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

2016-02-16

中学语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目标性新课程高中语文

万 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解析

万红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高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注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来改变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只有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1.主体性。

有效教学的主体性是指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课堂的辅助者。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到一个主体的地位,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潜力,提高语文的文学素养。

2.探究性。

探究性在有效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对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在教师的组织下,在探究式、体验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使用多种模式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个新颖、独特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然后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提高自己的与人合作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从语文的角度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目标性。

有效性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目标性。目标性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用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来完成教学目标。这里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指学生的成绩的提高,更是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性,可以使教师认识到教学任务的紧迫性,能够鞭策自己设计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效率。在目标性的教学指导下,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些文化知识,更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有效的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预期,是课程目标的更深层次的优化。只有有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才有了方向和计划。因此,教师应该设定一个有效的目标。这里的目标设定不是简单的一个备课过程,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方案。这个方案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首先,在设定目标之前,教师应该先对语文课程有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对语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设定课程目标。最后,教师再为学生设定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需要教师的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从而制定出的方案。系统的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在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下,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为自己设定一个课程目标。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课程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使两个目标一起实现。

2.有效的问题设计。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语文的问题设计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是太普通就是没有实用性。造成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时,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这种厌学情绪,不仅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也会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有效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目标,来为学生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问题有个探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互相的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换自己的思想,也由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有效的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是课堂的常见的活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语文知识,也应该让学生学会和教师有效互动。有效互动指,学生可以自主的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能够在情境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师能够交流。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仅是需要学生努力,也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在进行有效互动的前提下,教师应该给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的民主,优化教学组织。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这样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模式。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模式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说,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国际学校(临沂四中西城校区)。

猜你喜欢

目标性新课程高中语文
目标性社区护理对预防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的价值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某三甲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论前置作业的目标性和实践性——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为例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需求的心理演变规律理论分析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