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该怎么教

2016-02-17张健

职教通讯 2016年27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案例模块

张健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该怎么教

张健

当下,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创业创新教育成为人们的聚焦所在。李克强总理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他在2014年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双创”人才,课程是核心和载体,但创新创业课程究竟如何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目前还有争议。当下采用的主要是外挂式的“打补丁”的方式。即将开发出来的创新创业专门的课程群,加载到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去。这种方法显然是有问题的:(1)职业教育原本的课程就已超载,现在再融入这么多课程进去,就会使本已饱和的课程体量更加膨胀,导致课时冲突更加尖锐,在实践中难以操作;(2)学生学习课程的课时数是一个固定值,如果用于学习创业的课时多了,原有的学习职业的课程必然就少了,其后果是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而且影响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和本领,使创业教育成为一种被架空的存在,也间接影响到学生创业;(3)随意加载这么多新课程,学生负担过重,不胜其荷,也难以学好。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开设一定要防止这种“打补丁”、“做加法”、“滚雪球”式的课程加载。

应当指出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其实施没有现成的、既定的和通行的方法,需要人们在课程实施实践中不断总结、深入思考、认真凝练。笔者以为,以下几种方法可资借鉴使用。

1.渗透式+补短板式教学法。渗透式即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或职业课程中去教,而不必另起炉灶、另搞一套,采用“外挂”的方式去教。换言之,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内融式,渗透在现行的职业课程里去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这样,既能化解课时冲突问题,也能解决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问题。渗透式课程主要是通过以应用知识为主线开发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来实施,通过学生对知识应用不断递进、提升,结构化的行动过程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对于学生短缺的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如营销技能、财务知识、管理技术、法律法规等,也需要通过综合性、通识性升级版的创业课程学习去补“短板”,甚至作为一门选修课,让有创业意愿、兴趣和潜质的学生去选择学习。

2.案例教学法。案例往往是对真实生活或情境的描述性研究实例。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法,最好是选择一些与创业实践接轨的案例去实施教学。如美国哈佛商学院学生学习的就是商战过程中的800多实际案例,其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努力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公司总裁、零售商、烟草商等各种经营角色的位置上,处理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导向式的,涉及到经营策划、难题化解、管理智慧等诸多方面,极富教育内涵和启迪价值。试想,我们的学生若是学了这样有助于创业的课程内容、实践案例,他们就会自信爆棚,就会心中有底、胸中有数,从而积极参与到创业过程之中,而且创业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3.跨专业模块选修法。黑龙江职业学院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最高模块,放在大三时学习。他们将这一模块称之为创意创新创业“三创”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这一模块。但他们并不额外增加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课程,而是根据职业教育跨界整合的特性,要求学生选学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有可能择业或创业时用得上的新的跨专业课程。这样,通过专业交叉、知识和能力迁移,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如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学习“三创”模块时,可能学习的就是电子商务。可见,这样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一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兴趣,让学生主动选择;二是专业交叉与跨界,符合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三是没有额外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没有课时的冲突和矛盾,可操作性强。

(作者系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级教授)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案例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