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将军

2016-02-16李胜强

前卫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左权建功将军

李胜强

将军是什么?

将军是战阵前飙进的旗帜,是军营里威严的父亲,是士兵心中不能垮塌的精神信仰。

——致我的将军

醉兰盛放

尽管比不上紫金山氤氲浓郁的文化底蕴,也比不上八宝山令人艳羡的尊荣高贵,将军还是选择了人蛮地荒的大别山,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躺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躺在娘亲的身旁,以尽侍奉早晚的人子孝道。

穿过密密的松林,拾阶而上,就来到简朴的将军墓前。墓碑上书“许世友同志之墓”,没有落款,没有碑铭,只有学者范曾题写的这个简单的碑文,以及背面几行简单的生平简介。字体雄浑大气,颇有将军遗风。

讲解员说,将军是共和国开国元勋里,除毛主席以外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没有火葬的人。我觉得,这是将军的荣耀。只有例外才能成就一段历史的传奇和真诚的感动。

将军“生前尽忠、死后尽孝”的夙愿众所周知。将军逝世,小平同志特批:“特别的人、特别的性格,要特别对待。”并立下“六不准”,明令“下不为例”。其一不准,就是不能立碑。眼前这块碑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杨尚昆同志以个人名义立的。所以,不称将军、不落款、不刻碑铭,仅表战友情谊。

我们应该感谢杨将军,是他使我们有了拜谒一代虎将的寄托。前来祭拜的几位共和国将军在墓前一字排开,垂手肃立。中将把专门带来的将军最爱——茅台酒斟进碑前的酒杯里:“老司令,我们来看你来了,给你带了您最爱喝的茅台酒。”

这是一代军人对上代军人最诚挚、最敬仰的问候。虽然彼此未曾谋过面,但是,血脉相通的归属认同感,还是能穿越时空绵延而来。矗立墓前,依然能感觉到将军虎威扑面。这就是将军的魅力。

将军们绕着坟茔一周,把茅台酒倒在坟脚的兰花丛里。一圈兰花长得郁郁葱葱,花朵盛放。解说员说,这些兰花叫醉兰,跟将军一样,嗜酒。正因为将军嗜酒,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拜谒者,带着上好的茅台来祭献将军。墓前的空地上总是垒着一排排的茅台酒瓶!

再过几天,就是八月中秋了。细心的共和国军官们给将军带来了月饼。他们把月饼包装撕开,轻轻地放在墓前:“老司令,马上就是中秋了,尝尝月饼吧。”

军人都是唯物主义者。但,军人更是感情主义者。这种感情不是商家买卖交换来的、不是血缘继承来的,也不是酒桌上沾亲带故攀来的,更不是装神弄鬼迷信来的。这是一种精神的绵延、人格的追慕,以及彼此信仰的认同。我们祭奠的不是一个死去的人,而是一种永生的精神,一种不朽的品质。

将军们离去了。茅台酒用完了。我不能毫无表示就拜别将军。来祭拜这位闻名遐迩的共和国将军也是我长时间的一个愿望。所以,匆匆打开一盒月饼,撕开包装,轻轻地摞放在刚才的几块月饼上。“将军,您吃块月饼吧!”仅以此来表达一个年轻军人对这位传奇将军的敬慕和追思。

在回去的路上,和司机聊起将军的轶事。“90后”的年轻司机也慨叹,那是血火里爬出来的将军,是真的将军。好一个“真将军”!只有这些“真将军”才有这种令人敬慕的霸气和魅力!

以前在学校读军事史的时候,对如星斗般灿烂的共和国将军们无不顶礼崇拜。每当读到许世友将军的轶事,也会对这位将军心驰神往。总觉得,他就是中国的巴顿:虽然没有蒙哥马利、麦克阿瑟官高位显,但依然成为无数军人的铁血偶像。

将军也是。先经营鄂豫皖,再参加长征,在红四方面军大受张国焘欣赏而一路提拔为主力将帅,而后却被毛泽东当头棒喝,醍醐灌顶,终生追随主席,成为解放军将帅里唯一可配枪晋见的将领。

