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庆话剧探析“大庆精神”的核心内涵
2016-02-16陈小明
陈小明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文化创新研究
从大庆话剧探析“大庆精神”的核心内涵
陈小明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大庆话剧以“大庆精神”的核心内涵为基础,建构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等内容为中心的主题思想。大庆话剧以“大庆精神”为主要讴歌对象,高度赞扬那些具有高尚情感的普通人,弘扬了对祖国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愿为“老黄牛”的贡献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并通过“大庆精神”塑造的“硬汉”形象、工人群体中“家属”形象以及个体知识分子层面深入,最后通过话剧中的“荒凉”中的坚持、“温情”中的善良以及“绝望”中的希望等多元背景来分析大庆话剧对“大庆精神”的建构。在大庆这片黑土地上,在大庆这片广袤无垠、神奇莫测的大荒野中,大庆话剧家们对黑土地、黑色能源上生活的石油工人、知识分子情感和生命历程的抒写,无一不是以松辽文化为大背景去展示祖国北疆的风格民情、精神品格、地域风格。
[关键词]大庆话剧;大庆精神;核心内涵
如果一座城市充满了韵味,既可以是历史的车轮留下的,也可能是如今的生活模式印证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政治的;可以是区位的,也可以是交通、通信的,等等。但无论这座城市的魅力如何的充满韵味,归根结缔或者说终究是离不开这座城市的文化的蕴藏[1]12。大庆话剧承载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赞美了平凡人的崇高品质,是中国话剧领域不朽的财富。在大庆这片黑土地上,在大庆这片广袤无垠、神奇莫测的大荒野中,大庆话剧家们对黑土地、黑色能源上生活的石油工人、知识分子情感和生命历程的抒写,没有一个不是以松辽文化为大布局体现的中国北疆的风格氛围、优秀品质、区域风貌。
一、 一片丹心图报国——品味大庆话剧的主题思想
“大庆精神”是我国传统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重要环节,这里面包含着各种丰富的精神,总结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是依附着大庆油田而羽翼渐丰的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社会的精神主旨,铁人精神的重要环节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舍身奋斗精神、顽强拼搏精神。
(一)赤胆丹心、铮铮铁骨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情怀在大庆话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还是冲在作业前线的石油工人,都有着满腔的爱国主义情怀,换句话说,爱国主义精神贯穿着大庆话剧的始终,体现着大庆话剧的主题思想。
杨利民作为大庆本土成长起来的杰出戏剧家,创作了很多话剧来反映大庆石油发展历史,在世纪之交的时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受冷落和质疑时,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原始的源,启蒙的作用[1]11。青年时,他以石油钢杆为墨水,谱写大庆的地底油田;之后,他以墨水为石油钢杆,探索大庆的艺术精神宝藏。在《黑色的石头》《地质师》《铁人轶事》……在大庆文化矿藏上,有他永垂不朽的经典作品。
杨利民的话剧《黑色的石头》中无论是地质员柳明、架子工老兵、钻工大宝子、钻工大黑、钻工庆儿、班长石海,还是秦队长,他们无疑都是爱国的,在他们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样也渗透着整部剧作的主题思想。这些拼搏在石油一线的爱国者们在蜿蜒曲折的分支里,有十几栋火车式的敞口房的遥远处,在房后是一座孤单单的井架的远方是一排排银河,蜿蜒地蔓延无尽的旷地中,依旧接受苦难并不畏困苦地拼搏着,他们是高尚的,舍小家为大家,孤身为祖国的石油默默地奉献着。在那里,他们的生活与命运是和祖国的命运相联系的,祖国美好的明天就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单调而乏味的生活,艰苦而悲惨的生活环境也阻挡不了他们对祖国事业的满腔热情。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建构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之上的,也是和大庆话剧中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相契合的。杨利民的其他作品《大雪地》《大荒野》《地质师》等也都透露着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俯首甘为“老黄牛”的奉献精神
大庆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处处都体现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是辛彩屏的《月光普照荒原》中因公牺牲的大强,还是杨利民的《地质师》中对国家建设毫无保留付出的“骆驼”,还是杨利民的《大荒野》中那值得敬佩的黄子牛,他们都可以被比拟为如鲁迅笔下甘为“孺子牛”一般的“老黄牛”形象。
