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战斗精神生成的心理过程及其培塑路径
2016-02-16张江平王明东
张江平,王明东
(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军事科学研究
军人战斗精神生成的心理过程及其培塑路径
张江平,王明东
(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摘要]抓好战斗精神培育,是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现实紧迫课题。战斗精神作为直接影响和支配军人军事活动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是军人的知、情、意等心理要素高度融合、凝聚升华而成的一种内在力量和战斗气质,与军人的心理活动直接相关。从心理学视角探究军人战斗精神的生成过程,能更好地认识军人战斗精神的生成机理和发展规律, 使战斗精神培育更加科学、主动、有效。军人战斗精神生成的心理过程,由军人心理内因与环境外因交互融合、共同推进,集激力——聚力——发力——再激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主要包括激力、聚力和发力等三个心理生成阶段。这一过程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着推动其发生发展的主要矛盾、启动关键和基本过程。基于军人战斗精神生成的心理过程原理,抓好战斗精神培育工作需要在加强与其他工作结合渗透的同时,进一步注重从心理学角度把握军人战斗精神生成特点规律,注重通过促进心理认同激发军人战斗需要,注重通过提升心理期望聚合军人战斗目标,注重通过形成心理沉浸焕发军人战斗激情。
[关键词]战斗精神;心理过程;培塑路径
着力抓好战斗精神培育,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当前我军面临的一个现实紧迫课题。习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来高度重视战斗精神培育工作,并把培育战斗精神作为强军兴军的基础工作和重大课题突出出来。战斗精神是直接影响和支配军人军事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军人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精神利器。任何一种精神现象都有其生成的心理基础。从心理学视角探究军人战斗精神的生成实质,能更好地认识军人战斗精神的生成机理和发展规律,使战斗精神培育更加科学、主动、有效。
一、军人战斗精神心理特质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由知、情、意等多种要素构成,每种要素都蕴含着一定的能量,当外界信息经大脑作用于这些心理要素时,相应的心理要素便会爆发出推动人行为活动的综合之力。战斗精神作为军人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是军人的价值观、情绪、情感、意志、能力、气质等心理因素,在军队使命任务要求下及战场环境作用下,高度融合、凝聚升华而成的一种心理力量。心理力量的生成有其特定的心理过程。吴甘霖先生将这一心理过程表述为:心理力量“是通过情感、思想、意志、感觉、知觉等多种心灵因素的发掘、整合与正确导向,所产生的综合之力”[1];《军事心力研究》表述为:这一过程“是通过外界的刺激来开发深藏在心理各要素(感觉、知觉、思维、意志、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品质等)内部的心理能量,使原来的心理要素系统发生剧烈的震荡,爆发出与目标一致的心理力量”[2]22。
二、军人战斗精神生成的心理过程
军人战斗精神生成的心理过程,是在主客观条件的作用下,军人各心理要素所蕴含的指向战斗意志和行为的心理能量被激发、聚合与释放的循环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由军人心理内因与环境外因交互融合、共同推进,集激力——聚力——发力——再激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主要分为三个心理生成阶段。
(一)激力阶段
1.激力阶段的主要矛盾。激力,即激发蕴涵在各心理要素中的能量,使其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迸发出推动个体行为的心理力量。人的心理要素中蕴含着推动个体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的能量,只要施加适当条件,便可成为源源不断的心理动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能动性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成物质力量”[3];恩格斯也曾指出:“精神因素在战时会立即变成物质力量”[4]。战斗精神作为一种心理力量,正是来源于构成军人战斗精神的各心理要素。激发蕴涵在战斗精神各心理要素中的能量,便成为军人战斗精神生成的心理过程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存在着战斗精神生成中各心理要素的激活水平要求与军人原有的战斗精神各要素激活水平的矛盾及其运动。
2.激力阶段的启动关键。心理要素中的能量不会无缘无故被激活,心理动力也从来不会凭空产生,心理力量的激发必须施加一定“启动”条件。战斗精神生成过程中激力阶段的启动关键是“需要”。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5]259。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将需要作为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发动起点。马克思说:“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体人类发展的原动力”。[6]153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推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内驱力。
