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四个训练”

2016-02-16陈红云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师

◆陈红云

(吉林省四平市第二中学校)

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四个训练”

◆陈红云

(吉林省四平市第二中学校)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纵向联系,即把同类项的历史问题跨越章节界限,瞻前顾后,一线贯穿。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方法指导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体系对教师的角色做了更明确的定位,即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那么,如何成功地扮演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是指导学生学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四个训练”。

一、训练学生“会读”

目前,学生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精设计、巧安排、重引导、多点拨,训练学生学会分清主次,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学生也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指导阅读时教师要多动脑,导读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读时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并要求学生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学生“善思”

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1.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对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发问,顺着历史线索寻找前因后果,以此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讲“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2)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学生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教师鼓励、诱导、启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赞科夫也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岳飞时,学生提出“他为什么不先率领军队打败金朝再回去?”在关于“在历史上为什么对武则天褒贬不一”的辩论课上,一个学生认为是由于她是位女性,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因此过去很多人要贬低她。又如,在讲“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时,启迪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发问,谈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同学都从刘备求贤爱才的角度去认识思考,但有的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如果在今天,他这种做法是会错过很多机遇的。”

三、训练学生“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

讲完新课的集中练习,是引导学生及时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课堂练习的问题上,教师要掌握的原则在于如何把学生的学习激情推向高潮。教师或出示课堂练习,让学生以问答题的方式对讲授内容的重点、双基逐一复述;或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师生角色就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一问一答,教师鼓励学生竞争,看谁会提问题,看谁多提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准确科学,看谁表述的答案正确简捷;教师或在讲课过程中有意不点破重点,而把寻找知识题眼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总之,教师给学生创造出轻松的环境,设计出质疑的方式,使课堂学习气氛能高潮迭起。学生久经锻炼,便会从教师的强化训练意向中逐渐领悟把握重点,掌握双基的方法要领,提高鉴别、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用好复习方法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教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就要提示学生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纵向联系,即把同类项的历史问题跨越章节界限,瞻前顾后,一线贯穿。例如,我国古代几个朝代文学史上线索: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再如,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线索: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则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总体复习指导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