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

2016-02-16◆虞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品德思想品德

◆虞 欣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浅析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

◆虞 欣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育阶段与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阶段。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品德发育也逐渐走向成熟,教师一定要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特定的心理发展状态进行生活结合式教学,让小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社会,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素养。

小学高年级 品德与生活 问题 措施

当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逐渐脱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惰性日益凸显。高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教师一定要灵活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一、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问题

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民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因此不断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向上发展是当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是,当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下面笔者将根据自身周围品德与社会教学状况,对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一)教学意识落后

首先,应试教育模式仍然长时期控制着整个小学教育的环境与氛围,小学教师的教学目标仍然以教学成绩为主,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学校面临小升初的严峻考验,升学率不得不被提升至教学重点方向与战略地位。因此,小学教师往往注重于对高年级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对其“德育”发展缺乏教学意识与教学措施的改进与创新观念。其次,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课堂主导型较强,经常忽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题地位与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育意识较为传统,认为思想品德是口头说教,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信心一再受到打击。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特定的学习心理特征与成长环境,教师倘若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与培养,必然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与方位性。

(二)效率低,质量差

首先,品德与社会教育的课时严重不达标,新课程小学教育要求与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时每周不可少于3个小时,但是笔者就当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课程课时安排来看,大部分班级的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节课,远未达到教学标准要求。不仅如此,在课程的实际操作上,由于高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使得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常常占用思想品德课时,使得学生的德育发展严重受限。其次,由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受重视,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往往选用文化课程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所以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师资力量差,且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受到其教学误导,从而在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的发展上受限,同时学生在心理疏导等方面缺乏教师参与与改进。最后,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上的内容读一遍,使得课堂偏于理论化,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理论中难以寻找学习乐趣,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一再降低,品德与社会课程本是着重于对高年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以及促进其融入社会,但是落后的教学模式,不端正的教学态度使得品德与社会课程难以发挥教学本质作用,极大阻碍对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要立足于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上,通过对学生们思想发展状态来进行教学了解与辅导。

(三)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性差

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程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重要载体,教师要仔细研究品德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性,通过社会的丰富性与社会知识的勾连性体现小学品德修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的了解来看,教师对社会知识与资源的整合不够重视,使得课堂教学环节过于机械化,缺少人性素养的渗透。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文《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把教材上固有的生产情况进行讲读,学生们对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仍然浮于表面层次,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社会教学资源的引导,学生往往对社会缺少见解性了解,使得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本质不断被磨灭,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也受到了局限性束缚。

二、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方向与重要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位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直观感知,要利用品德与社会之间的连接性灵活搭建品德与社会教学平台,不断推动德育发展,让每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时具备端正的思想态度与完善的礼貌修养体系,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本质目的。

(一)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鲜明的多元教学特征,教书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因为学校和家庭是每一位高年级学生在较长时间内的成长环境,一定要在此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体系。俗话说,教师如家长,家长如教师,教师与家长往往存在教育相容性,学生通常在两者的言行举止的感染下逐渐培养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改进时,一定要多方位贯穿家庭接入环节,以此保证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文《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儿时成长历程,阐述自身家庭对自己在学习、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育,还向学生们列举了一些历史名人的家庭培养过程,让其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不断引导其树立尊爱父母、关心家庭的意识与责任。我还向学生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任务,让学生们在回到家时观察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以及举动,了解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使得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深化教学主旨。

(二)推行社会化教育

小学高年级的思想品德发展必须要切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求与目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推进课程社会化教育,让学生们逐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通过完善自身道德修养来扫清融入社会的障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切不可被束缚在小学课堂中,学校与教师一定要从社会角度出发,灵活设计教学内容,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同时,学校还要在社会上不断宣扬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呼吁社会、家长不断推行德育发展,关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道德修养发展。我国正处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重视公民整体素质推进的重要性,将公民道德修养的发展立足于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基础上,争取让每一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够初步具备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学校、教师一定要给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创设品德修养的社会融入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修养,从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能发扬自己的优势,敢于表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此次课堂设置为社会实践课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街道,让学生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礼貌举止与语言沟通、动手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得到发展。

三、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教师一定要推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让每一位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基本确立独立、进取的价值观念与道德修养体系,以此推动德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1]赵守兴.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J].发展,2010,(05).

[2]吴速建.思想品德课提问艺术微探[J].福建论坛,2007,(05).

[3]潘娜.用“对话”构建道德规范的共同体——小学品德教学中对话教育范式的构建[J].江苏教育研究,2012,(32):756-757.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品德思想品德
选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品德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符合课程特点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