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源现象”探析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花灯”为例
2016-02-15王凯元
王凯元
(中共仙居县委党校,浙江仙居,317300)
古村落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源现象”探析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花灯”为例
王凯元
(中共仙居县委党校,浙江仙居,317300)
古村落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源”,一方面,古人在村落营造过程从仙居花灯中汲取营养,用花灯造型和图案建造古村落,即古村落建筑以花灯为源;另一方面,在花灯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古村落中的木雕、石雕、鹅卵石镶嵌、刺绣、剪纸等建筑文化生态,同时融合了古村落的民俗风情,古民居成为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花灯以古村落为源。二者互为源头,如同在同一口井中汲水,成为浑然天成的一体。
古村落;文化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互源”
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用其解释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文化生态论超越了传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它对影响文化发展的复杂变量间关系包括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都给予关注”。①[美]斯图尔德,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文化生态论者将文化分为了“自然场”和“社会场”。前者指人生存与发展所依托的自然界;后者指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结成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分为经济和社会组织,这就构成了文化生态的三个层次:“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与“社会制度环境”(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制度等)。文化生态三层次之间是互动的、变化的。一方面,随着文明进程的提高,人类可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日益广泛的自由度,从而“社会场”强有力地影响文化生成;另一方面,借助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场”广泛地渗透人类生活。这是文化生态论者给我们的文化生态与旅游开发适应性问题带来的深刻启示。
古村落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单元,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生态。传承千百年的古村落,不仅有发达的农业为支撑,还有繁荣的商业,手工业等为依托。其文化遗存是整体的、丰厚的,既有物态的,也有不可触摸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营造、雕刻、镶嵌、髹饰等既是技术的,又是人文的,是总结地理、环境、生产的知识经验。以皤滩、高迁为代表的浙中南古村落的文化生态展示了地方生活方式的魅力,传承了江南汉民族的社会记忆,点缀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关注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这一地方生活文化的承载物,需要考察地方文化空间与技艺的原生性关联,考察自然与人文环境所赋予技艺的典型风格。
