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萧县小麦高产栽培群体调控技术

2016-02-15王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22期
关键词:萧县高产栽培小麦

王建

摘 要:该文结合小麦生产的理论及萧县当地的小麦生产现状,对小麦高产栽培群体调控技术进行探讨,包括品种选择、药剂拌种、深耕深松、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防病治虫、农田建设等方面,以促进萧县小麦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群体调控技术;萧县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031-03

萧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北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降雨量、日照数分别为14.3℃、854.6㎜和2 408.5h,总体自然气候条件优越,适合种植小麦。目前萧县小麦种植面积约8万hm2,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各种作物之首,是当地种植的粮食作物中的主要种类,对粮食生产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出现大量的小麦新品种,加上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小麦产量较以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2005年以来由于全省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萧县小麦的产量已经由原来的中等水平进入高产水平,生产实现了连续11a增产。但是和我国大多数地区小麦生产一样,萧县小麦的产量水平不稳定,不同年度及同一年度不同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小麦产量的继续提高。因此,为了促进当地小麦达到高产、稳产、优质的效果,结合小麦生产中的理论及萧县小麦生产的现状,将淮北麦区乃至黄淮麦区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配套技术做一简单总结,在提高小麦产量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小麦的品质[1]。

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单位面积的成产要素包括3个方面,即单位面积总穗数、籽粒的平均千粒重、每穗籽粒平均数[2]。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能够反映出小麦群体数量的多少,而平均籽粒千粒重及穗粒数可以反映出个体的生长发育情况。三者相互联系又互相制约。合理密植,使群体和个体达到统一,使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这3个产量的构成因素协调增长,既有足够的有效穗数,又有健壮的个体,粒大、粒重,才能实现高产、稳产。

1.1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小麦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由2个部分决定:主茎穗、分蘖穗,分别由基本苗和分蘖生长发育而成。一般小麦群体具有一定限度自动调节能力。小麦的根、叶、蘖三者之间为同伸关系,小麦植株带分蘖,长出的次生根才能比較粗壮、形成的地上部分才会健壮。一般来说衡量一个植株长势的依据为分蘖数,其也可反映出植株的营养供应水平。

1.2 平均每穗的籽粒数 穗粒数的形成抽穗后基本决定,开花、受精结实后才能最后决定。小麦穗分化发育的外界因素有温度、光照、水分、养分供应等都直接影響穗粒数的多少。

1.3 平均籽粒重 灌浆过程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前期籽粒形成阶段增重缓慢,乳熟期重量快速增加,进入蜡熟期后,重量增加速度逐渐减慢[4]。因此,要使小麦籽粒的重量增加,可通过选择优良的品种、配套先进的栽培技术等,以增加小麦植株的光合作用。

2 萧县的土壤条件分析

萧县地形主要有黄泛冲击平原和低山残丘两大类型。淤土地的面积为3.25万hm2,两合土面积为1.73万hm2,沙土面积为5.31万hm2。通过对土壤进行化验,平均有机质含量淤土地、两合土地分别为1.73%、1.61%;淤土和两合土平均碱解氮81.4mg/kg;速效磷16.1mg/kg;速效钾135.9mg/kg。沙土地平均有机质1.45%;碱解氮63.5mg/kg;速效磷14.7mg/kg;速效钾80.4mg/㎏。

3 小麦高产栽培的群体调控技术

3.1 选用良种适期播种 选择性状优良的品种是小麦获得高产、超高产的基础。相对于产量中等或者偏低水平,高产栽培对品种性状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对逆境有很强的抗性,而且还要抗倒、耐肥,具有较高的分蘖率和较好的增产潜力,综合性状优良。压缩春性品种播种面积,增加冬性、半冬性小麦品种种植面积,淮北麦区适宜种植的中强筋小麦品种主要有华城3366、烟农5158、淮麦33、隆平518、百农207、山农28、周麦27、济麦22等;通过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和种子市场管理,实现小麦良种化,使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在保证产量高且稳的同时还要提高小麦的品质,故应大力推广产量高、中强筋、品质优、抗性强的小麦品种。

在适宜的播种期内播种可对冬前的有效积温进行充分利用。由于近年连续出现暖冬,导致小麦发生冻害。因此,小麦播种要将适期早播调整为适期播种。冬性、半冬性小麦品种,秋季适宜的播种期为日均温16~17℃,一般分别在10月5—15日、10—20日;春性小麦品种,适宜的播种时期为日均温14~16℃。

3.2 药剂拌种防病治虫 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并经过充分晾晒、药剂拌种。针对地下害虫的发生情况和近年小麦多种病害偏重发生的特点,要大面积、高质量开展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大力推广杀虫剂、杀菌剂复合拌种技术,防治地下害虫,预防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土传、种传病害。具体拌种方法是:每50㎏小麦种子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100~150g,或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30~35g。加60%吡虫啉种衣剂80g,或70%噻虫嗪种衣剂15~20g进行拌种。拌种时将药剂加水1㎏稀释,用种子包衣器械或用喷雾器边喷边拌,拌后堆闷2~3h,再摊开阴干播种。全蚀病重发田块加混硅噻菌胺有效成分20~40g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100~200g包衣防控。

