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与虚构:庸常人生的质朴写意与素描
2016-02-16李宁宁
李宁宁
读吴清汀的长篇小说《春之梦》是一种非常有意味的阅读体验。原本只是用作旅途中消磨时光的读物,没承想当我一口气读完之后,脑子里便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小说的本意是什么?“虚构”与“纪实”的界限在哪里?文人小说与通俗故事的高下趣味是小说应有的品格么?这部作品几乎没有对历史和时代进行直面审视和解读的宏大视野,也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的展示和叹惋,既没有神奇玄妙的时空切换和自由穿越的叙述调度,也没有揭秘、爆料和诸种欲望场景的勾画与渲染,还很少酣畅淋漓的主观抒情和细腻的描写,甚至没有章节标示,没有题记和说明,一副素面朝天、直奔主题和目标的执着与自信。无论你有多少不满足,但你却不得不佩服,虽然既摒弃了考究优雅或个性化的小说语言,也看不到层层递进或点化神奇的细节描写,同样也不去追求各种若隐若现的象征寓意和引申,但这样一部既不含蓄也不故作高深奇妙的小说,却仍然可以有它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我以为,小说《春之梦》的本色叙述,不仅始终坚持在日常生活感知这个平面,而且始终专注叙述事件和展开故事这个原点。而小说的整体面貌,试图努力地呈现一卷庸常人生的质朴写意和素描,这一点恐怕是非常接近小说的本意的。
一部小说可以很平实,但不能太平庸,其中的要诀在于能不能讲好故事这个关键。
事实上,如果说“讲故事”是小说的原始功能,那么,讲好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则应该是小说家最为纯正、也最见实力的地方。英国作家佛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断定:“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但如何讲故事,尤其是如何把故事讲好,则取决于每一个作家各自的经历、学养和个性修为。《春之梦》的作者积30多年的创作磨砺,其最有心得和最见功夫之处,正是想把故事讲好的意识和实力。也正因为如此,《春之梦》这样一部几乎是平铺直叙的记言与记事的长篇小说,能够被作者演绎得入情入理、有声有色。
小说的故事核心,是作者虚拟了一个离了婚的中年妇女,一个叫做李颖的知识女性,如何再次创业和追求内心梦想与幸福的历程。但这部小说的精神寓意和叙述重心,则是为了塑造一个有着坚强信念并真实地建立了全国知名建筑装饰王国的企业家、艺术家余波。于是,在作者的笔下,“纪实”与“虚构”之间,有了既定的目标和框架,既有了被事迹材料所限定的表达阈限,也获得了虚拟想象所需要的自由表达的空间。王安忆认为,“纪实”与“虚构”是小说家“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她的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虽说探索性地在创作理念和方法上作了尝试,但“纪实”与“虚构”这组命题,却深刻地揭示了小说创作最为重要的两个基本的要素和功能,即如何能够恰如其分地在“纪实”与“虚构”之间自由地出入。而种种所谓“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报告小说”的创作,其实质除了要求作者的纪实叙述应该提供具有客观“指称性”的证据外,“纪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是很容易被模糊的。于是,一部以“事实”为依据的传记作品,与一份和生平材料相当贴合的传记小说是很难区别开来的。
而对于小说《春之梦》来说,作品中的“虚构”部分,是作者着意表现的那些充满“柔软”“私密”“温情”的合理想象,而“纪实”的成分,则是作者不得不呈现的诸种“坚硬”“客观”“公开”的事实陈述。于是,“虚构”的想象,便成为“事实”的价值注释和意义的读解,成为重构历史场景和揭示精神寓意的语境和背景,而虚构的爱情,便成为主人公庸常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那份温馨动人的、美妙的光晕和侧影。所以,整部小说的视角和聚焦,便在“虚拟的李颖”的视域和感知中,展开一个有着坚实的现实依托的企业家、艺术家余波的“阳光事业”。但无论是展开合理的想象还是如实地把握记述的节奏,一个不可回避的表达枢要,便是如何拿捏这“虚构”和“纪实”的分寸,这一点正是一部纪实作品是否可看和是否耐看的关键,因为设立一个虚拟的角色,使这个角色非常自然地嵌入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主人公演绎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历程,从而使这两个既虚拟又真实的人物,成功叠加为立体生动的小说人物,并使他们的言行上升为具有普遍观赏性的“情节”和“情感”,这是非常考验作者的艺术感觉和叙述品质的。尤其是这份刻意被表现的“虚拟情爱”,如何做到既丰富而不减弱故事的真实感,既滋养身心又不损伤人物形象所应获得的情感魅力和精神感召力,则是《春之梦》这出情爱故事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虚构小说,也不同于一般的写实和报告文学的地方。
作品的可贵之处,是让作品中的主人公始终保持像生活中的原型那样神秘、脱俗、内敛和不同凡响。他的种种奇思妙想,不是通过言语,而是通过行动和简洁的决定传达给读者。尤其是他那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气象,给人一种如同花中的“莲君子”般沉静而飘逸的感受,使得作品中的主人公有一种不可轻易地按世俗的企业家、艺术家、教育家的类型去归纳和定义的神秘感。而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发生的近乎古典式的精神爱恋,也内敛、羞涩、理性到如同没有情感质量的白日梦幻。但即便如此,作者给我们揭示的这份爱的理由,却有着非常坚实的属于那个时代的生活依据和逻辑。那份由共同理想和信念支撑的爱情宣言,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强大的、引领庸常人生的正能量。作品一再告诉我们,男女主人公之所以都非常看重那个在初恋时萌发的心愿和誓言,那个两个人共同守候了20多年的人生理想—“让家乡像法国巴黎那样漂亮”的告白,是两个人所以相知相悦的爱情基石。我不知道这样一个爱的理由,这样一个让农民的儿子所以拥有如此神奇和辉煌事业和人生的理由,能否说服和感染这个标榜个性化、感官化和物欲化的芸芸众生,但我相信,一切美好的爱的理由,一个能让人生辉煌裂变的精神内核,乃至一粒种子所以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内在动力,一定有明确的利他而不是利己的生命和精神基因。
我毫不怀疑这一点!
长篇小说《春之梦》的作者是一个有着30多年创作经历的资深作家。尽管作为一个专业作家,无所谓在职与离职,但退休赋闲在家,原本应该是一个与热络和浮躁的文坛渐行渐远的状态,没承想骤然地读到他这样一部作为“春之梦”三部曲之一的小说长篇,这样的体量与构想,让我顿时有跨越年龄和身份的惶惑,产生“英雄暮年壮心不已”的慨叹!因为,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这样规模的三部曲,恐怕都需要那种精神勃发的生命活力来支撑的。想当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使得年轻的郭沫若、巴金们喜欢以“女神”“漂流”三部曲、“爱情”“激流”三部曲这些一泻千里的青春抒怀和热诚,给同样年轻的读者们以巨大的心灵冲击和震荡。但我不知道,在时下这样一个以“短信”“微信”和“标题党”为主导的阅读氛围中,如此的长篇巨制将会是怎样一个命运?因为,要成为这个时代的畅销作品,其核心要素不取决于你的写作实力和水平,而更多地取决于阅读者的耐性和喜好。
但我喜欢庸常人生的质朴写意与素描!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