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常态
——中国钾肥2016系列报道三“高存量”带来的忧虑谁来纾解?
2016-02-16中国农资徐骞
□《中国农资》记者 徐骞
走进新常态
——中国钾肥2016系列报道三“高存量”带来的忧虑谁来纾解?
□《中国农资》记者徐骞
纵览2016年国内钾肥市场,在政策层面上,2016年钾肥出口继续执行2015年的关税政策;粒状硝酸钾等产品争取降低危化品级别工作没有进展;钾肥增值税从2015年9月1日恢复征收,对生产企业负面影响加大;钾肥“走出去”具体支持配套政策没有出台……多重因素影响下,我们对国内钾肥企业在2016年的发展多持保守预期。
目前,国内氯化钾到站价低至2100元/吨(以60%KCl为例),业内专家亓昭英判断,氯化钾价格在上半年或将会有10%左右的涨幅。她认为,根据国外主要生产商成本和其对利润的底线要求,300美元/吨的进口到岸价可能会是今后几年我国氯化钾进口价格的“新常态”。硫酸钾方面,“硫酸钾价格在2015年的较大幅度下降,造成中小型曼海姆装置较大规模的关停,2016年8月份左右,硫酸钾价格将可能开始回升,年底有可能回升到3000 元/吨左右。而硝酸钾的价格可能回升到4500元/吨左右。”
无论年中钾肥价格是否会如预期般回升,中国化肥行业都无法在年内摆脱高存量的痛苦。高位库存不只压缩了生产企业的市场空间,同时对流通商的经营能力提出挑战。中农集团钾肥部副总经理杨国敏告诉记者:“从经营企业角度来讲,现在最想说的4个字就是‘理性面对’。对于此时面临的供需矛盾,行业要理性判断市场。单讲国内钾肥需求量,行情好的时候,这个数量在乐观的情绪中‘被’膨胀,行情不好的时候,又常常在过度悲观中‘被’萎缩。另一方面,在国外先进的平衡施肥的理念传到中国后,钾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被透支,对市场造成不好的引导。农业上高喊要钾,钾肥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拼命增加供应能力,但两者的中间环节消化能力不足,甚至搞起‘无中生有’——偷减肥料钾含量,造成钾肥的库存问题。此外,经济利益驱动背后,国内钾肥也存在一定的过度释放,尤其近几年,很多项目逐步投产和扩大。面对这样的客观情况,我认为首先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不能拍脑门上项目;其次,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价格并不重要,保持内部信息通畅很重要;最后,同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面对市场挑战,即便存在压力,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劳动负责、对整个行业负责。”
无论是“心态说”还是“责任说”,说到底,国内流通龙头对此刻的钾肥市场并不满意。中化化肥钾肥部副总经理陈胜男认为,钾肥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行业的大话题,而现实的化解手段在下游、在终端。“市场惨淡,对于流通企业、生产企业都是一个挺大的痛。但我认为从长远角度来看,国内农业对钾肥的消化能力仍有很大增长潜力。国内钾肥用量比例与国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要全力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平衡施肥,让我们的钾肥提高到合理的使用量。作为流通企业,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基层服务把潜在需求激发出来,给我们国内的生产企业以及‘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好的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