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农业集约化经营
2016-02-17郭兆熊
反思农业集约化经营
早在几年前就有经销商提出问题: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一个人到底种植多大面积可以实现规模化效益?
笔者和中国农大的老师进行过探讨,那时候在理论上确实没有哪个研究组织可以告诉大家承包土地上下限是多少。查阅国外资料,有的几十亩地小农场可以很挣钱,上万亩的农场也可能不挣钱。也有几万亩大的农场每年可以支持几十万的科研经费,变化很大,也没有谁能给出理论上的指导。然而就在社会的追捧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土地流转和农业集约化生产的队伍中来。他们的日子到底有多好过,只有自己知道。
因为在某区域内农民获得的农业种植信息相对趋同,就算某一个人知道的比其他多一些,在种植一年后也自然会被大家效仿,如何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长期盈利,是摆在农业服务组织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有些人虽然可以低价租赁到大片土地,但自己对农业种植并不熟悉从而影响农业种植效益;有些人虽然一直从事农业生产,但流转了大量土地后,种植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不高,雇工成本增高等因素也导致效益减少;还有些人流转土地的目的不在种植上,或是等待改变土地使用方式,或者等着国家的补贴。
十几年来搞农资的人就一直在为农民服务,但不管是技术支持,还是延伸到农产品销售,其核心还是多销售农资产品。所以说未来农民能否通过集约化种植实现致富奔小康,一定不是农资人可以帮助实现的。应该是那些农民自发的组织,农民中间走出来的有思路、有信息的带头人,他们才是新农村的希望。
今年有关领导也解读了一些政策,建议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发展杂粮种植,提高农民收入。其实在农村,很多地方如果灌溉条件不改善的话,一年种植什么东西,和当年气象条件有很大关系,种杂粮也不是种下就能丰收的。老百姓常说,今年收什么不收什么就这个道理,其实也意味着杂粮的种植也会出现要么都丰收,要么价格都下滑的风险。
集约化经营是个方向,但不是一场运动,要想通过集约化种植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关键还是要让更多的农业信息,农产品信息,农资信息公开透明,那才是市场化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