3.激力阶段的基本过程。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其由低到高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七个层次,并指出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5]259。马克思对于人的需要也曾有过深刻论述,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具有社会性,指出人的需要“趋于高尚”,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7]。不同种类和层次的需要产生不同种类和强度的内驱力。从心理学上分析,战斗需要是产生战斗内驱力的基础,而战斗内驱力的大小决定了战斗精神的强弱,激发军人战斗需要则成为军人战斗精神生成的心理前提。军人的战斗需要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军人的其他需要转化而来的。将军人的一般需要转化为战斗需要,便成为激力阶段的基本过程。
(二)聚力阶段
1.聚力阶段的主要矛盾。聚力,就是将战斗精神各心理要素中被激发出来的能量聚集、整合,使其形成合力,成为指向战斗意志和行为的推动力。之所以需要“聚力”,一方面,战斗精神各要素被激发的能量成分复杂,有的部分对战斗精神的生成起正面促进作用,有的部分对战斗精神的生成起负面阻碍作用,必须通过整合,集中正面力量,排除负面干扰,才能使各种力量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同一种心理动力不一定导致同一种行为,心理力量被聚集后需要加以引导和调节,才能朝着既定方向施力。在此阶段,存在着战斗精神生成所需要的各心理要素施力方向要求和军人原有的心理要素施力状态的矛盾及其运动,这一矛盾和运动便构成了战斗精神生成中的心理过程第二阶段。
2.聚力阶段的启动关键。聚力阶段的启动关键是“目标”。心理学认为,心理动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个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二是外在的诱因,表现为人的目标和期望[8]。诱因是指外部提供的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目标则是个体设定的可以达到或实现的诱因刺激。目标的实质是个体需要的外化或物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个体的物化需要称为“利益”,指出利益是使人们团结起来而为之奋斗的关键。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82;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9]。目标赋予个人行为以力量和意义。人生活的意义离不开对心理目标的追逐与实现,人在形成和实现个人目标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对于战斗精神的生成来讲,需要是激活战斗精神各心理要素能量的内推力;目标则是促使各心理要素能力指向战斗意志和行为的外拉力,是聚力阶段的启动关键。
3.聚力阶段的基本过程。聚力阶段的基本过程是:将个人目标转化为战斗目标。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目标是一个多种类型的结构体系,一般可以划分为四类:生存目标、关系目标、成长目标和自我超越目标[10]。其中,生存目标、关系目标和成长目标分别对应人的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等三种基本需要形态;自我超越目标则是个体超越自身的、以他人或某社会群体的目标作为自身追求的心理目标。不同的目标指向不同的行为。在人的目标体系中,被激活并占优势的心理目标将处于主导地位,能够支配其他心理目标并组织相应的个体行为,从而决定了人的行为动机。对于军人来说,其战斗行为是受战斗动机直接支配的,战斗动机产生于军人心中的战斗目标。战斗目标具有鲜明的群体组织属性,属于个体的自我超越目标。只有激活军人个体基于军队组织目标的自我超越目标,并使其成为具有优势地位的心理目标,才能支配和协同军人的其他心理目标,确保军人的个体行为与军队的任务要求保持一致。因此,军人战斗精神聚力阶段,就是将军队的战斗目标内化为军人的自我超越目标,并使其处于优势地位,成为支配个体其他目标的主导目标,实现个人目标向战斗目标的转化。
(三)发力阶段
1.发力阶段的主要矛盾。说到“发力”,总要提到发力的两个基本要素:施力体和受力体。军人战斗精神是军人的各心理要素对军人行为的施力作用,其施力体是军人的各心理要素,受力体是军人在军事活动中的意志行为。战斗精神生成的发力阶段,就是军人战斗精神各心理要素经激发、聚合所迸发出的综合之力作用于军人的意志行为,从而展示出战斗精神的过程。在此阶段,存在着战斗精神各心理要素所产生的综合之力与军人在军事活动中意志行为要求的矛盾及其运动,这一矛盾和运动便构成了战斗精神生成中的心理过程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结果,是战斗精神培育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发力阶段,激力阶段和聚力阶段便成为无的之矢、无用之功;没有发力阶段,战斗精神生成的循环往复过程将会戛然而止,战斗精神培育也将成为空谈。
2.发力阶段的启动关键。发力阶段的启动关键是“环境”。“精神力量的开发是受社会存在、社会物质条件所制约的,它不能超出社会所提供的条件”[11],这里的条件指的就是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外部客观环境决定人的意识。战斗精神作为一种意识现象,其形成与发展也必然决定于环境。战斗精神的生成是心理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需要因素是生成内因,目标因素是生成外因,环境因素则是内外因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因此,环境因素也便成为战斗精神生成过程中发力阶段的启动关键。
