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与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2016-02-17刘晓辉全国畜牧总站

中国畜牧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草食种植业家畜

文│刘晓辉(全国畜牧总站)

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与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文│刘晓辉(全国畜牧总站)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总体效益。

一、优化农业结构要处理好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

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经济中两大基础产业。人们通常称种植业为第一性产业,畜牧业为第二性产业。传统概念中,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中,一般是以肥料、畜力支持种植业;而种植业则为畜牧业提供饲料、饲草。事实上,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能把种植业提供人类可直接利用的多余粮食和不可能直接利用的各种农副产品,如糠麸、饼粕等转化成人类生活必需的肉、蛋、奶等优质动物食品和其他产品。农作物秸秆、绿肥和其他牧草,如果直接还田,其能量通过土壤微生物分解,都白白浪费掉了,农作物只能利用分解后的一部分氮、磷、钾等无机养分。而这类饲草中的有机养分通过家畜可转化为优质畜产品、有机肥料和生物能(畜力)。农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绝大部分可从家畜粪肥中得以满足,长期施用家畜粪肥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团粒结构,提高地力,有利于建立高效的、良性的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

传统农业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现代农业是三元结构,加上个饲料作物,以畜牧业为主。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大基础产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实行农牧并重发展策略。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轨迹是从发达的种植业到发达的畜牧业,畜牧业逐渐取代种植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是普遍规律。在农业发展早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解决粮食问题,种植业的比重一般都大于畜牧业。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开启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这些国家都非常注重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采用农牧并重的策略,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产值远远超过了种植业的产值。目前,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西欧各国的畜牧业产值比重大都超过了60%或达到80%。原东欧地区的捷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也已占到45%以上。

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能反映一个国家农业整体发达程度。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因素考虑,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占50%或略超过种植业是最为优化的结构。

根据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来看,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畜牧业就会呈大发展趋势。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正处于畜牧业产品需求旺盛的区间,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层次多样。除此之外,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已超过2.9万亿元,直接从事畜禽养殖的收入占家庭农业经营收入的1/6,畜牧业占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3家,占比达47%。由此可以判定,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完全可以以发展畜牧业,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农业结构应注重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畜牧业分为节粮型畜牧业和耗粮型畜牧业,节粮型畜牧业以草食动物为主,而耗粮型畜牧业以饲养猪鸡为主。我国目前的畜牧业仍然是一种耗粮型的生产结构,耗粮型家畜占58%,节粮型家畜占42%。而全世界节粮型家畜占90%,耗粮型仅占10%。

就畜牧业作为一个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食品和其他产品的产业而言,最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发展草食畜牧业,因为草食动物能够利用人类所不能直接利用的秸秆、牧草以及其他粗饲料而转化成畜产品。作为满足人类的食品供应,耗粮型的家畜如猪、蛋鸡、肉鸡所采食的饲料,大部分可为人类所直接利用,所提供的肉、蛋、奶只能改善其食品品质,而不能增加食品来源的数量。此外,这些畜种中的高水平品种的经济性能指标已趋近动物本身的生理极限,提高生产潜力的空间已非常狭窄。而粗饲料利用的意义则截然不同,草食家畜所采食的饲草绝大部分不能为人类所直接食用,不仅可为人类提供更多优质的畜产品,而且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品来源。

表1 中外奶类生产及消费比较

加大我国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反刍动物的比重,提高节粮型畜产品在整个畜产品中的比重,不仅对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满足我国食品供应不断增长的需要,确保食品安全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要实现节粮型畜牧业的大发展,至少要形成以下两方面共识。

1.突破农业即是粮食的观念,食用谷物种植与人工牧草和饲用谷物种植相结合。现代农业发达国家,饲用作物占农业耕地面积的70%以上,而饲用作物中人工牧草占相当高的比例,达到80%,其余20%为饲料谷物。如荷兰人工草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7%,法国、德国、英国种植面积都在50%以上。美国、加拿大是当今世界谷物出口大国,其人工牧草的面积也高达45%。

在所有农作物中,人工牧草的经济效益最高。在法国,牧草平均亩产蛋白质160千克,美国120千克,而我国粮田只有30~40千克,发展潜力很高。我国饲料资源紧缺,尤其是在饲料用粮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应采用以较少的饲料用粮换取较多的优质畜产品的生产模式。

饲料谷物是现代种植业的第二大产业。比起食用谷物,它的生物量更高,蛋白质更多,适应性更强。饲料谷物包括饲料玉米、饲料高粱、饲料黑麦和饲料薯类等。饲料谷物有两大特点:一是再生能力强,一年可以收割几次;二是秸秆的蛋白质含量高。美国直接为畜牧业服务的饲料谷物加人工牧草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0%,有的发达国家更高。在畜牧业发达国家,饲料玉米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

现代农业发展表明,三元结构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食物结构,少吃粮食,而且可以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还可以用大量有机肥料发展生态农业。

2.破除没有食用谷物就没有畜牧业的观念,人工牧草和饲料谷物种植与肉牛业和奶牛业发展相结合。在所有的草食家畜中,养牛是维持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平衡的最佳选择,而且产业链最长,经济效益最佳。与猪肉相比,牛肉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含量相对较低,氨基酸组成更接近人体需要。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以奶牛、肉牛作为农业的主体产业。其一,经济效益好,同样规模的土地上种牧草养牛,几乎是种谷物收益的10倍;其二,生态效益高,牛是草食性动物,可以保持生态平衡;其三,社会效益广,大多数发达国家专业化养牛农户,一般都占到60%以上。美国占总农户的50%,荷兰占65%。

