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堂上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2016-02-16李超军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俄国张某生产力

◆李超军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

浅谈课堂上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李超军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当学生在课堂上抛出难题时,我们不可生搬硬套教学设计,而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教学高潮。教师应善于临场整合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储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实去肯定或者否定自己的观点,把课堂变成学生自我展示、创新、协作、探究的舞台。

历史教学 随机应变 临场整合 引导探究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教学过程是合作加引导,是让我们的学生以积极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把教学活动变成我们学生自我展示、创新、协作、探究的舞台,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学会求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观念,并形成和掌握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基于这一新课程改革理念,我和很多教师一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营造探究性的教学氛围。我常用的方式是讨论法,通过集体讨论、分组讨论、正反辩论等不同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是我在《俄国、日本的重大转折》课上的一例。

按照我精心设计的程序,课堂循序渐进,气氛热烈。我引导学生从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困境,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影响后,设计了“俄国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问题的集体讨论,很快学生们取得了一致性意见:(1)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2)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国家才可以发展,历史潮流是不可以逆转的。(3)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这时候,平时历史兴趣浓厚、喜欢看历史课外读物的学生张某突然补充:“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两者处于同一水平,国家才可以发展。”

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

我正沉湎于师生的配合默契之中,更得意于高徒语出惊人时一贯活跃但思考不够深入的王某发难了: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什么意思呀?你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张某抓耳挠腮:“……”

我能体会到张某同学可以意会而不能言表的苦恼。的确,这个问题理论性太强,牵涉的历史面又广,不是三两句话可以解决的。

“老师,我在网上看的。您给讲讲吧。”张某把难题抛给了我,我无法回避了。

按照我的教学设计,一节课时间完成俄国和日本的改革,如果单纯为了这一目标,我完全可以这样回答:张某同学悟出的启示很深刻,这得益于他读史面广,又善于积累,但这个道理理论性太强,大家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解决,现在我们只需要将这一结论记住就OK了。将问题放下来继续进行有序教学,这样既避免了张某的尴尬,也足以应付考试了。但我考虑到:第一,零星的掌声表明,有的同学已经领悟了这一规律,甚至有个别同学跃跃欲试,欲言又止。有一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已经被引燃,我不能凭借教师的权威粗暴的压制学生的热情。第二,问题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有较大难度,需要经过讨论加以拓展深化。第三,不能为了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而把答案硬塞给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研究的过程,探讨历史发展中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第四,虽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才能发展”并不是本课学生认识的重点,但是这一基本原理是初中学生的课标要求,有必要让学生领悟。

可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个规律,我以前一直没有展开讨论过,初中学生究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其实我心里一直没底。而且,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牵涉到古今中外,纷繁庞博的历史现象,还需要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难啊!怎么办呢?

望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我决定无论如何,我得试试,集中学生智慧一起来解决,如果课堂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发动学生课外讨论,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师:张某同学积累的这条启示很深刻,这得益于他读史面广,又善于积累。但这个道理不是他一句两句就能完全说清楚的,现在大家讨论一下,集思广益,或许我们就能比较清楚了。

(学生三分钟思索、讨论,我开始调整思维,思考引导的层次。)

生A:我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可一直没想透彻。

师:俄国1861年改革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情况怎么样呢?

生B:农奴制从资金、市场、劳动力三个方面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生产力方面课文没介绍。

生C:1861年英、法、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俄国肯定也在进行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变革。

生D:俄国的工业生产要求废除农奴制,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也是因奴隶制的存废而起。

师:是啊,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呼唤新的生产关系。

张某:网上有人说,生产力好比脚,生产关系好比鞋。脚穿鞋的目的是为了好走路,走更远的路。如果穿的鞋子太松或太紧走路就不好走,或者会摔到,或者走着走着脚就会疼痛难忍;如鞋子合脚,就能健步如飞啦。

生E:鞋子太小,脚憋着走不快,时间长了,会把鞋子钻破。有一次我穿的鞋子小了,才穿20天,大脚趾就把鞋子钻了个洞。

(全班大笑)

师:这个比喻很形象,不过我建议咱们思考:(1)从组合形式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那几种情况?(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几种情况是否有史实可以例证?

生F:可能出现这样三种情况:(1)鞋小脚大:生产力水平高于生产关系;(2)鞋大脚小:生产关系高于生产力水平;(3)鞋脚适合:两者处于同一水平。

师:1861年前的俄、美国两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生G:鞋子太小,脚憋着走不快,时间长了,把鞋子钻破了。

生H补充:两国的情况都属于生产力水平高于生产关系。

师:我国现在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情况如何呢?

生I: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行农村和城市改革,就是在调整生产关系。三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认为两者处于同一水平。改革开放前,两者是不相称的。特别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期间,提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口号,要求建立一种远远高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结果蒙受了巨大的挫折。

学生不约而同的表示赞同:对对对!

就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俄国到中国,从近代到古代,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从正反两个方面例证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家(社会)才能发展。

师:同学们讨论得十分热烈,发言很精彩,很有想象力,知识也很丰富,集体的智慧真是无穷啊!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对生产力有一定的反作用。所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有两者处于同一水平,社会才会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对问题有了初步的结论,下课后还可以继续去查资料,加深理解。

课后,我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教学的设计是死板的,而教学情境随时都会变化,因此,不可生搬硬套教学设计,应当随机应变。当学生在课堂上抛出难题时,我们不要惊慌,更不要因为与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不一致,而置之不理。而应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火花,掀起教学高潮。实际历史教学中,甲课完成乙课的某一目标,甚至完成丙课+丁课的目标,都是容易发生的。

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准备思维。在教学准备方面,我们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优化的资料、图片、课件、视频等,而忽视了学生在这方面已经具备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大胆的鼓励学生做适当的教学准备,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及适当的资料储备。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教学资源和学生资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临场整合。这种历史课,对学生更具有亲和力和亲历感,更能激发学生走进历史的兴趣,并从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依托史实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历史结论甚至凝结着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生硬的语句,它饱含着丰富的历史现象。因此,要避免教师直接给出答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观点,并引导他们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史实去肯定或者否定自己的观点,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眼中是一句结论,头脑中是翻腾的上下几千年,不仅可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结论的理解,更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求知的精神。

猜你喜欢

俄国张某生产力
你非叫我跑
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
成立正当防卫的条件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张某拐卖儿童案公诉意见书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