3.发力阶段的基本过程。发力阶段的基本过程是:将战斗动机转化为战斗意志和行为。战斗需要和战斗目标形成战斗动机,战斗动机导致战斗行为。从力学的角度看,激力阶段产生战斗行为内推力,聚力阶段产生战斗行为外拉力,发力阶段则产生环境阻滞力;内推力与外拉力形成的强大合力,在环境阻滞力的刺激下,不断转化为行动力而对外界客观环境发生作用。因此,战斗精神生成和展现的过程,就是内推力与外拉力为克服阻滞力而不断产生行动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军人个体的战斗动机不断转化为具体的意志行动。
三、军人战斗精神心理培塑路径
军人战斗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加强与其他工作结合渗透的同时,进一步注重从心理学角度把握军人战斗精神生成特点规律,增进培育效果。通过对军人战斗精神心理生成过程的初步分析,可以对战斗精神培养塑造路径得到以下启示:
(一)应注重通过促进心理认同,激发军人战斗需要
心理认同是指个体内心感悟、思想意识、行为意志上赞同、支持、遵从和接纳某对象,表现为情感上的共鸣、意愿上的一致及行动上的趋同。心理学认为,只有经过心理认同,才能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动机与行为的统一、个人与群体的统一。对于军人来说,心理认同是军人个人需要与军队组织需要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主观体验和感悟过程,是军人的一般需要转化为战斗需要的实现“桥梁”。
1.促进军人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军人的价值认同体现为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革命军人的灵魂,是锻造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军人血性的决定性因素。树立理想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官兵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当兵干什么、练兵为什么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和我军根本职能教育,扎实抓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以理论清醒确保政治坚定。
2.促进军人身份认同。军人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军人职业”的角色认知,二是对“军队群体”的特征认可,三是对“军队规范”的要求认同。应通过开展军人身份教育,引导军人正确解读军人角色和军人使命,使官兵清楚“我是谁”。应通过营造崇军拥军的社会舆论氛围、优化爱军精武的官兵成长环境、完善保障制度和调节激励政策,不断激发官兵的归属感、荣誉感。应不断提高官兵纪律意识,始终用战时的标准严格对待平时的教育管理生活训练,确保官兵平时听招呼、守纪律,战时听指挥、能打仗。
3.促进军人情感认同。通过促进军人情感认同,培养和强化官兵对党的炙热真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军旅战友的眷恋友情,可以不断激发官兵逐梦军营的奋斗激情和献身使命的革命热情。应注重党史国史军史教育,联系民族历史的苦难与辉煌,激发官兵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应注重密切官兵关系,教育引导官兵端正与人交往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使命要求,打牢官兵团结友爱的思想根基。应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导官兵自觉把爱国情怀内化为强国强军的理想抱负。
(二)应注重通过提升心理期望,聚合军人战斗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ictor 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某一目标对相应行为的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该目标对个体的价值大小以及实现目标的概率高低,前者称为效价,后者称为期望概率[5]266。效价和期望概率都是个体对未来所得的一种心理期望。通过期望理论我们可以得出,提升军人个体对战斗目标的心理期望,能够有效增强战斗目标对军人战斗行为的激励力量,有助于使战斗目标转化为军人的心理主导目标。
1.提高战斗目标的明晰程度。目标越清晰、越具体,越有利于激起人的行为动力。当前,全军官兵共同的战斗目标,就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广大官兵只有深刻认识强军目标,才能感受到强军目标的强大感召力,才能清晰自己的奋斗方向,才能自觉践行强军目标。一是在日常教育中“说明”,将强军目标的重大意义、实质内涵和标准要求阐释明白,使强军目标入心入脑。二是在岗位实践中“指明”,按照战斗力标准,细化岗位的职责要求、能力要求和目标要求,使强军目标在岗位实践中落地生根。三是在落实奖惩中“摆明”,按照强军要求,对朝向强军目标的行为加以奖励,对背离强军目标的行为施以惩罚,真正把强军目标作为落实奖惩的明确指向。
2.提高战斗目标的融合程度。目标的实现与个体需要的满足越相关、越融合,其价值意义就越大,就越能增进人的行为动力。军人是军队的主体,是强军兴军的主力军。每名军人只有自觉将个人梦融入强国梦强军梦,才能在兴军的伟大征程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是深化认识促进“融”,从理论上讲清个人梦与强军梦的内在一致性,讲清实现强军梦是实现个人梦的唯一途径,使官兵愿意融、自觉融。二是树立典型引导“融”,注重典型示范,善于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鼓舞激励官兵,使官兵从先进典型身上看到正确方向。三是完善法规保障“融”,按照习主席指示要求,结合深化改革,加紧完善军事职业相关政策制度,使其成为军人安心军营、献身军旅的强大牵引和有力保障。