奶牛是人类饲养家畜中效益最高的,是最大的生物加工厂。把牧草变成奶和肉,奶牛能将饲料中能量的20%,蛋白质中的20%~30%转化到奶中。用1千克饲料饲喂奶牛获得的动物蛋白比喂猪所获得的至少高2倍。国外奶用肉牛发展很快,如英国牛肉的75%,法国的42%,美国肉牛的30%来自奶牛群,日本的牛肉有一半来自奶牛群。

奶类是营养最全面的食品,而且就饲料转化效率而言,在各类畜产品中也是最高的。生产1千克牛奶只需0.44~0.5千克的精饲料,其中谷物60%,其余为糠麸及其他副产品。而生产1千克的猪肉则需要精料3~3.2千克,其中粗饲料不超过8%。我国奶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4年,我国的牛奶产量达到3700万吨,人均占有量23千克,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与其他国家差距更远。

在发达国家,牛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第一位,一般比重为18%~25%,法国约19%,英国和德国在25%左右,荷兰高达35%,日本占8%,韩国占5%,而我国只有2%左右。奶业在畜牧业产值中,美国占21%,澳大利亚占31%,新西兰占48%,我国目前只有5%。

奶牛是草食家畜,奶牛养殖将进一步优化我国种植业结构,促进种植业从“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奶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发展奶业可促使种植业的劳动力向奶牛养殖业转移,进而向食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减少劳动人口。

三、畜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草食家畜的几点建议

1.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畜牧业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过去,畜牧业追求的是产量目标、产值目标、直接收入目标,基本上是从产品数量角度衡量发展成效,即使是产值与收入目标也是建立在“以量取胜”的基础上,较少考虑其就业功能、社会功能、环保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功能等。

我国的畜牧业从总量上已经越过了供不应求的发展阶段,到了产量、质量并举,效率、环保并重的发展阶段,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人口食物结构优化进程加快。需求结构变化对畜牧业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到2020年,人均肉类29千克,蛋类16千克,奶类36千克。目前,我国肉类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61.5千克,奶类只有28.6千克,肉类消费已大大完成目标,而奶类现有消费水平与目标消费量的差距依然较大,相差7.4千克。在肉类中,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为43.6千克,人均牛肉、羊肉消费量分别为5.3千克和1.93千克。但近年来,牛羊肉、乳制品等草食畜产品的消费增速大大快于猪肉。猪肉产量占我国肉类产量的比重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90%以上下降到60%多,但还不够。“粮猪型”农业生产结构必须向多元化结构转换。发达国家居民平均消费谷物60千克,肉100千克,奶类300千克。发展草食畜牧业至关重要。

2.调整好畜牧业生产结构,树立种植业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理念。现代畜牧业的产业结构,就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大量种植高质优产的人工草地、饲料地,代替天然草地;依托一定的养殖工程、设施与设备,开展舍饲和集约化养畜以代替天然放牧;建立草食农业的畜牧业生态经济链,配套发展各种畜产品与饲料加工业、服务业、技术推广和科研机构。

除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和利用好谷物、秸秆资源外,还应加强草食家畜饲料的研究。2014年,我国饲料工业产品中猪饲料占43.6%,禽料占40.3%,反刍料和其他饲料占6.4%(其中,奶牛饲料为5%),而国外饲料工业产品中反刍动物饲料产品的比重近30%,其中80%以上是奶牛饲料。为适应草食家畜发展的需要,需要研制出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利用效果显著的各类草食家畜配合饲料。

3.培育优质、高效、专用的节粮型品种。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品种对促进生产的作用高达40%以上。畜牧业生产实践证明,在影响畜禽生产效率的五大因素(即畜禽良种化及繁育利用体系、畜禽营养与饲料加工体系、畜禽饲养管理设备及管理工艺体系、疫病防治体系、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中,优良畜禽是提高畜禽生产水平的基础,有了良种才能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获得更高的产量和优质的产品。因此,畜禽新品种的选育,一直是一个普遍关注的热点。在很多国家,经过10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才能培育出适宜自己国家繁育地区生态经济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对本国乃至世界各国畜牧业的发展都起着重大作用。

由于现代畜禽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的发展,造成了许多畜禽的专门化品种,尽管提高了生产水平,但一些相对低产的地方品种逐步被淘汰,原有地方品种数量锐减,甚至处于灭绝或处于濒危状况。品种多样性的减少,给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也会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许多的畜禽地方品种具有耐粗饲、繁殖率高、肉质好等优良特性,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畜禽遗传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是发展我国节粮型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因此,要重视保存一些适应特定条件下的家畜品种,促进节粮型家畜品种的选育与改良,通过活体保护、胚胎移植技术,保存珍贵品种,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4.努力提高合作组织的档次。发达国家的农业属于高度组织化的产业之一。在农业内部,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要远远高于种植业。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我国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存在着本质区别。我国目前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为“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协会+农户”,而发达国家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为“合作社+公司+农户”。我国的“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与农户之间基本是一种买卖关系,属于松散型合作,公司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甚至有时存在经济利益纷争,彼此之间缺乏诚信与关爱。发达国家的“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社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经营的好坏与农户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年末农民可以享受分红。公司和农户之间在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方面存在一种互动力,形成了“品牌-市场-收益-品牌”良性循环,而“公司+农户”很难形成这种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草食种植业家畜
《草食家畜》征稿简则
《草食家畜》期刊简介
冷泻冷治 热泻热治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中医治疗家畜腹泻有妙招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欢迎订阅2015年《草食家畜》杂志
冬春家畜冻伤的防治办法
种植业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
种植业饲养业他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