所谓古村落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源”现象,一方面,古人在村落营造过程中从仙居花灯中汲取营养,用花灯造型和图案建造古村落,即古村落建筑以花灯为源;另一方面,在花灯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古村落中的木雕、石雕、鹅卵石镶嵌、刺绣、剪纸等建筑文化生态,同时融合了古村落的民俗风情,古民居成为一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花灯以古村落为源。
一、仙居花灯源流考
花灯普遍存在于中华大地,以汉族地区为盛。每逢元宵节时,各地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花灯在闹元宵中体现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是江南花灯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吴侬细语的特点在花灯中得到充分体现。
仙居花灯起源于唐朝,融绘画、刺绣、剪纸、建筑艺术于一体,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仙居花灯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当地《陈氏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皤滩民间就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每年进贡仙居“皤滩花灯”十对,曰:“十全十美”。唐之后的宋、元、明、清(至同治)各以十对花灯为数进贡皇上,图1为清朝时进贡的针刺无骨花灯图案。①皤滩古镇编审委员会:《皤滩古镇》,杭州:西泠印社,2001年,第104页。
仙居花灯按照其成灯时期可分为传统花灯和非传统花灯,共有开纸、染色、裱面纸、起样、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里纸、凿花、复制、针刺、开片、折边、竖灯等15道工序。其独特之处在于无骨和针刺:通身没有骨架,全由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轻巧能飞。按照数量可分为单灯和组灯,单灯有花篮灯、花瓶灯、宝石灯、菊花灯、块头灯、奎头灯、荔枝灯、琉球灯、球形灯、十二生肖灯、细亭灯、小宫灯、绣球灯、足球灯等27个品种;组灯有财神灯、牌坊灯(鲤鱼跳龙门)、鼓亭灯、宝塔灯、长旗灯、走马灯、桥里狮子灯等。
仙居花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斩获了无数荣誉:“1996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展金奖”;“1996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06年2月,仙居选送的“龙凤八卦灯”入选国家邮政局的《民间灯彩》五枚邮票图案之一(见图2)。
图2龙凤八卦灯邮票图案
仙居县素有“百工之乡”的美称,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针刺无骨花灯目前在仙居县皤滩乡、白塔镇、横溪镇、下各镇、双庙乡、朱溪镇、田市镇、淡竹乡等地均有发现。花灯巨匠李湘满和“灯痴”陈朝华都曾踏遍仙居各地村庄进行花灯普查,遍访老人、老宅寻找花灯线索,他们在仙居各地均发现无骨花灯遗迹。徐家骏、杨维平等人均认为,仙居各地均存在无骨花灯艺术。此外,邻近的东阳、义乌等地也曾发现相似的针剌无骨花灯技艺。至于源流,目前流传三种来源说。
(一)皤滩说。无骨花灯的复兴,归功于仙居花灯的国家级传承人李湘满。1983年,皤滩乡举办“文革”后的第一次元宵灯会,乡文化站的李湘满听一位老人提及针刺无骨花灯,辗转找来会这项技艺的十二位老人,通过回忆、图纸以及技艺展现复原了针刺无骨花灯,使这项绝技免于失传。