在刘邓帐下解放冀南,在陈粟麾下经营山东,而后坐镇南京,手握一方兵权。晚年又参加解放军第一次海陆空联合作战——一江山岛战斗,以及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西沙自卫反击战……

墓旁的陈列馆里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累累战功。旁边有一间房,是专门挂了他搜集的一万二千多枚毛主席像章。像章摆成“忠”字样。有人说,将军此举太露骨了。可我觉得,这是将军作为一个农民将军的可爱朴实之处,尽管透露着山民特有的油滑和狡黠。这是一个农民将军的生存智慧。它不害人。这不卑鄙。

这就说到那令人胆战心惊闻之色变的十年“文革”了。众人都流传其间将军是如何刚直,如何神勇。比如,在自家院子里盖上岗楼、布上机枪,敢擅闯者杀;在京西宾馆,带领韩先楚、皮定均等一批共和国名将,靠烧开水、灌水壶、守楼梯对付楼外数百造反派;甚至敢公然离队:“大不了再回大别山打游击去!”顶住压力,破例招收烈士遗孤入伍,把他们锁进“红色保险箱”;后来执掌江苏省革委会,首先解散各级造反组织,并下命令:“谁再造反,先杀后报!”……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其实将军也没那么复杂。他就是一个有点小聪明的耿直刚猛的山里汉子。有幅油画叫作《许世友当兵》,画里的许世友让人过目难忘。共和国上将带着船形帽站在士兵队伍里,表情严肃,眼神坚定,军事动作一丝不苟,做错动作心甘情愿让列兵班长踢屁股蛋子。

他喜欢和战士们呆在一起,给战士们表演少林拳,教大家耍少林棍。生活简单又快乐。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患了肝癌以后,老战友、老部下纷纷劝他到北京治疗。可他坚决不去北京这个是非之地,坚决不离开南京中山陵8号。他说:“北京路窄……”人说:“北京有长安街,路很宽啊。”“可人多啊,我吵架吵不过他们……”

所以,将军还是毅然回到了大别山。也许在这里,在母亲的怀抱里,他才是自由的,放松的,安全的。

将军,我欠您三鞠躬,欠您三杯酒。

清漳血花

冀南城市邯郸地处平原,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于此。放眼望去,南、北、东三面尽是坦荡的平原沃土。只有西面,绵延着百里的太行山。

在这片燕赵沃土之下,长眠着一位跟这土地一样沉静低调的将军。有人说,不应该叫他将军。如果他一直健在的话,肩膀上佩戴的应是含金量十足的元帅军衔。

他就是左权。

因为历史没有假如。这位本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在1942年5月25日,在太行山的十字岭上,永远地定格在了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的军衔上。所以,我们始终尊称他为左权将军。

出了邯郸汽车站,一直往东步行5分钟,便到了南北走向的陵园路。路东便是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这是毛泽东在1950年专门为在晋冀鲁豫牺牲的将士们修建的华北最大的陵园。主体就是北区的左权将军墓。

作为一个邯郸人,我每次走过陵园路,都琢磨着要拜祭一下这位将军。2011年9月8日下午5时,我来到烈士陵园,直奔左权将军墓。

许世友将军墓虎威凛凛,有一股能使大小将军垂首肃立的强大气场。左权将军墓则更显亲民,烟火气十足:老人们在他身旁的松林里打拳散步,孩子们在他面前的广场上嬉笑打闹……

也许,这正是最符合左权将军个性的一种陵园设计。史料中,左权将军不像其他战将一样,铁血勇猛,个性十足。将军更多的是一个沉静谦和、感情细腻的儒将,一个眼光高远、文武双全的帅才。

说他是儒将一点儿都不过分。从广州陆军学堂到黄埔军校,再到大名鼎鼎的苏联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可以说,左权将军是一个地道的“学院派”,是当时共产党、八路军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高学历、喝过洋墨水的“纯血统”军事将领。

而且,左权将军肚子里的洋墨水并不像王明、博古,纯粹用书页上的教条来套中国革命。他把洋墨水消化了吸收了,并结晶出了自己的精神之盐、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作战智慧。所以,毛泽东特别钟爱他这位“湖南小老乡”,盛赞其:“两杆子都行!”

