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轨电车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2016-02-17刘严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丹东118000
文/刘严 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辽宁丹东 118000
现代有轨电车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文/刘严 丹东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辽宁丹东 118000
【摘要】目前,我国各大城市雾霾严重,现代有轨电车绿色环保等特质,使其受到重视,但有限的客运能力和高昂的投资使其存在局限性。本文阐述了有轨电车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及其系统线路、车站的规划设计要点,明确其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定位,指出其与整个公共交通系统协调规划对于成功利用有轨电车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有轨电车;交通品质;客运能力;公共交通系统
1 引 言
世界上最早的有轨电车出现在德国,早在19世纪80年代德国柏林市附近建设的有轨电车开通运营,标志着有轨电车作为客运交通工具投入使用,从世界有轨电车发展历史来看,有轨电车起源并兴盛于马车交通时代,衰落于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时代,然而城市机动化在满足出行者灵活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使城市限于拥堵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欧洲许多城市的有轨电车以现代化、绿色环保、充满人性化的崭新形象开始复兴。
2 有轨电车的概念
世界各国对有轨电车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过程中出现过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被命名为轻轨,另一分仍然命名为有轨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833-2012)中将有轨电车定义为:“与道路上其他交通方式共享路权的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方式,线路通常设在地面”。
3 有轨电车的技术特征及其适用性
有轨电车作为一种低运量的地面轨道交通系统,其规划设计首先要满足系统的功能定位和系统特征,同时应综合其他交通方式的规划设计,并且研究有轨电车沿线的交通组织。
3.1有轨电车的技术特征
20世纪60年代起有轨电车在中国逐渐没落,人们对其功能定位及作用产生了不客观的认识,其实有轨电车的车辆拥有与汽车一致的加减速制动能力和转弯能力,适合市区小曲线半径和大坡度运行,可以人工驾驶以处理随时存在的干扰,有较强的起动和制动能力,亦可以接受道路交通信号的控制;此外,它环保,采用电力牵引,减少环境污染,目前,各大车市频繁出现雾霾天气,有轨电车的环保特征使其地位突出;另外,它的出行舒适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服务设施,有较高的交通服务品质。当然,有轨电车也有一些负面的特征,如与路面交通存在交叉和干扰,运营速度低,需要较高的建设成本,属于中低运量的交通方式。
与BRT相比,二者均是中低运量的交通出行方式;二者均占用道路资源,在道路交叉口处、路面均与其它交通相互干扰;不同之处在于,有轨电车技术相对复杂,建设投资较大,而BRT技术相对简单初期投资较低,此外,二者外部观感有本质区别,环保层面更是相差悬殊。在实际规划中,由于二者功能层面相似,故可以相互替换或并存。
3.2有轨电车的适用范围
有轨电车主要有两个局限:一是在大城市核心区的安全和运行能力限制;二是在城市外围地区的速度局限,故其应用主要考虑作为:
① 特大(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的辅助线路;
② 连接中心城区、新城、开发区、城市郊区等的直通链接线路,此线路作为通勤出行的比例不宜过高;
③ 中小城市或特大城市的新城、开发区等的内部骨干公共交通系统。
4 有轨电车车站的设置
有轨电车车站的长度通常是考虑车辆的长度及其对其它道路交通方式的影响。
4.1有轨电车站台
有轨电车的轨道通常布置在道路平面的路中或路侧,轨道布置于路侧时,站台设置于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带上或人行道上。
轨道布置于路中时,站台设置于轨道线路中间(道路中央隔离带)或轨道线路两侧。站台通常分为侧式站台和岛式站台,侧式站台又分为侧式站台和内侧式站台。岛式站台是两方向线路共享站台,站台宽度较侧式站台大;侧式站台是两向线路各享站台。对于轨道布置在道路路中的有轨电车,内侧式站台和岛式站台可利用道路的中央分隔带布设。
4.2有轨电车站位
有轨电车站位通常有路段站位和交叉口站位两种,称为路中式车站和路端式车站。车站设于路段,由于乘客上下车需要通过设在车站端部人行横道进入车站,需要增设信号灯;车站设于交叉口,则不需要增设信号灯,可与行人共同遵守道路交叉口的信号灯,当然,这会给交叉口增添行人交通量。以上均是采取平面方式到达站台,由于有轨电车运行在道路中央,乘客进出站横穿道路,对道路交通产生干扰,同时也威胁自身安全,故有条件或是有轨电车运量大时应采用人行过街地道或过街天桥。
5 结语
① 有轨电车作为城市交通设施,其对城市环境的贡献可以提升城市品位,展示城市文明,更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乘车空间。
② 目前,有轨电车通常在个别交通走廊起到主要作用,这与有轨电车的客运能力、运行速度、适用性以及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衔接密切相关。选择建设有轨电车,除其自身的技术特征外,需考虑,大城市核心区的安全问题和能力限制;城市外围地区的速度局限。
总之,理性认识有轨电车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注重其与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协调规划是成功利用有轨电车系统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CJJ/T.114-2007.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S].
[2] GB/T50833-20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S].
[3]薛美根,杨立峰,程杰.现代有轨电车主要特征与国内外发展研究[J].城市交通,2008,6 (6):88-96.
[4]卫超,顾保南.欧洲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及其启示[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11(1):11-14.
[5]高继宇.现代有轨电车行车组织设计相关问题分析[J].科技信息,2011,(32):65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