3.3 深耕深松精细整地 由于机械旋耕土壤,导致耕层较浅,形成了明显的犁底层,不利于小麦根系的下扎和其对水份养分的吸收。同时秸秆还田面积逐年扩大及秸秆还田数量的增加,也不利于小麦种子与土壤充分融合和发芽出苗。要以农机农艺结合为突破口,以机械配套、机手培训、规范作业等环节为抓手,开展土壤深耕深松,努力提高整地播种作业质量。实施小麦秸秆还田必须要深翻,旋耕整地播种后必须镇压,坚决克服旋耕不实带来的透气跑墒、易旱易冻等弊端,切实提高整地质量。推广深耕深松技术,耕深达20㎝以上并逐年加深耕层,做到耕层深浅一致,符合上虚下实和耙碎耙透的要求。播前要作畦开沟,以利排灌。

3.4 合理密植扩大机播 为了实现穗多、籽粒饱满、高产等目标,种植的密度宜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在目前我国小麦生产条件较以前有所提高、产量过渡到高产、超高产水平的阶段,可大范围推广精少量播种技术。结合目前萧县的小麦生产条件,宜在播种量上适当控制,不宜过大,以培育出长势健壮的个体。在保证有效穗数充足的同时,提高穗粒数、增加籽粒的重量。对于冬性、半冬性品种来说,若产量水平在7.5t/hm2左右,则适宜的播量为150~165kg/hm2,若产量水平在9.0t/hm2左右,则适宜的播量为120~135kg/hm2。对于一些播种较晚、分蘖率不高、籽粒较大类型的小麦,播种量宜适当增加。在播种量减少、基本苗数控制到一定量的基础上,要扩大机械播种的面积,增加行距,扩大到22~23cm,对田间透风性、透光性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播深3~5cm,做到不重播,不漏播。确保苗匀、苗齐、苗壮,达到一播全苗。

3.5 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要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一项重要的环节即为适当增加肥料的使用量特别是有机肥。适当地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不仅可对土壤条件进行改良,增加土壤的肥力水平,还可以使土壤中缺乏钾元素的问题得以弥补。目前,根据萧县小麦生产的现状,采取的平衡施肥方案包括增加有机肥及磷肥的施入量,适当地补施钾肥,稳施氮肥。不同产量水平的田块,施肥水平存在差异。如小麦的产量水平为7.5~9.0t/hm2,则施入的有机肥应该至少达到45t/hm2,或至少施入充分腐熟的秸秆15t/hm2。此外,在适当增加有机肥施入的同时,还需要分别施入纯N、P2O5、K2O、锌肥、硼肥225~255、90~120、105~135、15.0~22.5、7.5kg/hm2。將全部的有机肥、钾肥及磷肥施入作为基肥;氮肥要分几次施,将氮肥的50%~60%、40%~50%作为基肥、拔节肥,即将适量的氮肥后移,这项技术目前在萧县地区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对小麦产量的提高、籽粒品质的改善等作用明显。此外,施肥过程中要适当深施,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3.6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 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种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一是在小麦的苗齐后及时做好查苗、補苗工作,将田间的疙瘩苗清理出去。二是在冬前选择适宜的化学试剂进行除草,此时草的长势弱、密度较小,防治的效果好,而且此时与收获小麦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发生药害。萧县地区适宜进行化学除草的时间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三是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及时追施氮肥总量的45%左右作为拔节肥。为了提高追肥的效果,采取穴施、沟施两种方式。一旦发生干旱天气,要在追肥的同时及时浇水。四是在小麦生长进入拔节初期,为了防止细胞长势过旺而造成植株发生倒伏,可选择壮丰安或者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施处理。五是在病虫害防治上加强管理,近年来,萧县小麦生产上多发纹枯病,当发病率达到15%时,即可在3月的中旬或者下旬进行防治。小麦扬花期若遇阴雨或雾霾天气,于小麦初花期(扬花10%)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如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 500g/hm2,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525g/hm2,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g/hm2,对水喷雾预防。

3.7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干旱的问题已成为实现小麦高产、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农民习惯于浇救命水,而忽视增产水。浇灌方式仍采用大水漫灌。节水意识淡薄,遇旱浇水,变成了大水漫灌浇地。由于河道没有较强的调蓄水能力,不能充分将其功能发挥出来,利用率较低,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因此,当前萧县农田建设的重要任务即为搞好基础建设,将机井等设备修复好,并对河渠等进行适当整修,积极发展河灌和井灌,尽可能增加灌溉的面积。同时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田间排灌配套工程。打好畦田,做到遇旱能浇、遇涝能排。小麦全生育期应浇好“三水”,一是播种底墒水;二是分蘖越冬水;三是拨节孕穗水。同时,要增强抗灾意识,及时做好小麦倒伏的预防和冻害的防御等。实现小麦高产必须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元敏,季吉庆,季国庆,等.小麦超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1996(4):7-11.

[2]孙公江.超高产小麦品种特点与群体结构调控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9):200.

(责编:吴祚云)

猜你喜欢

萧县高产栽培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春天的脚丫
百褶裙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华艺园林建设的萧县街头游园
安徽萧县通联站站长——刘云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