枪杆子行。在红军长征时期,他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和林彪、聂荣臻搭档,扮演了冲锋陷阵的“先锋官”角色。尤其在毛泽东掌握军事指挥权以后,红一军团甚至奇迹般地保持了连战连捷的不败战绩。这里面不能不说有这位左参谋长的战争智慧在里面。

将军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殉国之后,一向谨言慎行、喜怒不形于色的林彪破天荒地写了一首风格怪异但感情真挚的长诗,来纪念这位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师兄(左权将军是黄埔一期,林彪是黄埔四期):

左权!亲爱的同志,亲爱的战友,你!你躺下了!在你鲜红的血泊中躺下了,静静地无言地永别了。我惭愧,我们本来是在一起的,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战斗。然而当你战死沙场的时候,我却没有亲自在你旁边,看着你、救护你、抚着你行将停止的脉搏跳动的手,握着你脉搏跳动停止了的手,马革裹尸还葬你的遗体。当着噩耗传来的时候,我从谈笑中立刻转入了沉默,坠入了沉思:这是巨大的损失!可惜一个忠勤笃实的革命者啊……”

可以推想,能让谨慎寡言的“三猛将军”林彪如此佩服、动情的将军,在军事才能上岂会是泛泛之辈?

笔杆子行。左权将军是共产党内部为数不多理论著述颇丰的军事理论家。据统计,单他的文字著述就达30余万字。现在公认的对解放军正规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将领是刘伯承元帅。可是,最初苏联步兵条例的翻译者,除了刘帅还有左权。

在他的有生之年,左权将军在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参谋业务、以及军队正规化建设方面身体力行、笔耕不辍。即使现在部队使用的一些条令条例、规章制度,仍然还有他们当年筚路蓝缕、建章立制的痕迹和烙印。

《人民日报》在1950年10月20日刊登的《左权烈士传略》中也说:“左权同志是我国有数的军事家之一,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成就,实融合了1925年—1927年大革命时代、内战时代及苏联红军最先进的战术,为中国著名游击战术创造人之一。他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抗战,有其永不可灭的功绩。”

进入陵园往东拐,就能看见灰白色调的左权将军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一个湖心岛上,四面的清水中植满了田田莲叶,荷香扑鼻。从北侧“朱德桥”上跨过去,就进入了纪念馆。

馆内左权将军雕像前,放了一束微凋的花,挽幛上写着:“爸爸,我们永远怀念您。”这是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前不久来祭奠时敬献的。

左太北没有亲身感受过父爱。他对父亲的了解大多来自父辈的转述和那11封左权家书。从转述和信里她才知道,爸爸是个感情细腻的将军:妈妈刘志兰怀她时,爸爸时时刻刻陪在身边;工作不在一起时,爸爸仍要每天骑马回家探视,做饭、洗尿布;总部给高级将领发的补品、布料,爸爸都会托人捎回延安,送给她们;爸爸在每封信的开头,都会给妈妈写上“志兰,我亲爱的”……这在李云龙式“大老粗”比比皆是的边区,将军绝对算得上是异类的好男人了。

诸位也别刻薄将军的儿女情长。只有在这个温情的小家里,将军的心才是宁静的、踏实的、温暖的。在外面,在向着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冲锋的时候,他还要时刻警醒着身后党内的风吹草动。因为他这个八路军副参谋长,竟是王明“钦定”、不能翻身的“托派分子”!

将军见识过苏区的肃反、长征途中抓AB团的残酷,他这些年是背着这个危险的“叛徒”名分,在战战兢兢地策划、指挥着一场场战斗。哪怕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彭总上书,也没能摘掉这顶“莫须有”的帽子。直到牺牲那一刻,档案袋里还有一张留党察看的处分。

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被人时刻用另类的眼光、鄙夷的态度对待着,将军的委屈谁又能知道?作家刘白羽回忆说,在当时中国整个北方战场,左权将军是最忙碌的人。我想,这一定是将军在用勤奋的工作向组织表明自己的忠诚吧!所以,就有人推测,十字岭一役,或许就是将军早就抱了必死决心,以死明志!