在《大荒野》中杨利民给读者展示的是一片无法替代的土地荒原,它不可匹敌,静谧天成,远远望去没有边缘,像年轻人一般充满活力与激情,激情中夹杂着诗意般的浪漫。在这片荒原中,人们留有的是最初的美好,不被渲染,不被污浊侵蚀,充满着美好的品质,对于他们来说精神的构建往往多过物质,内心善良的本真大于物质的需要。《大荒野》的思路更让我们回味无穷,看上去没有边缘的荒凉之地,却给我们温暖而美好的画面,仿佛那是人类的世外桃源,人与物相得益彰。逃离闹市纷扰的老梁头,与动物“大黑狗”朝夕相处并目标坚定[2]。老梁头身上所体现的奉献精神,是牺牲享福时光而驻守荒凉的大地,与枯井寂寞并存。这样的情操,正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诠释。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大庆探索的历史篇章与困难经历,就像延安时期陕甘宁地域的探索历程和组织经历一样,洋溢着曲折困苦与英雄情结。当下,这些慷慨激昂的英雄传奇诗一般的卷帙,映现在我们的眼帘。我们欣赏着它,也就自然而然地踏进了历史的河流。那个时期的大庆,就像抗战时期的延安。旷野上矗立起来的高耸的钻塔,如同此起彼伏群山中的明灯。那是许许多多人内心的明灯,标志着爱国奉献、积极进取,也洋溢着顽强拼搏、不畏艰险和忘我的牺牲精神[1]7。
话剧《地质师》中洛明的原型是王启民,王启民是当时油田开发研究院的高级地质师。杨利民在勾勒作品中这个角色时,总是与骆驼的形象进行联系,人如同骆驼一样默默地、坚忍地在沙漠前行,巧妙的是,这个角色的代号就是骆驼,这部作品就是黑土地和石油人的一首赞美之歌。杨利民与大庆人血脉相连,建构的角色也是大庆人的原型。随着石油事业的发展,杨利民在这片肥沃土地的生活选择将再次获得丰收的果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体现的对国家的爱与赤诚、不求回报的给予的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是大庆话剧主题思想的体现,它们是大庆话剧创作中的灯塔,指引着一个个优秀的剧作家创作出一部部不朽的话剧作品。
二、生当作人杰——分析大庆话剧的人物形象
每一个剧本里都存在许多主要人物,没有他们,主题是无法完成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非主要人物,他们对主题是非必要存在的,而只是用来组织画面和促进情节的[3]66。在大庆话剧中,人物形象对主题思想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一)不朽的“硬汉”形象: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熔铸的体魄
说到硬汉形象,不得不提王进喜,在杨利民的《铁人轶事》中,就刻画了很多王进喜的“硬汉形象”。严寒天气对石油开采非常不利,王进喜却不畏艰难,“他们来到了旷野,他们停下了车,他们跳进泥浆,抑制井喷”,话剧《铁人轶事》再现难忘的石油大会战,再现王铁人钢铁般的意志和人格魅力。杨利民从铁人点点滴滴小事写起,以解说员的身份展现铁人王进喜工作生活的八个环境,使铁人王进喜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杨利民在黑土地上生根,他说:“我是大庆人,铁人王进喜一直是我所崇拜的对象,他的所作所为都对我的记忆打上深深的烙印,他不等、不靠的自觉性,他的牺牲和奉献,他为国、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孝顺父母。跟他比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
(二)进步的“家属”形象:工人群体上下同欲、同舟共济
大庆话剧中的石油工人家属和普通群众,都是为前线工人做好“后勤”工作的“后勤”人物形象,在话剧中起到衬托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苏联戏剧理论家奥赫洛普柯夫说:“任何一个艺术家,哪怕只一秒钟忘掉了内容在作品中的最首要的意义,都将失去艺术中的最主要的东西,都将在艺术上完全解除自己的武装,都将失掉自己生活的目标、使命、最高任务。”[4]93同样,次要人物对剧本所起到的衬托补充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孙维世的《初升的太阳》,这个六场话剧积极地赞扬了大庆工人家属团结一心,踊跃加入集体生产劳动的创造情怀,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影响着的一代青年人在革命中成功的历程,同时表现出大庆油田社会主义新型模式的崭新生活和美好未来。整个话剧从开始到最后以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感染着观众。同时也赞扬了这些作为“后勤”的平凡人的优秀品质。辛彩屏的《月光普照荒原》中那个痛失爱夫的刘月莲,不远万里带着孩子奔赴远在石油前线的丈夫,命运的捉弄,使两个相爱之人从此天地遥望,其中的艰辛是刘月莲无法言说的,这样一个“后勤”家属形象,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带领众多“后勤”家属开辟荒原,种植庄稼,为石油前线的工人们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这些“后勤”人物形象身上也同样透露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使话剧的主题思想达到了升华,对话剧的主题思想的建构起到的作用是一步步渗透的。
(三)朴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个体力量,匹夫之责
提起大庆话剧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与“硬汉”形象一样深入人心。杨利民《地质师》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作品展现了60年代初洛明、卢静、罗大生、刘仁、曲丹等热血青年顺利完成学业后,从北京甘愿走入大庆的土地,就这样坚忍地生活了30个春夏秋冬,无论是工作还是情感,都是感人与感动并存的:洛明对工作的坚守,以及高尚的道德使他放弃了深爱的卢静,卢静选择和他昔日旧友罗大生完婚,洛明选择了油田女工人,并且两人一起为油田增光添彩;罗大生由于一些原因而转到北京,但他也同样为石油城的明天鞠躬尽瘁,但是心理脆弱的因素使他无法生活得更好;刘仁因工作使身体留下残疾,爱妻曲丹却不在意,一直陪伴,身体的缺失得到了妻子爱情的增补。“知识分子”的奉献意义是不可忽视、难以磨灭的,与为祖国石油事业矢志不渝的一群人一样,是对我们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洗涤。
