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达城市形态发展演变过程浅析

2016-02-16李杨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21期
关键词:城市形态部落草原

文/李杨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色达城市形态发展演变过程浅析

文/李杨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冷静地观看我们的城市,不难发现“自大与自卑”的现象从理论到实践都不鲜见。本文从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各个时期的城市形态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解析,以了解其发展变化背后的真正原因。

色达;城市形态;历史演变

1、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和大多数城市不一样,色达县城不是经过聚落点、拓展、繁荣、衰败和重组等一系列环节慢慢发展演变而来。它的发展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长期游离在各大政治集团之外,最后借由外力重新建立起来的,所以它每个时期的演变发展过程是比较独立的,从现今的城市形态是看不出和早期城市演变有何密切联系。

1.1 解放以前的城市形态

元明时期,色达草原无明显的区域界限,区内各部落长期处于分散割据状态,尚未形成色达整体区域,故人口分布分散。由于中原边陲及青藏高原战争频繁,草原各部落因战事所致,四处迁徙,内迁与外迁者层出不穷,居移不定。色达疆域为零星片状,不成整体,更无上中下三色达之别。明末清初,瓦修骨系一部分游牧至杜柯、色达草原一带,部落、户数、人口剧增,最终形成以瓦修为核心的统治阶层。

1.2 解放以后的城市形态

建国后,1952年设治问题非议事要目,但因此时选址设治,筹备建县时机虽未成熟但已成为主要工作内容。千百年来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特别是民国10年至30年间,青海军阀马步芳,围歼果洛部落,三光政策给当地牧民脑海中刻下深深的恐惧,经过非常艰苦和细致的工作与部落上层人士周旋的统战工作,他们终于勉强同意选址定点,但必须由地方部落大头人及寺庙上层人物指定。先后遭遇了三次被迫择址:第一次,扎青沟(今姑咱镇又则青沟);第二次洞嘎寺山脚下;第三次色拉夺(今解放村)。第四次选址于1955年建县后,为着眼未来,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再次向仁真邓珠等上层人士,提出设选点问题,并提出以色塘为点的方案,及建造一些必要的办公用房,而仁真邓珠百般阻挠,不准实施我方提出的方案,几经周折,多次苦心协商,最后初步确在色塘草坝西南角为县址。

1.3 建国后的城市形态(50年代)

色塘西南角,紧接色曲河的东北岸,色曲东南靠扎穷、恰热玛山,山腰是扎穷所它山梁。居高临下,可守可攻,战略地位尤为重要。为了安全起见,新城沿着山脚建,进可攻,退可守,所以50年代县城的房屋都集中在扎穷恰热玛山的山脚 下。直到60年代平叛后才开始向平地发展。草原上第一幢汉式石木结构平房建成,为县城的起点,历经千辛万苦,几次选点,几次迁址,最后终算了结,成为办事处和人民委员会较长时期驻地,现为人民武装部办公室。55年建县第一幢建筑县政府,后为县武装部,然后扩建和新修县人民医院等 单位用房,但多集中于县人民委员会驻地一带,今解放路两侧,街道全长不到100米,无统一规划。

1.4 60年代以后的城市形态

1962年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竣工(今建设路东段右侧),由原址迁于此。70年代,县城规划已提上议事日程,,在革命委员会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制定了规划方案,统一调整各单位门面,扩建建筑面积,到70年代末,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三路四街,呈井字形状的草原新城,柏油路全长4825米,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80年代城市建设加快了步伐。商业网点、银行、医院、学校、文化馆、新华书店、体育场等单位与设施兴起,铜质金马塑像矗立在城市中心。

2、城市形态演进解析

2.1 自然因素

从元明时期开始色达草原无明显的区域界限,区内各部落长期处于分散割据状态,尚未形成色达整体区域,故人口分布分散。当地土著游牧部落零落居东西南北边缘,人烟极为稀少,草原辽阔,部落与部落之间也无固定牧地办线。由于中原边陲及青藏高原战争频繁,草原各部落因战事所致,四处迁徙,内迁与外迁者层出不穷,居移不定。色达疆域为零星片状,不成整体。地理环境的阻隔,长期游离在各大政治集团之外。

2.2 宗教信仰

色达藏族人口众多,而且色达县是个藏传佛教寺庙比较集中的地方,全部为红教(宁玛派)寺庙,除了著名的五明佛学院,还有花数千万元才最后完工的吉祥藏经院、歌乐它乡的勒穷寺、甲学乡的拉则寺、纳折贡巴寺以及打隆寺、色拉寺和3000多年前的石棺墓、哈青沟古建筑遗迹等。正因为宗教信仰的根基深厚,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使得外族很难融入其中,更不用说其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

2.3 政治因素

由于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强制外力介入,使得色达千百年来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得到了解决,并进行城市的重新选址,这也是为了安全考虑不得不做出的规划,经过非常艰苦和细致的工作与部落上层人士周旋的统战工作,他们终于勉强同意选址定点,但有三次都是被迫选址。可见当时的地方不落头人的权利之大,并且也为了尊重其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最后第四次选址为着眼未来,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多次苦心协商,最后初步确在色塘草坝西南角为县址。为了安全起见,最初的新城沿着扎穷恰热玛山山脚建,进可攻,退可守。后来才60年代平叛后才开始向平地发展。

小结: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演变过程,色达这个城市的演变过程就是因为外力介入重新选址进行建设而来的。对于它以前的城市发展过程没有延续,而是重新规划,这是有原因的。而这原因是这次分析的重点,它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是起着决定性因素,包括多次的选址,也是为了让外力因素介入得以有安全的发展,不会因叛乱而城市遭到破坏。

[1]甘孜州志编篆委员会.甘孜州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四川省色达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色达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

[3][美]伊利尔·沙里宁著,顾启源译.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爱博斯坦.康巴历史一一人民、地方、权力的视野[M].华盛顿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城市形态部落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