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格教育
2016-02-16邱成
邱 成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格教育
邱成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前行,因而个体经济的发展更要依赖于健全的人格发展,所以在社会发展中要求有着健全的人格。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人格教育对语文教学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并且人格教育也是开展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格教学的意义
1.人格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传统。
我国古代教育主要是语文学科,语文学科主要讲解人伦文化道德核心,通过传统教学中的礼乐诗书,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养成学生性格中的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好习惯。但是在教育过程要剔除传统教育中的封建思想,吸收好的思想内容,让学习到的思想可以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2.人格教育在世界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语文教育中更看重语文能力的发展,在重视人发展的前提下,就要注意语文教育的平衡,这也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其实语文学习的本质要求是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生真谛,学生可以体会到人生的丰富多彩。从语文学科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学生人格发展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因而语文教学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学生通过语文能真正地完成对自我的认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
二、人格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1.树立学生语文教学课程观。
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导致对学生的推进作用不明显;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还是运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依旧出现重视讲授、轻视体验的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来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参与比较少,因而很多方面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可以做到忽略不计;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实践活动课程比较少,学生没有更多地参与热情和参与习惯。因而教学中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和教学理念,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语文教学中熏陶、感染、提升学生人文情怀方面的内容,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诗的作者毛主席在诗歌方面的艺术成就,教学过程中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理念,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解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价值取向。
2.构建交互式语文教学方式。
(1)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是一门文字语言学科,所以在教学中“读”成为教学的关键,通过眼耳口鼻的运用,让学生可以理解语文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人格的熏陶是树立学生良好人文情怀的关键所在。因而这类返璞归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直接面对作品,深刻体会出作品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世界,通过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
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了解疑难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合作探究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可以借助课本中的育人因素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学”完成“做”。我国有五千年渊源文化,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其中关于人格教育方面的文章数不胜数。因而教师在开展常规讲解时,要将这些内容投射到人格塑造领域上,重点培养学生坚强的精神品质。
(2)情感写作的深化。写作作为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同时更是人的情感呈现方式,教师在写作教学开展中要了解学生的情感,不要把写作当成机械式的模仿,要让写作更具生命力。平时的写作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只有具备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教师在引导中,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看到生活中的各类场景,触动自己的情感因素,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当前出现的大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价值。
我国的教学中更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教师对于人的一生有着深刻影响,并且影响的重要性是其他因素不能比拟的。所以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人格的示范理论实现人格方面的教育活动,不断的优化人格环境,带动人格教育的推进。当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才能积极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课本知识,更要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让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适应时代发展进程。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所以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求详细认知作品、理解作品中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带动学生的情感。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所以没有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一现状语文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分析文学作品期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理解作者可能经历的思想意识,以此为契机给学生渗透健康的人格意识。
语文教学中以人格教育为教学活动的依托,通过语文教学,了解教材内的各项知识点,感染学生的情感意识,用于抵制市场经济下人性的异化,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带动学生人格的高扬和发展,这将为孩子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于都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