维动画电影的发展是建立在计算机产业大举介入动画产业的基础之上。理论上,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全球的动画创作团队使用的工具都是一样的,做出什么样的作品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但美国各大电影巨头都有自己专门的特效制作公司,自己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再运用到影片制作中去。
比如梦工厂专门为2007年上映的《怪物史莱克3》开发出多种技术:被动毛发插值Interpolated、角色动力学系统CDY、皮肤管理软件Emo、全局照明系统、新的流体动力学引擎Emit等等。迪士尼2014年推出的《超能陆战队》,全片的画面生成放弃了现成的渲染软件,而是专门编写了一套软件,让二维到三维的还原过程更逼真。国内的动画制作公司已经可以在三维动画软件自带特效的基础上,开发一些供当前动画电影使用的插件,但应用范围和实现能力还不够。
“现在,技术的鸿沟差距日益缩小。”如果要给国产动画电影技术水平打分,满分100的情况下,金大勇和常光希都给技术领域打到80分,但对于另一核心——讲故事的能力,“充其量也就及格的水平”。
动画电影最考究功底的部分在剧情,正如美国梦工厂动画公司掌门人杰弗里·卡曾伯格所说:对动画电影而言,最重要的一二三,都是讲故事。如果故事本身不吸引人,再好的动画技术也无济于事。关于技术与故事的关系,他的表述是:“技术不能让一部坏电影变成好电影,但它却能让好电影变成伟大的电影。”
不久前上映的《小门神》是一部技术上可与好莱坞媲美的影片,1940个镜头,每个镜头都要经过8轮灯光调试,不论是人物眼神的闪烁、一片雪花的飘落、剑中脸庞的反光,甚至花瓣上的反光,《小门神》的技术实现都达到了高水准。这是圈内人的共识。“它的票房不尽如人意,我觉得还是故事的处理上没有做好,前期剧本的磨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太少,这也是很多优秀制作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金大勇说。
《大圣归来》和那些叫好但不叫座的影片,它们的亮点和不足都真实地映射了当下中国动画电影的水准,在常光希看来,“它们对于这个产业的意义在于,它们在探索中国故事怎么讲?东方动画如何建立自己的思想和艺术体系?”
中国动画由于创作者多为美术人才,从事数字特效制作的人员要么是计算机专业,要么是美术出身,很少是电影出身。他们对活动影像的理解,对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能力不够,无法与导演、编剧对话。真人电影中,演员通过台词、表情、动作让角色丰满起来,在动画电影里就大相径庭了。动画剧本则要把画面会出现的所有内容都用文字写出来,让分镜师、原画师理解。无法想象剧本中的一句“女孩望着男孩,眼中充满了委屈与悔恨”,原画师会怎么画出来。
优质的动漫IP,是解决办法之一。日本几乎所有的经典动漫IP都有动画电影版,《哆啦A梦》和《柯南》更是形成了一年一个电影版的传统。去年百度漫画搜索量前五名均为国产动漫,榜首的《中国惊奇先生》是点击量已破20亿次的漫画作品。中国的动漫IP通过互联网,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粉丝”,有极大的变现价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IP资源在近年来被资本抢购。前些年的《熊出没》、《喜羊羊》等动漫IP,变成了动画电影系列,即便制作水平一般,也能获得数亿票房。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90后”、“00后”,他们生长的动画环境相比上一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从小就被培养出较高水准的动画审美,长期关注互联网漫画平台。所以,优质IP对接优质制作能力以后,未来很多国产动画电影是否能成为“爆款”,都将由“二次元”来评判,他们是故事该得60分还是80分的主流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