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2016-02-17李斌
李斌
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李斌
一、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好契合当下先进的教学理念。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也保障了教师的主导权。
自主学习主要是在课前预习进行,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和落实教师布置的学案。搜集资料主要是搜集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而落实学案则是利用教师编制的学案落实文言文重点的实词、虚词、句式,并基本理清文章结构、文章主题。
合作、探究阶段既要在课上,也延伸到了课下进行。课堂上,大家资源共享,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自主学习阶段产生的问题,展开充分、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相互纠错,彼此启发,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课堂下,教师将在课堂教学中还未得到满意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独立探究,也可以成立小组探究。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总结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其规律,或者让学生就有价值的人文问题作深入的思考,甚至展开辩论。
二、整体规划,分步落实
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之前,必须探究高中文言文教材的特点与要求,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对高中阶段所有文言文篇目了然于胸,对高考考纲要考察的文言知识点也十分清楚,做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才能在高中各个学段合理地去安排教学目标。确保做到每一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时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整体的规划。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么随性地碰到什么讲什么;要么“满堂灌”,企图“毕其功于一役”。长期下来,一些知识点反复罗嗦了无数遍,另外的许多知识点却被忽略,甚至遗漏。就是被罗嗦了无数遍的那些知识点,往往只是老生常谈,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必要的归纳。这样的学习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规律性。其结果,就只能是“高耗低效”。
根据人们的认知心理来判断,一个人的关注点、兴奋点太多,容易产生疲劳。因此,目标太多、太杂的一节课肯定是低效的。与其贪多嚼不烂,明智的做法不如是,选取课文最典型的语言材料,选取考点最经典的语言范例,讲深、讲透、讲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以致用。
三、积极贯彻三维目标,实现“言文并举”
在传授落实文言文知识的同时,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感染、熏陶学生,扩大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心胸,提升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
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新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我们的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意识地侧重于“知识与能力”,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避而不谈。这就是典型的“言文割裂”“重言轻文”的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使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学习必要的文言知识并获得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是打基础的工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旨在强调,学习要讲步骤,由浅入深,还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的则是学习文言文的高级要求,就是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灵魂。
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文言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求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文章的美,让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灵魂被触动,才有可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他们才能真切体会到文言的美,才有可能喜欢上文言文。
四、加强诵读
“因声求气”以读带学,以读带悟。指导学生在读中品,读中领悟文言文的情趣美、音韵美、形式美,充分领略古代文人先哲们的襟怀才情。
学习语文离不开诵读,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要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朗朗读书,体会那音节的抑扬顿挫之美,体会那意境深远的情趣之美,体会那浩然正气的慷慨之美,体会那舍生取义的奉献之美。“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于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间体会古文简洁而不失生动,简练而不失深刻的意境美、音韵美。这也是实现“言文并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了反复的朗读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则生动地说明了,反复的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悟得其中美妙的韵律,从而内化为生命中的表达方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说的是:我们通过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情感地吟咏、诵读古典作品,在传统文化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伴随着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吟咏,一些意境优美的作品,会在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所描绘的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总之,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充分领略文言文这块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音韵美、意境美,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古代先贤们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净化心灵,升华灵魂!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