关于花灯的起源,皤滩当地民间流传:唐开元年间,皤滩村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路,被仙女以一盏“神灯”引路。此灯灯身无骨,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秀才返家后,依样画葫芦进行精工制作。制成后悬挂门口,人见人爱、赞不绝口,花灯制作技艺从此流传开来。
另一则传说则为: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明皇派人不远千里从岭南运来荔枝以博美人一笑。唐明皇命宫女按照荔枝形状针刺出两盏荔枝灯挂在贵妃床前。安史之乱,杨贵妃被处死,两名做过花灯杂活的宫女流落皤滩以卖荔枝灯度日。这种花灯就在仙居皤滩流传,称为“唐灯”。
皤滩自古流传一首童谣:“高高台,低低台,皤滩街,花灯来……”皤滩古镇的“三透九门堂”内,古代有钱人就在门堂前挂针刺无骨花灯;皤滩的胡公殿、陈氏祠堂、何氏里等地有花灯造型的雕刻存留。提到仙居花灯,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皤滩,甚至称其为“皤滩花灯”。皤滩作为无骨花灯的复原地、花灯展厅和研究所的所在地,加之是国家级传承人李湘满和省级传承人王汝兰的居所,仙居花灯源于皤滩的说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高迁说。李湘满、王汝兰都曾经取艺于白塔镇高迁村的吴焕灯,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朝华、花灯和草编艺人吴桂秀以及木雕和油漆师傅吴明岩、花灯艺人吴大弟等都曾于高迁师从吴焕灯大师,仙居花灯能够重新焕发生机,高迁功不可没。此外,李湘满上世纪80年代重新发掘花灯找来的12位老人,主要来自高迁和厚仁。高迁古民居的建筑上有许多花灯遗迹,加上高迁村以长旗组灯著称,长旗灯仿辕门旗而制,分大小两类。大长旗竿高9米,上悬70多盏花灯(图3为长旗灯图片)。“在解放前,每逢元宵佳节,本村艺人常自发做次灯参加等会活动,在乡里邻村巡回展览。”①徐家骏著,吴桂秀口述:《仙居花灯口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16、162页。而花灯艺人陈红也曾在高迁做过几年花灯。种种迹象都表明高迁是仙居花灯的重要基地。
(三)厚仁说。白塔镇的厚仁村和高迁村均为吴氏一脉,称吴氏东宅和西宅,为仙居吴氏开基始祖吴全智后裔,“全智公于898年由遂昌迁居仙居下砾村。”②吴湘柯等编:《吴氏西宅宗谱》,仙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办公室,1995年。吴氏一族为仙居望族,曾涌现出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吴芾、南宋左丞相吴坚、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杰出人才。
图3长旗灯
仙居民谚有“西乡高迁厚仁,东乡下各怀仁”之说,历来有东乡和西乡角力竞赛的传统。厚仁的长旗灯和鼓亭灯在民国以前闻名于仙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元宵节灯展上,白天时来自东乡下各等地的龙灯浩浩荡荡、红红火火;到了晚上,西乡高迁、厚仁等地的花灯在烛光的映照下“万道细光从针孔中溢洒而出,五花八门的图案漂亮的不得了,各种灯舞争奇斗艳,把城里人都看呆了。”①徐家骏著,吴桂秀口述:《仙居花灯口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16、162页。解放后,由于“大跃进”和“文革破四旧”等原因,花灯在厚仁几乎失传。以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县文化馆想在厚仁寻找花灯艺人时无果,才动员了高迁村民。不过,现在厚仁村依然有一部分人会花灯手艺,如吴美娥等。
