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治水综述

2016-02-15何宗亮谢祥林

四川水利 2016年4期
关键词:成都地区水利局都江堰

何宗亮,谢祥林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611231)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治水综述

何宗亮,谢祥林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611231)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的治水行动和治水人物因西方教育和科技的传入,与传统治水人物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点。大量具有现代教育及专业背景的治水专家的出现、对新材料及技术的应用、施工前的严密规划和科研、施工后的总结、水电开发,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梳理了该时期的治水特色。

民国 成都 治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成都地区随国家大势进入民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成都地区的治水行动和治水人物出现一些新的特点。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声光电化)和西方工业技术陆续传入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和国外留学体系的建立,成都地区在治水活动中出现了一批具有专门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继承治水传统的同时,治水自觉大量地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材料,并注重科学分析与总结传统治水经验和技术,正式施工前进行严密的工程规划,制定翔实的施工资料和图纸,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开发新能源——水电。以上变化,使得成都地区的治水从传统治水迈向了现代治水,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民国时期成都地区治水呈现如下四大重要特点:具有现代教育背景的水利专家出现,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严密的施工准备和规划,地方水电的开发。现介绍如下:

1 治水人物是具有现代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

成都历代治水人物中,不乏具有高超治水经验和技术的水利专家。但是,多数的治水人物基本为接受传统儒家经典教育而参加科举考试成功的官员,纯粹的专业技术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古代的如李冰、文翁、诸葛亮、高俭等,近代如强望泰、丁宝桢等,或是政府首脑、或是封疆大吏、或是地方大员。这和传统社会的生产力低下有很大关系。治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经费和劳动力的耗费十分惊人,必须是坐镇一方的大员方可调动辖区内的足够资源。

进入民国时期,成都地区重要的治水人物主要有官兴文、周郁如、张沅、徐松涛、青翰南、邹昕凯、邓治安、黄万里、顾兆勋、刘石卜等。他们共同的特点均接受过现代学校的教育,部分人员甚至拥有留学背景。通过阅读《四川省水利志》、《都江堰水利词典》、《四川水利志通讯》等文献,以上人物教育及专业背景如表1所示。

表1 民国时期成都主要治水人物教育及专业背景

序号治水人物教育经历专业1官兴文县学、西学矿产学、水利学2周郁如北洋大学土木工程3张 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4徐松涛四川省陆军测量学校测绘学5青翰南陆军测绘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测绘学、工兵6邹昕凯法国勤工俭学、里昂大学电学7邓治安四川大学物理学8黄万里唐山交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水利工程9顾兆勋唐山交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水利学10刘石卜北洋工学院机械工程

从表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重要的10名治水人物,全部接受过现代教育,4人有留学背景,2人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涉及矿产、水利、土木、测绘、物理、电学、机械等现代学科〔1〕,这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治水人物,将西方科学技术应用到治水当中,这是民国时期与传统治水人物迥异的新特点。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治水人物和传统治水人物相比,其治水功绩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其过硬的专业技术,而非官职(详见表2)。

表2 民国时期成都主要治水人物职务职称

序号治水人物职务与专业技术职称1官兴文成都水利知事、灌县地方水利工程委员会代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2周郁如成都水利知事、建设厅技正(总工程师)、都江堰管理处处长3张 沅成都水利知事、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四川省水利局首任局长兼总工程师4徐松涛都江堰流域测量队主任、水利局测量第二分队队长5青翰南川康边区屯垦司令、28军第3旅旅长、128师师长6邹昕凯智育电影院经理7邓治安裕民水电厂经理8黄万里四川省水利局技术室工程师9顾兆勋四川省水利局技术室工程师10刘石卜四川省水利局技术室工程师

可以看出,虽然治水人物大部分依然任职于政府机构,但是已经没有古代时期坐镇一方的地方大员,职务基本是专业技术职务。其中,没有官方身份的邹昕凯和邓治安也在这一时期治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及新旧技术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都地区的治水行动,整治都江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新技术与新材料在成都治水行动中的应用,首先在都江堰工程中得以实现。

