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水从草原流过
2016-02-17宋伯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委
文|宋伯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委)
雪水从草原流过
文|宋伯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委)
在中国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新疆昭苏夏特草原,我见牧民艾尔肯和阿莉娅夫妇正忙着赶活。女主人在松木板上用力揉面,旁边另一块案板摆满成形的圆团;男主人围着热坑被烤得额头浸汗,手中的铁钩不时地伸向坑内来回挑动。
他们热情地与我打招呼,说着内地人听不懂的维吾尔语“亚克西”(汉语意为“你好”)问候话时,面带亲切笑容。我好奇问道:“你们在做什么?”艾尔肯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快答:“打‘狼’”。让人疑惑,“何狼之有?”女主人见我一脸费解,手指地面铺布上一堆金黄圆食,用标准普通话说“打馕”。
我顿时明白,他们在做草原游牧群众常说的烤馕。少数民族牧民在拉丁语言发音里,区分“L”与“N”音节时,吐音过程中,由于卷舌不够到位造成的模糊音所致。在南北疆大草原上,尤其到牧民家中用餐,主人会问客人“吃不吃‘狼’?”其实指的就是当地民族传统特色食品“馕”。
阿莉娅顺手递上一个热腾腾的烤馕,笑着说:“请尝雪山馕。”她笑时,像天山雪莲花一样自然、灿烂、美丽。我接过金黄色的烤馕,掰下一块,外酥里软;入嘴细品,丝甜筋道;夹带着松木、牧草及鲜奶混合的醇香。
伊犁河上游的夏特河,从他家门前流过,河水乳白,像刚从母畜体内挤出的鲜奶,沿河谷平原草场缓畅流淌。他们说,用古老雪山融化的纯水打制的馕或煮出来的牛羊肉最香。
河对面不远处的“天山之父”汗腾格里峰直插云霄,冰川刀峭林立,雪山绵延起伏,原始森林茂密,马鹿盘羊出没,暖阳通照群山。白云蓝天下,辽阔无垠草原上,游动的羊群如点点白帆,房屋棚圈错落有致,别有一番世外旷景。
艾尔肯在馕坑边不停忙乎,看我有滋有味地嚼馕,或许诱起他的食欲,或许他干活有些疲累需解乏,拿来两只瓷釉花边大碗,一碗盛满乳稠的奶酒,示意我随馕品酒;而他把馕掰成小块放进另一只碗里,并浇上伊力老窖白酒,用叉匙挑上吃。他见我喝奶酒挤眼不习惯的样子,故意举起一块酒泡馕,冲我眯眼大口吞下。此时,我俩脸上几乎同时露出会心的笑。
维吾尔族人属于古老游牧民族之一,在长途跋涉中,行囊中必须装足馕。饿了,就掏出来一块,朝河的上游扔去,等馕漂到脚跟前捞起,再扔出去,如是者三,被雪水泡得恰到好处的馕才能入口。
听到这里,我觉得好笑又传奇。馕的历史久远,仿佛从古老的高加索雪山融水中款款流淌而来,不分地域、民族、血统和习俗,养育着不同肤色的人们。与众多民族饮食文化存系深厚渊源,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凸显出世界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同一性和包容性。
酒泡馕属一种简便吃法,因伊犁地处寒冷地带,牧民以游牧为生,馕可以饱腹充饥,酒能驱寒解乏,如此搭配混食,能兼得多益。但我在新疆其他乡村街旁餐馆或城市豪华酒店里,看到过肉汤泡馕、馕夹肉、馕裹菜、馕包饭等传统吃法,味道很独特,营养更丰富,形成各种不同吃法的乡习。
如今,草原上实行牧民定居,改变逐水草而牧的现象,但馕依然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一日三餐必不或缺的主食,甚至也摆在“肉孜节”“古尔邦节”等重大节日宴席上,平时婚丧嫁娶待客餐桌上,让远来之客感受到天山深处牧草香甜的气息。
艾尔肯吃完酒泡馕,脸庞泛起红晕,像熟透的苹果,被阳光映照,面颊每道清晰的皱纹,像草原上分布的涓涓细流,滋养着属于他的生活家园。我起身站在门口,望着对面的冰川雪山,一条冰雪化成的河流,从远处流近脚下,中国新丝绸之路大门向世人敞开,从夏特草原正通往各国陆地与海上,连接起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