(四)花灯源自“高迁搭厚仁”的吴氏一族。仙居花灯经李湘满发掘整理、在高迁经吴焕灯等人的传授后重放异彩,高迁与厚仁同为吴氏一脉。吴氏在仙居历史上出过许多高官,而花灯又是大户人家喜爱之物,仙居花灯极有可能起源自“高迁搭厚仁”的吴氏家族。“吴氏一族的花灯制作工艺是吴氏祖上从宫廷里辗转带到了仙居,在仙居吴氏家族中传承发展,形成了士大夫等富贵人家赏玩的精美工艺品种。”②白塔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白塔镇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调查项目一览表概编》,2007年12月。至明清两代,单盏的无骨花灯经过组合,如高迁的长旗灯、厚仁的鼓亭灯、吴桥的龙门灯,几百盏组灯和单灯在仙居西乡一带,形成了花灯闹元宵的热闹场面。因此,吴氏家族花灯文化在仙居地域文化历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二、皤滩和高迁等古村落的建筑文化生态
皤滩古街位于仙居县境内的永安溪畔,地处万竹溪、朱姆溪、黄榆坑、九都港与永安溪的五溪交汇处。据光绪县志记载:“早在公元998年前,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③王寿颐等修:《光绪县志县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皤滩是水陆交汇之地,曾是永康、缙云、金华、丽水等浙江内陆地带食盐集散地和交易市场,是古代浙东南山乡的著名商埠和盐路的重要中转码头。商贾往来所带来的频繁文化交流,使皤滩产生了风格独特的盐埠建筑群和古街文化。皤滩至今仍保存着三华里长,鹅卵石铺砌的"龙"型古街。形似一条蜿蜒而卧的巨龙。西龙头,东龙尾,中段弯曲成龙身。龙头所对是五溪汇合点,正巧合了古人的图腾崇拜“臆造”。“综观皤滩的古街形态,均以明清时期为主。”④高飞、安贵臣:《皤滩文化与江南社会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皤滩古建筑上的梁、栋、斗拱、门、窗等上面的图案也千奇百态、千变万化。就连门堂、壁画、砖雕、瓦当上的图案也都各有千秋,令人眼花缭乱,融合了仙居特有的地方文化。皤滩盐埠商号和民居建筑,将木雕的透雕、浮雕、浅雕艺术,石雕的浅浮雕、深雕、丰圆雕、圆雕、透雕艺术,以及砖雕、壁画、卵石镶嵌等艺术运用的出神入化,让人感叹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高迁始名高阡,因东宅厚仁人稠地狭,遂购朱氏宅而居之,意为阡陌纵横,后讹为高迁。高迁古民居的装饰中,木雕、石雕、砖雕被大量运用,多出现于窗户,梁、枋、檐口等各种构件上。雕饰图案有:各式各样的动物、人物故事、戏文传统、琴棋书画、鱼樵耕读、山水名胜、历史典故、吉祥瑞图、诗词名句等,有教化、吉祥、言志、颂扬的意义,充分反映了喜庆吉祥、劝人向善、勤劳质朴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窗雕中,长辈房间多雕“松鹤延年”、“福寿双会”图案,晚辈房间多雕“鲤鱼化龙”,“连中三甲”等表示期望的图案,婚房则常雕有鸳鸯戏水和鱼虾等多仔动物,正堂则多雕历史典故、戏文等,一看窗雕便可知居住者身份。牛腿和雀替雕刻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于一体,立意巧妙,刀法细腻,层次分明,表意深刻。如余庆堂的“九狮戏球”、“鹿含仙草”,日新堂的“寿星呈瑞”、“老子出关”等人物造型,还有大量的砖雕,内容不一,制作精美。
三、无骨花灯与古村落文化生态的“互源现象”探析
仙居花灯融入了古代日常生活的文化生态,是大户人家极为喜爱的珍品。民间视花灯为具有镇宅祛邪、消灾除晦功用的吉祥物,将花灯都挂在栋梁上,用以避邪除秽;也有挂在船上,祈祷消除水患。“我太公因为有钱,所以一到节日他就请人来把船油漆一下,还要做花灯,一做就是十几盏,做好后就把花灯挂在船上。”①徐家骏著,吴桂秀口述:《仙居花灯口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72、160页。还有些有钱人也把花灯挂在门堂前,一来喜庆,二来也是炫耀。针刺无骨花灯由于造型优美、精雕细刺、做工复杂、追求完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对物质、文化享受高品位的追求,平常人家则无福消受。
1.以无骨花灯为源的古民居文化生态
(1)花灯融入节庆习俗