2.1 水泥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技术在成都治水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指西方的混凝土浇灌技术在都江堰治水工程中的使用。

赵式铭奉委修河,至灌县考察堰工,撰《灌县堰工利弊书》,备述治导之本,文末附兴革之事七条,明确提出:“终之以试办水泥,为改良堰工之张本”。

真正第一次使用水泥材料并采用混凝土浇灌技术的治水专家是周郁如。1932年(民国21年)周郁如参加都江堰大修,用条石砌筑鱼嘴,采用水泥建筑鱼嘴基础;1938年(民国27年)周郁如主持维修飞沙堰,使用水泥作为飞沙堰坝心墙。

另一名在治水中使用水泥的治水专家是张沅。民国4年(1915年)、民国12年(1923年)、民国22年(1933年),张沅三次受命主持大修都江堰,修建内外江分水鱼嘴、淘河、维修金刚堤、百丈堤、飞沙堰,采用巨石砌筑鱼嘴,用混凝土浇灌夯实。

水泥的使用,使得工程的坚固程度得以很大提高,1949年7月17日“岷江洪峰流量高达每秒4430立方米,飞沙堰虽两端竹笼全部被毁,水泥心墙头部也被洪水冲毁,但没有影响当年的农业用水”〔1〕。

2.2 传统治水技术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元明清时期,因都江堰工程的巨大耗费,对鱼嘴工程采取竹笼鱼嘴还是砌石鱼嘴,治水先贤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和争论。竹笼鱼嘴工程量小,易于修筑,但是维修周期太短,砌石鱼嘴工程量浩大,不易完成,但使用周期长。当时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但是由于没有注意鱼嘴的基础问题,所有砌石鱼嘴的实验都宣告失败。

民国时期,张沅成功地借鉴西方先进建筑技术的同时,也借鉴了都江堰的传统工程技术,注重鱼嘴基础的夯实。首先使用巨型条石砌筑鱼嘴,采用水泥胶结,同时在鱼嘴上游设立木桩群,周围设置羊圈、竹笼,保护鱼嘴本身〔2〕。

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应用,成功地解决了鱼嘴问题,为此后治水专家所沿袭,直至今日。

2.3 现代测绘与绘图技术的应用

在民国时期成都治水历史中,率先将现代测绘与绘图技术应用到实践工作中的是张沅和徐松涛。

1915年1月8日~1915年2月12日,张沅及助手徒步勘测都江堰流域,成功绘制出1∶12000的“四川省外江流域淘工、埂工平面图”,这是都江堰历史上第一张淘工、埂工平面图。而使用现代正规测绘技术绘制都江堰灌区水系图的治水专家是徐松涛。徐松涛于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出任四川省建设厅都江堰流域测量队主任,主持对都江堰流域的测绘,于1932年完成,绘制出《都江堰内外江个河分流详图》和《四川省都江堰灌溉区域平面图》,结束了都江堰两千多年中没有正式图纸的历史。

现代测绘与绘图技术的应用,为科学治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了传统治水向现代治水的发展。

2.4 现代水文站的建立

成都地区第一批水文站的建立是在民国时期。民国24年(1935年)卢作孚担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提出设立水文站的建议。根据《成都市水利志》的相关记载,1936年成都地区的第一批水文站——岷江紫坪铺流量站、都江堰渠首二王庙流量站、外江河口流量站、南桥水标站建立,为全省第一批水文区,即岷江区,驻灌县。水利专家周郁如被任命为该区第一任主任〔3〕;1939年,又设立沱江三皇庙水文站、府河望江楼水文站。这些水文站的建立,使得成都地区的水文观测基本形成网络,基本覆盖岷江水系、沱江水系、都江堰水系、成都城区水利的水文观测。这项发端于上世纪30年代的工作,对成都地区水文资料的连续观测和收集,对成都水利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注重工程经验总结及严密的施工规划与科学研究