3.提高战斗目标的适当程度。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与个体心理期望越切合、越接近,就越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胜任信心,激发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一是重视运用心理选拔。人们往往在自己胜任和喜欢的岗位上,更容易产生激情和创造力。在选择和分配岗位时,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掌握官兵的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使官兵的个性特点与部队的岗位特点有机结合。二是重视增强圆梦素质。军人只有精武强能,不断提高打赢本领,才能成为军旅人生的赢家。应通过强化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指挥谋略素质培养、信息运用能力提高,不断提升官兵的知识水平和打赢素养。三是重视搭建圆梦平台。应下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追梦氛围,确保人人有梦、公平追梦、实干圆梦。
(三)应注重通过形成心理沉浸,焕发军人战斗激情
心理沉浸是指个体在完成某任务时,全身心投入所处环境之中而忘记自身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可以说,高昂的战斗精神就是一种心理沉浸体验。而要形成心理沉浸,首先要求环境的“逼真性”。心力理论认为,产生心理力量的环境条件极为尖刻,最大的要求就是“真实”,只有“真”才能激发出心力,只有“真”心力才会为其付出[2]302。可见,只有产生对环境任务的真实感,才能促使人们进入心理沉浸状态,从而迸发出完成任务的强大心理力量。战斗精神作为一种真真实实的心理力量,它产生于对环境刺激的真实体验基础上。真实感的环境任务能够使军人全身心投入其中,为实现战斗目标而不断产生战斗行动力。战斗精神的“发力”需要真实感的环境作为条件,官兵沉浸其中的程度越深,“发力”效果就越好。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促进官兵形成心理沉浸。
1.氛围沉浸。就是形成真实情景、真实情感的氛围共鸣,促进官兵在情感感染、情绪行为表达中激励士气、凝聚军心。一是通过仪式庆典等形式实现氛围沉浸。仪式庆典激励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也是充分发挥情感感染作用的有效手段。应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中对“仪式庆典激励”的规范开展仪式庆典活动,避免仪式庆典随意性。二是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实现氛围沉浸。心理行为训练,能创造真实的心理情景和心理体验,是提升军人心理素质、磨炼战斗意志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坚持立足部队特点要求,从人的生理、心理规律出发,循序渐进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应紧贴信息化条件下战场特点,不断创新心理训练方式方法。
2.虚拟训练沉浸。积极运用网络虚拟技术,努力形成仿真战场环境和虚拟对象,使官兵在视觉和听觉上沉浸其中,实现实战模拟操作。应树立正确的虚拟训练理念,坚持以实为本、以虚为辅,做到以实为目标、以虚为手段,防止本末倒置。应提升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质量,不断开发信息虚拟技术,提高信息网络平台“实用性”和虚拟技术“逼真度”。应突出实践运用,主动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把运用信息网络平台作为培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使“虚”真正“实起来”。
3.军事训练沉浸。实现军事训练沉浸,最根本的就是“实战化”。“练为看”的花架子、“演为看”的走过场,不仅不能锻炼部队,更容易滋长不良习气,消磨官兵意志。应坚持从实战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未来战争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未来战争什么样就用什么样的标准练,让战斗精神培育更有战场的“火药味”。应端正训风演风考风,拒绝弄虚作假,拒绝消极保安全。应注重把握科学规律,保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在科学施训中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吴甘霖.心力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8.
[2] 任立亚,张付.军事心力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467.
[5] 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 顾波.马克思心理动力理论探析[J].理论探讨, 2012,164(1):52—57.
[8] 豆宏健,傅涛,王成德.心理学[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50.
[9]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10] 章凯.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及其管理学蕴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111.
[11] 吴东莞,沈国权.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46.
〔责任编辑:张毫〕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081-05
[作者简介]张江平(1985—),男, 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