生小孩,做花灯。在仙居埠头、横溪一带的某些村落流传“生小孩,做花灯”的习俗。当一户人家生了第一个男孩,便要砍伐一株高大毛竹,连根挖来放在门口。一株毛竹长上天,寓意孩子会像竹子拔节快长,出人头地。当年十二月,这户人家开始为做花灯作准备,他们把亲戚朋友叫来,把灯片裁好,再用绣花针刺出花灯图案,把准备工作做好,来年正月开始竖灯。灯做好后,再将毛竹锯成三截,中间一截用来作“杠”,用以计量花灯;顶上一截用以抬杠;竹根部分自己留着。等到正月十四晚上,这户人家的亲朋好友就抬着组灯绕着周边的村子转,炫耀一番。“转完后再把灯抬到寺庙里祭天,最后把灯抬到自己家的宗族祠堂里祭祖,祈求祖宗保佑自己的子孙健健康康,聪明伶俐,将来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②徐家骏著,吴桂秀口述:《仙居花灯口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60页。
间间亮。“间间亮”是台州地区元宵节一种特有习俗。台州元宵节不同于全国,独独提早一天,为正月十四,这与著名的“戚继光抗倭”有关。相传明嘉靖年间,某年邻近元宵节,倭寇被戚家军打败,躲藏于附近的村子中。村民恨透了倭寇,便自发前往每一个房间包括猪栏、牛栏等犄角旮旯点灯,使倭寇无法藏身而被全歼。此后“间间亮”习俗便在台州流传下来,表达了百姓渴望和平、保家卫国、共御外患的美好心愿。“流传仙居西乡横溪、高迁等地的更更亮习俗稍有不同,称为‘更更亮',点灯的时候以花灯代替蜡烛和灯笼”。③政协仙居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编:《仙居民俗风情》,2004年,第4页。
放水灯。“放水灯是台州民间流传下来的盂兰盆节民俗活动,是一种祭祀河鬼水怪的活动。”④政协台州市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台州民俗大观》,宁波:宁波出版社,1998年,第20页。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永安溪沿岸的官路、黄梁陈、茶溪等村,因为永安溪经常发大水,碰上连日大雨,上游就会山洪暴发,汹涌的洪水就会淹没两岸的民房甚至淹死人。“所以人们才会在永安溪放水灯,祈求水神保佑家人平安”,⑤徐家骏著,吴桂秀口述:《仙居花灯口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98、169页。村民会自发将纸船、亭台楼阁、荷花灯、花灯等做好,贴在木板、麦秆卷或泡沫上。待道人做完道场,便开始焚烧经卷。放水灯习俗意在祭奠发大水时淹死的人,祈祷河中的水鬼河怪也随着水灯远去,不再进村骚扰。
(2)花灯融入古民居文化生态
花灯造型的雕刻在仙居西乡较为普遍。横溪下沈祠堂、皤滩山下村的道渊庄等地都有花灯造型雕刻。横溪溪头村的古祠堂里,原本就是花灯展厅。
皤滩古街中许多建筑造型都取样于仙居花灯,陈氏祠堂、胡公殿、贻厚堂、何氏里学士府上的牛腿或斗拱中均雕刻有花灯图案和造型。这使得古民居的建筑工艺独具特色,反映了皤滩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把各种花灯集中起来,就是皤滩古街的缩影,这也是艺术来自于生活的最好的写照。”①徐家骏著,吴桂秀口述:《仙居花灯口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98、169页。
图4
高迁古民居的梁柱上和牛腿上有许多木雕花灯,亦取材于花灯图案和造型。高迁古民居的窗棂上、牛腿上有许多的木雕,还有天井地面上的卵石镶嵌,都可以看到花灯的图案。省身堂中的雀替和牛腿上,就雕刻有花篮灯和小宫灯,上面雕刻有“松鹤延年”和“喜鹊登梅”图案。
图5
在仙居,传统的花灯师傅基本都不是专业做花灯的,往往是利用业余时间做花灯,其中较为常见的是雕花师傅。雕花师傅有这个基础,所以做花灯很容易。例如,老一辈的吴相介和吴焕灯均为木雕和油漆师傅,吴桂秀为石雕师傅、吴明岩为木雕师傅。
“半间床”实为床,意为床有半个房间那么大,半间床在高迁、皤滩均有存留。半间床“以其体积庞大,与仿建筑多层滴水结构而著称,床有帷壁顶棚,飞檐画廊,屏屏高悬层次清晰,结构严谨”。②政协台州市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台州民俗大观》,宁波:宁波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床分为多进,底层一进是椭圆的洞门“滴水屏”,屏上雕刻“喜鹊闹梅”、“凤采牡丹”等吉祥图案,以镇宅消灾。内里一屏为晋屏,雕刻垂柳或者花草;第三进左右雕刻“牛腿”;仰屏雕刻以花篮灯为代表的花灯图案。