民国时期的成都水利工程施工,注重工程经验的总结和施工前的严密规划与科学研究,已经开始有严密的工程规划和翔实的图纸资料,并注重对前代工程经验的总结。

3.1 注重工程经验总结

民国26年(1937年),灌县县长吴鸿仁依照省主席刘湘的意见,利用灌县方志资料,整理编制成《蜀西都江堰工志》,整理了都江堰工程的概况和相关文献。

民国27年(1938年内),四川省水利局编辑出版《都江堰水利述要》,侧重分析了都江堰历代治水的方法,并对民国27年之前都江堰修整工作的资料进行了记录,从科学的角度总结了治水方法。以上两大著作的出现,表明成都地区治水已日渐重视对工程的科学分析和总结。

3.2 施工前严密规划

民国27年(1938年),《四川省水利工程纪要》由四川省水利局发布,内容共计四编。其中,涉及成都地区的为:第一编都江堰,共四章,分为工程纪要、岁修工程规则、二十五年度大修、工程经费。文中不仅有科学的分析,还附有都江堰平面图、灌溉区域图、工程机构图。

民国32年(1943年),四川省水利局又发布《都江堰水利工程述要及改善计划大纲》,从工程述要和改善计划两个方面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整体规划。

在实际施工中,主持工程的人物非常重视工程的规划和总结。张沅三次大修都江堰,均绘制了相关施工图纸;民国26年(1937年),张沅在《建设周讯》上分别发表《二十五年度都江堰物修工程经过及施工报告》、《查勘沟通都江堰内外江报告书》、《沟通都江堰内外江工程测勘後土方计算报告》等三篇报告。

3.3 开展水利科研工作

1942年,中央水利实验室与四川省水利局在灌县成立“高地灌溉实验站”,1943年扩大为“灌县水工实验室”,1945年与川大合并,更名为“成都水工实验室”〔4〕。著名水利专家顾兆勋、刘石卜均在此实验室任职工程师,并成功研制出新式提水设备—立轴式水轮机、新式筒车、提水环车、水轮泵,并投入使用。

对工程的总结,对施工前的严密规划,开展科学研究,标志着民国时期治水工程建设从传统的以经验为导向逐步进入科学治水范畴,将科学实证精神运用到治水中,促进了治水的现代化进程。

4 地方水电的开发

成都地区民国时期的治水与传统治水比较,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特色就是地方水电的开发与利用。这一时期的治水人物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成都地区建立水电站,并将其投入使用。

成都市总面积1.24万km2,区域内河流资源丰富河网密度大,成都市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km/km2。成都地区地形呈西北向东南倾斜的阶梯状特征,区域内海拔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四川省水利志》、《四川省水电史略》、《成都市水利志》、《灌县都江堰水利志》、《双流县水利电力志》、《彭县水利志》、《崇庆县水利电力志》等著作,对这一时期的水电开发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的水电发展,除小部分为政府行为外,绝大部分为民间地方人士所推动,从无到有,并不断出现技术革新。如邓治安将水轮发电机组由斜击式改为冲击式,最后改为木质螺旋桨式,成为市内采用木制水轮发电机组的第一人;灌县的机械制造厂工人王化明自行设计了硬木水轮机。

表3 民国时期成都地区水电站建设情况

〔1〕刘冠美.蜀水文化概览.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4.

〔2〕谭徐明.都江堰史.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成都市志》编委会.成都市志.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

〔4〕四川省水利厅.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水利俊彦.2015.

TV

A

2095-1809(2016)04-0070-04

何宗亮(1985-),男,助理馆员,主研图书管理;

谢祥林(1970-),男,副教授,主研水文化。

猜你喜欢

成都地区水利局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成都地区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大规模连续抓治理 三川河旧貌换新颜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重庆市渝北区水利局党建、扶贫工作纪实
成都地区核桃低效林类型划分及其改造技术
我院及成都地区血栓通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千古奇观——都江堰
成都地区近30年大雾的气候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