1942年5月25日,将军掩护彭总和总部机关突围以后,留在十字岭继续指挥部队突围。3颗炮弹陆续飞来,正在指挥突围的左权将军被弹片击中头部,永远地倒在了太行山上。

截获到“总部突围,左权失踪”电报的日军大喜过望,重返十字岭,找到并挖出将军的尸体,大肆拍照宣传。为嘉奖十字岭参战官兵,颁发了金质纪念章。要知道,日军纪念“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的证章也不过是些烂铜货。

日军欢庆大捷。八路军总部、全军上下、抗日军民却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毛泽东拿着确认左权殉国的电报,泪水涟涟。彭德怀还没接过将军的遗物——一只左轮手枪,就悲痛得转身大哭。朱德总司令悲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罗瑞卿在河北涉县临时修建的将军墓前,向着现场八路军总部、129师全体指战员,以及5000军民高呼:“给烈士们行礼并没有完事,今后还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

“为左权副参谋长报仇!!!”成了华北抗日军民的一个口号,抗日热潮风起云涌。据说,当时华北抗日军民人人戴孝,就连进城的毛驴头上都配着白布条。日伪军明知怎么回事儿也无可奈何。

从“朱德桥”出馆向北,就是将军墓。青松掩映,质朴低调。

站在墓前,心绪难平。37岁啊,那是多么年轻力壮、精力迸发的一个年龄啊。谁都说,太遗憾了,他的生命能量还远远没有迸发出来呢!以他的远见卓识,以他的学识经历,以他的勇猛顽强,以他的文韬武略,假如他没牺牲……

假如,又是假如。如果有假如的话,假如“黄埔三杰”之一的蒋先云没牺牲,假如王尔琢、吴焕先、寻淮洲、邓平、黄公略、刘畴西、胡天桃、伍中豪、方志敏……这些年仅20多岁的军中才俊们不牺牲,新中国军事历史的天空该是多么地群星璀璨啊!

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假设。

尽管这样,我们仍然可以庆幸:当幸存的人慢慢老去,将军们却依然年轻。

左权将军,您依然年轻在绵延亘古的太行山上!

浴火金刚

在机关餐桌上,大家聊到某某之战如何惨烈,官兵如何顽勇,某某将军如何能打。对面一哥们儿嘴角一咧:“切——看看上甘岭战役,看看崔建功将军,就知道什么叫打仗,什么叫能打仗了……”

我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回去赶紧翻查资料。一翻一查不要紧,竟翻出一个地道的老乡来。崔建功将军,河北魏县人,年轻时被东北军“抓壮丁”拉至陕北“剿共”,在直罗镇一役被俘。可没想到,却俘来一位彪悍骁勇的将军!

朝鲜战争爆发,15军入朝作战。15军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虽然能打仗,但在整个解放军序列里,仍然属于二流部队。麾下崔建功将军的45师都是些地方武装和投诚部队,更是“二流中的二流”。

在战功就是底气、战功赫赫就能牛哄哄的军队“潜规则”下,45师乃至15军一直低调地生存着。直到1952年主动请缨入朝,历史才给了他们一个“浴火重生”“咸鱼翻身”的历史机遇,一举跻身主力军、主力师之列。不过,这次重生却艰难得超乎想象……

1952年,“联合国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将军准备展开“摊牌”行动。15军情报错误,以“一头沉”作战计划应对,把主力精锐全部集中在西方山,而仅把秦基伟也承认的“二流部队”45师的两个连,放在五圣山前沿的597.9 和537.7高地上。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军开始对这两个小山包进行狂轰滥炸——历史证明,这才是真正该沉的那一头!

——16个炮兵营的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一小时内把30万枚炮弹、500多枚航空炸弹倾泻在这两个面积仅仅3.7平方公里的小山包上!

这就是著名的范弗里特弹药量。

这位美国四星中将是个彻底的唯火力制胜论者,每次作战前都要一气儿打光所有的库存弹药,用绝对的火力优势压制对方阵地、杀伤人员。

这次尤为猛烈,因为他的儿子小范弗里特中校不久前执行飞行轰炸任务时,遭中朝高炮部队袭击失踪,所以他更是不惜代价地把所有包裹着“仇恨”的炮弹,一股脑地倾泻在这片小山包上。

上甘岭成了人间地狱!

