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的“新”年会
2016-02-17张院萍
文│本刊记者 张院萍
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的“新”年会
文│本刊记者 张院萍
这是寒风凛冽的季节,却有和谐怡然的会场。近日,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十一届年会在北京举办。这是每年一次的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
与会者畅所欲言,各种观点互相碰撞。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进一步提高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的保种技术水平,促进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为猪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鼓与呼。
农业部巡视组组长郑友民出席了年会,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处长杨红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分别主持了会议。
新,才有美好未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作为承前启后的产业,创新是其命脉所在。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工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涌现了哪些可圈可点的创新举措?2016年,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又将走向何方?
因此,在此届年会上,创新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了真实而鲜活的策略与方式。数百名参会代表和来自行业媒体的记者朋友,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共同见证了这次与众不同的年会。
首先,此次会议形式不同以往,更接地气。会议一开始,就把参会人员分成四组,交流汇报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本年情况,内容包括品种保护情况、开发利用情况、品种登记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汇报完了之后,由王爱国、潘玉春、李加琪、陈瑶生、李学伟、徐宁迎、黄瑞华、雷明刚、王金勇等专家,一一进行客观合理的点评,并提出一些合理建议。专家们的点评鞭辟入里,既发人深省,更振奋人心。如,积极推动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思想创新;始终坚持工作方式创新;牢牢把握技术创新等。
这也使代表们认识到: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正面临着新形势,一定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把握机遇,以全面创新来推动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壮大。通过创新,成就猪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美好未来。
◎分组经验交流
新,才使智者不袭常
这次年会的规模盛大,不仅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负责人、年会征文获奖作者、建设有国家级猪遗传资源保种场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技术推广单位负责人到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猪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也踊跃赴会。
11月25日上午8∶30,年会准时开始,气氛热烈而活跃,因为首先进行的是为第十一届年会优秀论文奖、第十一届年会经验交流优秀奖、地方猪品种登记试点工作先进集体颁奖。
获奖者手捧证书,庄重与喜悦同时呈现在脸上,他们感受到的是付出和努力,责任和奋斗。
在接下来的主题报告中,上海交通大学的潘玉春教授对“地方猪品种登记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解读。
同样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王起山教授,对“地方猪种猪登记联网”进行了具体操作。
◎潘玉春
新,唯在进取是真谛
创新是猪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的主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形态的日益丰富,畜牧品种数量急剧增长,创新成为主导猪种资源保护,尤其是开发与利用的核心因素。
年会上的优秀论文汇报,让参会者感到,好的论文必须立足于猪业实践,面向于猪业实践,解答猪业问题,总结猪业经验;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才能在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基础上,努力增强理论的自信。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为了把地方猪种资源利用好,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创新方式各异。比如此次年会优秀分组经验交流汇报中,江苏东海种猪场的任同苏,讲起淮猪的保护与利用,就非常激动。淮猪名为“黄淮海黑猪”,简称“淮猪”,是我国古老的地方优良品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在淮北平原成群饲养,一度濒临绝种,经过不懈努力,江苏省东海县已经建成国家级保种繁育基地,千年“淮猪”绝处逢生,东海种猪场保种繁育的老淮猪被国家首批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地方保护品种。这里面倾注了任同苏和她同事们的辛勤和汗水,也挥洒着她们的创新激情。
◎获奖者手捧证书,庄重与喜悦同时呈现在脸上
◎王起山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生猪是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了把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做得更好,十多年前,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成立。十多年来,协作组一直加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宣传推广,强化科技支撑,在促进学术交流、扩大行业影响力、推动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以后我们将秉承‘创新’的精神,每年突出一个中心内容,办出特色,前后有机衔接呼应,力求使年会伴随我国地方猪种的不断发展而成长,为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输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杨红杰对记者说。
是的,只有不眷恋于往日的成就,孜孜不倦地日益开拓进取,才能在创新之路上有所斩获,才能在未来的畜牧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期待,地方猪种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