花灯造型雕刻于古民居之中,体现了仙居古建筑具有明显的映照手法,意在把花灯别致的造型幻化在建筑物中,增强建筑的空间感和立面变化,赋予古建筑更加细腻的结构。同时,结合神话、传说、故事的建筑营造技艺又注重发挥想象,大胆运用变形、夸张、写意的艺术手法,彰显了明清时期仙居建筑工匠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使古村落的文化生态独具魅力。
图6货郎图
2.以古民居文化生态为源的无骨花灯
制作花灯时,灯片的搜寻、图案的选择、造型的立意,均离不开古民居的文化生态。仙居花灯造型上擅于模仿建筑物和生产生活用品,例如鼓亭灯模仿古代的凉亭建造;宝塔灯根据古代的宝塔的形象建造;荔枝灯模仿荔枝造型构造;花篮灯模仿花篮造型构造。“以元宵为主题的花灯,就选用喜庆吉祥的图案,配以花草、动物,以及八仙过海等民间传说的图案;用于结婚喜庆的,则配以红双喜、红心、龙、凤及‘福'字;用于庙会的,配以‘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招财进宝'、‘福'、‘丰收'等文字图案组合;用于寺庙、佛堂的,配以‘佛'字、观音、佛祖图案。”①陈可易、陈朝华编著:《仙居花灯》,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115、13页。可以说,没有以皤滩、高迁为代表的仙居古民居的文化生态,就没有仙居无骨花灯。“图案可根据灯片大小自行绘制,也可以参考古建筑物上的木雕、剪纸、刺绣、石雕等图案绘制。”②陈可易、陈朝华编著:《仙居花灯》,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115、13页。
明代浙江丽水籍宫廷画家吕文英的画作《货郎图》分春、夏、秋、冬四幅,作品以雕栏玉砌、花木映衬的庭院为场景,表现卖货郎以小商品逗诱孩童的情景,挑担中就有四十多种款式各异的花灯。陈朝华认为,《货郎图》上面的花灯就是仙居花灯,“《货郎图》是画有仙居花灯且保存十分完好的不可多得的古画,成为研究仙居花灯的宝贵资料,而《货郎图》的场景很有可能发生于仙居永安溪沿岸”。③徐家骏著,吴桂秀口述:《仙居花灯口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77页。因为历史上,永安溪沿岸有诸如皤滩、埠头等船埠码头,而大户人家对于花灯又情有独钟,花灯在此处有较大市场。而陈朝华人称“灯痴”,他曾经试图根据从师父吴焕灯处得来的古花灯图纸以及从民间收集的图纸样式,恢复《货郎图》中的古代花灯样式。
木雕在仙居古民居中有着丰富的运用。仙居木雕的手法类似于东阳木雕流派,以质地细密、不易变形的楠木、樟木、柏木、沉香、红木等木材为主,手法多为圆雕、浮雕、镂雕,有的还涂上色彩油漆加以保护,增加美感。仙居木雕注重木材本身的纹理,以形走势,因材生相。高迁古民居和皤滩古街现存大量的木雕遗存,题材丰富,有以历史、神话、戏曲为主的人物题材;有以飞禽、走兽、鱼虫为主的动物题材;还有以花草、树木为主的植物题材。木雕常见于窗棂、横梁、斗拱、门、牛腿、雀替等房屋结构以及桌子、凳子、脸盆架、木床、橱柜、衣柜等生活用具中。仙居木雕常见的图案有: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等神话类型;龙、凤、喜鹊、鸳鸯等动物类型;琴棋书画和才子佳人等故事类型;以及福禄寿喜等祈福类型等。
仙居花灯需要许多的针刺几何图案,除了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借鉴前人花灯图案之外,很大一部分内容来自于古民居中的木雕造型和图案。根据李湘满口述,“我们古灯上那些生动、漂亮、内涵丰富的图案花饰,很多都是取材于胡公殿的建筑花饰。”④徐家骏著,吴桂秀口述:《仙居花灯口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43页。木雕工艺成为仙居花灯造型来源的丰富宝库,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大量运用了古民居的木雕工艺造型。