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从多元背景来解读大庆话剧
大庆话剧的背景构造是有一定意义的,背景为话剧的整体创作界定了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在大庆这种石油荒原下的背景中,一部部优秀的话剧被剧作家们呕心沥血的创作了出来。
(一)“荒凉”背景中的坚持
辛彩屏的话剧《洪水围困的日子》,以1998年夏天发生在东北地域的百年一遇的洪水为主线,抒写在乡村学校校长张得魁领导下值班师生和部分家属、家长,在被洪水困住时期,团结一心,互爱互助,经历种种磨难,积极保护学校的感人情节,编织了一部积极抗洪、弘扬抗洪精神的完美画卷。话剧在讴歌团结救灾的同时,对生命含义也积极开掘,对生态环境的热忱关切,对生存环境的人文关怀,带给观众的启迪是深刻的。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挖掘,是剧作者奋力讴歌的人生主题。当学校被洪水阻隔成与外界失去联系的艰难恐怖时刻,作家把剧中人物对生命分量的感受和感悟,当作人生的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与人物一起,在同洪水抗衡中,心灵再次受到深深的洗礼。
无论是与石油有关的荒凉背景下的坚持,还是与之相关的同样的精神操守的荒凉背景下的坚持,都把大庆话剧中的大庆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温情”背景中的善良
大庆话剧中不仅有那些让我们为之震撼的画面,还有那些久久不能令人忘怀的温情画面,那无疑是善良的人,用自己宝贵的善心铸造的一幅幅经久不衰的珍贵画卷。杨利民《黑色的石头》中的庆儿,一个让我们心生爱怜的人。庆儿年纪轻轻却有博大宽容的情怀,在照顾工友,为大家主动服务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温情的画面。与大雁之间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画面,在这些温情背景中,我们看到了庆儿的善良,不远万里的为伙食单调的工友们换来种类繁多的食物,即使自己被蚊子咬得浑身肿胀;当工友把他心爱的大雁宰杀吃肉时,他并没有咄咄逼人,而是同样用自己宽容的心去理解。庆儿这个人物建构的背景环境,到处洋溢着暖意,到处充满着善良的韵味。辛彩屏的《洪水围困的日子》中张校长一家给我们带来的温情画面数不胜数。无论是为了学校添置设备而花去自己孩子上学学费的张校长,还是那刀子嘴豆腐心的校长夫人,还是他们懂事而善良的儿子张新,都使剧中处处涌动着善良的暖流。
(三)“绝望”背景中的希望
在绝望中突现出希望,这样的背景对读者来说,无疑是惊喜的。大庆话剧这种背景的构造也正渗透了大庆话剧的主题思想。王立纯的《列车奔向大海》,讲述了发生在列车之上,关于作家、主任、老板、女人之间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人是绝望的,至少她在精神上是绝望的,偶然听见一个年轻人与作家之间的心灵交谈后突然醒悟,为自己已经绝望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剧作家对女人的塑造并不复杂,刻画了女人从绝望的境地一步步地走向光明,到最后下车离开,标志着女人的彻底醒悟。周树山《月亮升起的地方》中云鸽无疑也是绝望的,丈夫的无情抛弃,失去孩子的痛苦,对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是,上天的厚爱让她遇见了生命中的真爱马林春,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希望,让她明白绝望只是暂时的,只有真正解放自己的心灵,去过快乐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四、结语
大庆话剧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嵌入,使大庆话剧整体得到了升华,在精神层面又增添了新的高度,使大庆话剧整体臻于完善。在社会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饱享幸福的同时,应该时刻对这些付出的人物肃然起敬。感念“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给我们带来了力量与方向,大庆剧作家延续着这种精神,创造出一部部不朽的、里程碑式的剧作。从大庆话剧探析大庆精神的深刻内涵,心中一直铭记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等大庆精神。当我们阅读这些优秀的剧作,耳边就交替响起那无比豪迈的歌声。这是大庆人的延续,他们高喊响亮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泰山压顶不低头!”听到这样的口号,眼前流动的是五星红旗,是庄严,是肃穆,是那冻得发硬的充满油污的工作衣,是一张张黑色的笑脸,带着头盔,那井架似乎也有了生命,仿佛也充满力量在呐喊,那喊声响彻天际,久久地在心头荡漾[1]5。
[参考文献]
[1]忽培元.大庆文艺精品丛书·戏剧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2]李世涛 . 守住大荒野、守住精神家园——杨利民剧作母题的探讨[J].大众文艺,2009,(1).
[3][英]威廉·阿契尔.剧作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4]陈吉德.中国当代先锋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屈海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063-04
[作者简介]陈小明(1992—),女,黑龙江密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21
·黑龙江精神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