两个小山包被浓烈的火光和纷飞的弹片笼罩住,死神张牙舞爪地飞蹿在烈火硝烟中,瞬间就让志愿军的两个连队减员三分之二以上!

按照这个态势,拿下上甘岭,控制五圣山,似乎就是在作战地图上画个圈儿的事儿。所以,范弗里特预计以两百人为代价,在5天内实现目标。

可是他们遇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遇到了崔建功将军。

彭德怀指着朝鲜地图对15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秦基伟军长对崔建功师长说:“老崔啊,守不住阵地你不好来见我啊。”

崔建功将军说:“军长放心,剩我一个也要打到底!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这两座山头就是咱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就这样,一副千斤重担毫无征兆地就压在了崔建功将军的身上——

美军的炮弹和飞机炸弹以每秒落弹6发的密度,把上甘岭削低了2米。45师4个月构筑的工事在一瞬间被炸得荡然无存,只有轻兵器、机枪和手榴弹的官兵8个小时伤亡550余人。

“联合国军”美第7师、美第187空降团、南朝鲜第2师、9师、加拿大步兵旅、菲律宾营、哥伦比亚营、阿比西尼亚营等7万余人,像蝗虫一样朝45师的1万多人步步逼来……

很明显,这是一个力量极度悬殊的对决。

敢不敢打?怎么打?这个时候,中国军人的“亮剑”精神真正体现出来了,崔建功将军朝着45师的官兵们怒吼:打!哪怕是把45师打残了、打光了也不能让他们越过五圣山一步!

将军的决心就是战场上最响亮的号角。

于是,范弗利特就从他的望远镜里出现了一幕幕让他难以理解,并终生难忘场景:

一排排的中国军人割稻子一样被割倒,后面马上又有一排军人接过红旗向着阵地冲来;

被密集的炮火犁过两三遍,被认为不可能再存在任何生命的山丘上,中国人竟然像土豆一样一个个从土里钻出来,继续朝对手射击;

19岁的贵州苗族战士龙世昌,在左腿被炮弹齐膝炸断的情况下,拖着断腿,用胸脯把爆破筒从枪眼里压进碉堡,自己也被炸成碎片;

0号阵地上,六连通信员黄继光7处负伤,用尽全身力气扑到碉堡上,堵住了敌人的枪眼……

我们不得不承认,士兵冲锋的最终勇气来自于将军钢铁般的意志。

在坑道的指挥所里,七天七夜,崔建功将军靠着一杯杯的浓茶、一支支的香烟刺激着已趋极限的神经,把自己钢铁般的意志灌注到战场的每一个角落,传达给炮火中的每一名士兵。

中间15军参谋长张蕴钰来视察战场,大吃一惊:全师仅剩30%的官兵,有两个团加起来还不到100人,全师没有一个完整的建制营,4天里,陆续投入的15个步兵连队全部被打残,多的只剩30人,少的还不够一个班……

崔建功将军就是用顽强的战斗意志指挥着这么一支建制不全的“残疾部队”,靠着异常旺盛的战斗精神,硬是把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牵制在这双峰之前,硬是把范弗利特的嚣张、愤怒打成了吃惊、无奈!

11月15日,45师最后一个连队增援到位,打到下午3点,连长赵黑林趴在敌人尸体上写了个条子派人后送:我巩固住了主峰,敌人上不来了。

至此,美国人坦率地向新闻界承认:“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五圣山)山是打败了。”

一支中国“四流部队”让一支世界一流部队承认失败,这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个奇迹。所以,上甘岭一役后,原本是二流部队的15军昂首跨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流主力的行列,45师也理所当然地被划定为主力师。

1961年3月,中央军委要改建中国第一支空降兵军。在第1军、第15军、第38军三支解放军主力中,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选择了15军。

理由是:“15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他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个15军。”

这里面,崔建功将军当然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左权建功将军
左权:家书中的热血与柔情
哼将军和哈将军
左权民歌汇·2019年国际民歌赛比赛筹备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左权将军纪念馆
马援将军
左权殉国前三天写给爱妻的最后一封信
麻小红
将军驾到
点兵
再送一只“肉夹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