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教学方法新尝试
2016-02-17胡妤
胡妤
字词教学方法新尝试
胡妤
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摸索教学规律,是每一位老师当务之急。
笔者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教学经历:在一次笔者布置常规的默写作业,班级里有一个学生追问笔者:“老师,如果默写不过关是不是要被罚抄写?我可否把要罚的抄写写好,那就不用默写了?”这不仅仅是个案。据笔者之后的观察发现,在班级中有这样想法的学生非常多。他们宁愿选择大量的机械性地抄写,也不愿通过诵读完成对字词的记忆。笔者明显感受到了学生对于默写字词的抵触情绪和畏难情绪。
学生的这个情况困扰了笔者很长时间,也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不管课程标准如何变化,字词等基础知识都是不可忽视的。可是一般的字词教学往往都会被教师忽视,仅仅流于在课堂上强调某些生字难词,先抄写后默写,传统的“三步曲”。
这直接会导致学生对于疏通文字缺乏主动性,对于字词缺乏理解力,只靠被动吸收和死记硬背。所以哪怕是在初三阶段,课堂教学还在字词上花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往往都是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学生对单调划一、一成不变的学习感到麻木和厌倦,但为了“顾全大局”,只能一忍再忍,在忍耐中泯灭了热情和兴趣,在无奈中变得消极和默然。所以基础的字词教学,教师的角色也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夯实字词的基础,字词的识记不再成为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绊脚石。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互帮互助记字词
班级中的一次早读课,给了笔者一些启示。
当时班级里的语文科代表突发奇想,请班级中一个语文基础不怎么好的学生来领读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部分。而不出意料,这个学生把其中的“湛蓝”念成了“甚蓝”。就在笔者想要纠正这个学生发音的时候,全班同学在跟读时自发纠正为整齐划一的“湛蓝”的正确读音,与此同时,领读错字音的学生脸刷地红了。这脸红,让笔者产生了一个想法,第二天的早读,笔者让科代表再次安排了学生轮流领读,并再次请了那个错读“湛蓝”为“甚蓝”的学生领读,结果这次他一字不差全读对了,包括几个容易出错的字。于是笔者想到可不可以用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字词记忆呢?之后,笔者又提前制定班级中几个语文基础差或一般的学生来负责领读。采用这种方法后,全班的自我纠错和相互纠错能力有很大提高,在上新课之前基本能解决字词问题。
针对字词教学成败变化,笔者的触动颇大,平时绞尽脑汁、苦口婆心的教学,还不如学生自我纠错和互相纠错的功效来得大,这是为什么?当全班同学自然地给他纠错的时候,“他的脸刷地红了”。但是这个脸红不同于受老师批评时的脸红,这是同伴的自然的纠错,是对他自尊可接受范围内的惩罚,也是一种鞭策,对于这样的自然惩罚,他是乐于接受的。因此可以转化成他认真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也就促使他从原本的“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学生通过自学,互学的方式,轻松地解决了原本一直难以落实的字词识记问题。
二、造字法记字词
虽然学生对字词学习有了一种主动性,但怎样让学生轻松地学,快乐地学,还是有待于笔者继续探索。
笔者尝试把汉字造字法的教学内容提到字词教学的前面,通过汉字的由来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构造和意义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月”这个偏旁的时候,我告诉学生,“月”其实就是“肉”,学生惊异之余夹杂着兴奋,争先恐后地找出很多以“月”为偏旁的字。趁着这种火候,笔者把平时学生一知半解的“炙”抛了出去,学生对它的构造和意义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同时,轻松地区分了“炙”和“灸”这两个音异形近字,不再混淆。带着这股热情,这份成功的喜悦,他们举一反三,对很多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从根源上进行内化,带着理解去记忆,带着快乐去学习,字词的掌握不再成为难题。
三、集思广益记字词
用了以上两种方法之后,学生的字词难题基本解决。但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自然有不同程度的难题。
笔者在教室后的软木墙上关门设置了一个“难字角”,每个学生可以把他近阶段出错最多的字贴在难字角里,每周的最后一个早读课,全班集思广益,相互帮忙解决这些难字,求助者往往也是施助者,每个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识记方法,而求助者总能从众多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在轻松愉悦中完成了枯燥无味的字词识记,日积月累,最艰难的部分字词也迎刃而解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去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才能提高字词教学的愉悦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江北育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