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战”电影,美国人的国民神话
2016-02-16赵晓兰
赵晓兰
卢卡斯(左)与J.J.艾伯拉姆斯合影。
如果一生只能选择看一部电影,那么很多影评人会告诉你,这部电影必须是《星球大战》。
1983年3月23日,时值冷战后期,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说,其核心内容是攻击敌方的外太空洲际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核打击。尽管这个计划的官方名字是“战略防御”计划(SDI),但里根在演讲中使用了一个名词“星球大战计划”——这位“星战”迷总统无法抑制内心对这部电影的膜拜,而这个名称也的确更为大众所接受,因为《星球大战》是一部如此全民性、全球性的现象级影片。
《星球大战:新希望》海报。
沉寂多年,继2005年的第六部“星战”电影之后,2015年《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七部在北美上映。电影立刻引发观影狂潮,打破2015年北美票房纪录,也证明了其作为“全球第一大IP”的强大实力。时隔不久,该片在中国上映,也迅速引发中国影迷的狂热。
开启电影新时代
从1975年开始,乔治·卢卡斯就着手第一部“星战”的拍摄,半生心血都花费在这个系列上,是名副其实的“星战之父”。
卢卡斯1944年生于美国加州,他腼腆、内向,在学校读书时,也算不上什么成绩拔尖的优秀孩子。小时候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赛车手,16岁时,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在风驰电掣中度过了无数个年少轻狂的日子。但一起严重的车祸改变了他的人生。
死里逃生,躺在病床上,他涉猎了大量社会学、心理学、历史等著作,也重新思索人生。无数的奇幻思想纷至沓来,其中包括“星战”系列最重要的“原力”概念。从那一刻起,他有了投身电影界的想法。
1973年,他执导了带有自传色彩的影片《美国风情画》,这部投资仅70多万美元的影片收获了上亿票房,这个年轻人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得到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关注。福克斯公司拿出1000万美元,在他身上下注,支持他制作《星球大战》。当年的好莱坞,科幻片并非被看好的类型。而卢卡斯却执意要实现心中的伟大构想:“生活中我们找不到一个现代神话故事,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充满幻想的人生观。我要用电影塑造这样一个神话。”
当年好莱坞各制片公司连专门的特效部门都没有,1975年,卢卡斯先组建了一个自己的特效公司,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工业光魔”。在当时,团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在一个废旧的仓库里工作。
1977年,第一部“星战”电影《星球大战:新希望》在洛杉矶中国戏院首映,那一刻,所有观众都感到一场即将到来的视觉革命。影片开头,卢卡斯用一段黄色的字幕做开篇: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星系里……卢卡斯创造了银河帝国,创造了很多种族,并为每个种族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文化、语言。他还发明了死星、X翼飞机、光剑、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这些细节让观众觉得这个虚幻的世界真实可信。
故事的核心并不复杂,讲的就是肩负神圣使命的普通人,经历一系列的磨难,最终成长为一个睿智、勇敢、有担当的英雄,并拯救世界的故事。卢卡斯所遵循的,全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但他呈现了一个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想象王国,并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运行规则及世界观。
《星球大战》大卖,并摘得1978年奥斯卡的7项大奖。曾执导过《教父》三部曲的导演科波拉对卢卡斯说:“你创造了一个宗教!”《时代》杂志则评论说,“《星球大战》是继摩西分开红海后最壮观的景象”。
影片的火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分不开。1977年,正值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失利,经济大衰退,社会矛盾剧烈、阶级斗争激化,现实的压力之下,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看不清前路的方向,也缺乏可以依靠的信仰。《星球大战:新希望》给了观众一个逃离现实的契机,也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无限美好的幻象。自此,卢卡斯创造了一个属于美国人自己的“国民神话”。
