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条舢板不等于一艘航母
2016-02-17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郭兆熊
一万条舢板不等于一艘航母
□《中国农资》评论员赵光辉
关于那家小餐馆的三篇评论有朋友读过后问我,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经济单元最适合发展?如果想提高效益怎么办?他的提问正撞到心口。让我串联起春节期间泰国之行的观感与思考,深感一国的经济在世界舞台上,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品牌优势,永远都会是一个别人吃肉你喝汤的小配角。而这一点,几乎跟经济体量没什么关系。
春节期间的泰国旅行,给我一个很大的感受:清迈曼谷的闹市僻壤,见得最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第三产业小企业,有餐饮、住宿、娱乐、手工艺,连摩托车的配件和维修也都是由家庭作坊来提供。曼谷唐人街跟香港很像,鳞次栉比的商铺,鲜艳夺目的霓虹,摩肩接踵的人流,人声鼎沸的喧嚣,熟悉的汉字书写着拥挤的繁荣。春节期间人流稠密,各家都把餐桌、柜台摆上大街,人行道都需要侧身走。对比国内,疑惑怎么没有城管来管一管呢?显然理念不同。和拥挤与行走不方便相比,一个个家庭作坊和小企业的生存更重要。配合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作废了很多管制、下放了很多权利。
泰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得早、效果好。然而透过这些繁荣,还是深深感受到其经济个体的低级与脆弱。有两个细节给我印象很深。一是很多人家都是靠一个小食店、小作坊为生,一代接一代做。虽然可以养活一家,但几乎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做大的可能;二是很多岗位都是老年人在做。曼谷和清迈有很多白发老人在开出租车和双条车。如果仅仅从勤劳来解释未免虚伪了。这里的贫富差距很大,第三产业的广大从业者普遍没有强的经济实力,仅仅是维持生活。因此,这里也刻意保持了一个比较低的物价水平。
这就引发一个思考:我们不应该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仅仅当成解困纾难的权宜之计,而应该当作调整产业结构、激发经济活力、提升中国在世界市场产业地位的一环。否则解决了就业之后怎么办?也会像泰国一样,一万条小舢板也顶不了一艘大航母。在探究泰国经济特点和就业充分但富裕有限的原因时,我领悟到核心还在于你能否在世界经济链条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数字时代的创造引领者,比如尖端技术先进产品的研发制造者,比如贸易规则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比如知名品牌高端市场的拥有者,比如全球资源的整合组织者。这些角色才会给一国的经济带来高回报。事实上,我们在推动万众创新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往哪里转?往高端产业转;往哪里升?往高利润市场升。
一位在清迈大学工作的德国教授,春节期间到缅甸帮助那里的水果农场做水肥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听他讲遇到不少中国农资商,我兴奋地问:他们在卖中国农资产品吗?他的回答让我沮丧——他们在卖泰国或者欧美的产品。因为中国产品虽有价格的优势,但质量得不到信任,名声也不好。可以说,经过30多年前的农村改革和近1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和农资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小舢板的阶段。如果说第三产业适合“散户小户”的话,农业和农资化工制造业无论如何也要迈过这一关,实现规模化、提高集中度,否则将永远失去在国际市场翻身的机会!
□郭兆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