爱恨一线牵
这部震惊世界的巨作之后,卢卡斯乘胜追击,在1980年推出了续作《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不过,这一次他没有亲自执导,而是找来了他在南加州大学的老师厄文·克什纳。他自己则担任制片人掌控全局。
这部续集无疑也是成功的,当1980年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电影岌岌可危之时,有媒体评论“电影工业在这个惨淡的季节,是靠着单独一部影片的成功——卢卡斯的《帝国反击战》,幸存下来”。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剧照。
1983年,卢卡斯又推出了第三部《星球大战:绝地归来》。几乎没有人能够像他一样,既极度熟练地掌握着电影技术,还懂得把握市场需求和观众心理。
但观众也有让卢卡斯犯难的时候。卢卡斯有个癖好,他一直不停地修改旧作,尤其喜欢利用日益先进的特效手段,对当年无法实现的场景进行重新制作。这惹恼了那些对“星战”烂熟于胸的粉丝。他们认为这是对广大“星战”粉丝记忆和情怀的不尊重。他们把卢卡斯当做电影中的反派人物“西斯尊主”一样攻击。
除此之外,卢卡斯的“星传前传”三部曲也饱受影迷诟病。1999年,当他带着亲自执导的第一部前传《幽灵的威胁》再度归来时,众多疯狂的“星战”迷们在公映前一个月就卷着毛毯、睡袋聚集在电影院门口,守候即将到来的“幽灵”。影片即将放映前,他们在电影院里挥舞着光剑,狂欢着迎接激动人心的一幕。
但是,看完后却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很多粉丝默默地去电影院看了一遍、两遍、三遍,仍然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他们失望的情绪简直无以附加。对于续作的批评蔓延开来,矛头直接指向电影中卢卡斯设计的一个新形象“加·加·宾克斯”。这是一个长相丑陋又聒噪的“神兽”,至今还被认为是卢卡斯的一个巨大的“昏招”。
但卢卡斯本人可不服气,在接下来推出的第二部前传《克隆人的进攻》中,有一个镜头,加·加·宾克斯走到镜头前方,对着观众“高深莫测”的一笑。仿佛代表着不堪批评的卢卡斯向观众们挑衅:“瞧瞧吧,我还在!你们能拿我怎么样?!”
客观来看,“星战前传”三部曲并没有那么差,票房表现也非常成功,吸引了很多新一代的影迷。不过对于资深粉丝来说,爱之深、责之切。有一部著名的纪录片《人民VS乔治·卢卡斯》,讲的就是粉丝和卢卡斯之间的这种恩怨纠葛。在影迷们的世界里,卢卡斯既是救世主,也是人民公敌。
卢卡斯在接受采访时则说:“观众是最难讨好的。无论怎样尽力,也总有人不满意。但我只不过拍了一部我想拍的电影。”
粉丝续写传奇
如今,乔治·卢卡斯已年逾古稀。他已负担不起再花个十年八年,打造新一轮的“星战”。但“星战”活力依旧。
因为“星战”本身是一个能够自我生长的世界。在故事开头,卢卡斯就告诉观众:接下来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庞大故事里的一个小片段,是银河帝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一段开放式的情节。
这样的开放性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作灵感。周边作品衍生出庞大的根系,它们维系和提高着粉丝的忠诚度,并反哺了“星战”电影的创作。
2012年,卢卡斯将自己名下的卢卡斯影业卖给了迪斯尼公司。至此,卢卡斯的“星战”时代终结了。但“星战”系列远没有结束。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粉丝将为之续写。
《原力觉醒》的导演J.J.艾伯拉姆斯就是“星战”系列的一个特大号粉丝。他出生于1966年,比乔治·卢卡斯小了一辈,是看“星战”长大的。他清楚地记得自己11岁那年,看完《星球大战:新希望》后,阅读了所有的相关报道、所有相关的图书。“那时候我简直疯掉了,我完全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到的,那些特效画面,在那个时代带给我完全超乎想象、超乎现实的感受!”
之后的很多年里,艾伯拉姆斯又见证了很多杰出的好莱坞电影在“星战”的影响下诞生。他自己也走上了“电影极客”的道路,当年的小粉丝如今成长为赫赫有名的好莱坞大导,成功执导了《星际迷航》等大片,也执导了《迷失》等高口碑电视剧。“《星球大战》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执导第七部“星战”,他没有顺手接过卢卡斯新写好的故事,而要开启一个新篇章,“运用一些在《星球大战》世界里已经存在的物料,去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
迪斯尼公司总裁兼CEO鲍勃·伊戈尔声称,打算每隔两三年便推出一部新的“星战”电影。“米老鼠”续写“太空幻想史诗”,这让粉丝们的心情多少有些复杂,“迪斯尼真的不会把‘星战做烂吗?我可不想看儿童版‘星战……”尽管心里纠结着,但更多的还是兴奋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