仙居花灯中经常运用的针刺雕刻图案“福”字以及倒“福”字的花灯就有:年年有鱼花篮灯、粽子灯、福到家花篮灯,十福灯等,大多由门上和窗上的“福”字木雕而来。花灯创作中,龙凤八卦、连年有鱼、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鹏程万里、鲤鱼跳龙门、螳螂捕蝉等寓意吉祥、喜庆、丰收、祈福得元素成为重要内容,这也是皤滩、高迁古民居木雕的重要因素。花灯大师吴焕灯之所以学会花灯,就是“因为他经常雕牛腿和雀替,因为牛腿上有装饰用的花篮灯、小宫灯,他把那些样子记住了,顺便就学会了针刺无骨花灯。”①陈可易、陈朝华编著,《仙居花灯》,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由于民间认为八卦有驱邪避灾、镇宅除晦的作用,因而八卦在古民居木雕中占有重要地位。仙居花灯中,龙凤八卦灯、八卦灯、八卦台灯、奎头灯等都刻有八卦图形。高迁古民居日新堂有一扇八卦窗,窗的中间雕刻八卦图,四周有四个花瓶,每个花瓶都有一个中国结,寓意“四平八稳”。皤滩枫树桥“三透九门堂”中也有一扇八卦窗。据李湘满口述,“我就是根据八卦窗上的八卦图,设计出龙凤八卦灯。”②徐家骏著,吴桂秀口述:《仙居花灯口述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43页。龙凤八卦灯的造型像八卦图,主图案上刺上龙、凤、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龙凤八卦灯、龙凤贡灯以及龙凤台灯上的龙凤图案在古民居中较为常见,寓意龙凤呈祥,象征宫廷的富贵与权威。
图7
李湘满设计的非传统花灯——花篮灯,也是将枫树桥“三透九门堂”窗棂结构图案画出来,再用刻纸的形式表现出来,设计新颖、透光性好、立体感强;奥运灯由喜鹊、荷花、蝴蝶、鱼和福娃等图案组成,这些图案原型均能在皤滩、高迁等古民居中找到。龙凤八卦灯上的连年有鱼图案,在古民居的门、窗雕刻中可以寻到源头;珠篮灯上的喜鹊登梅,松鹤延年等喜庆吉祥图案,在古民居的牛腿和雀替中常有发现;宝石落地灯上的连年有鱼在古民居的脸盆架、古橱柜常有雕刻。
“八仙”传说在仙居民间流传较广,影响深远。仙居人红白喜事请客必用的“八大碗”便是由八仙传说演化而来。“八大碗”分上四碗和下四碗,上四碗分别为:采荷莲子(或白扁豆)、湘子海参(或肉参)、铁拐敲肉、钟离翻碗肉;下四碗分别为:洞宾大鱼、仙姑肉皮泡、国舅泡鲞、果老豆腐。在高迁古民居的省身堂的中堂之上有八扇门,称为“八仙门”,每扇门上雕刻一位八仙人物,人物形象生动,体现了八仙个性迥异的特点。王汝兰代表作之一的“八仙闹春”灯,也是根据古民居中的八仙造型打造。八仙闹春灯主体根据花篮造型打造,中间有八仙的纸像,为走马灯,当主体转动的时候,八仙纸像也随之转动,表现了八仙在凡间闹春、喜迎过年的热闹气氛。
“九狮图”为仙居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构造由操作架、提线狮子、绣球等主体组成,并配以龙凤造型、整体彩绘和四周挂着的装饰花灯,是提线木偶术和地面舞狮相结合的民间舞蹈艺术。据传承人王洪福介绍,九狮图的造型、雕刻以及花灯艺术有许多也是从朱溪镇的“三透九门堂”的木雕、石雕中得来。
图8
石雕工艺是仙居先民在劳动中对美的追求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民间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因其成本低廉、经久耐用、造型美观、题材广泛历经千年而不衰。在皤滩和高迁古民居的庙宇祠堂、富户大宅中,石雕艺术的运用极为普遍。在皤滩的胡公殿的戏台上,就有两根莲花型的石柱,用以放置灯盏,取义“好戏连台”。而仙居花灯也采用了很多莲花装饰,如块头灯、琉球灯、小宫灯等,形态优美大方,端庄稳重。
仙居石窗俗称石花窗,石镂窗,是仙居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普遍使用的镂空雕花石窗。仙居石窗可分为铜钿窗、麒麟送子窗、石猴戏球窗、八卦窗、回字窗、玉佩窗、花鸟窗、花瓶窗、万字窗、寿字窗、喜字窗、福字窗、禄字窗、双龙戏珠窗、蝙蝠窗、元宝窗等十几个大类。这与花灯中的图案造型内容又存在类同性。仙居石窗的艺术价值在于窗花造型以高度的概括、夸张、追求物象的形式美感,达到形象与抽象的和谐统一,营造了视觉上的庄重、深动、华美、清雅的美感。同时,它题材丰富,体现了当地的人文风貌,是研究仙居民俗文化极其宝贵的遗产。花灯中的花瓶灯造型、福禄寿喜图案、双龙戏珠图案、树叶图案、花图案、八卦图案、几何图案等均能在石窗中找到原型。
图9
卵石镶嵌技艺是指利用河床的卵石,按照风俗习惯,将各式图案用镶嵌的形式铺设在墙体、天井和道路上的一种传统工艺。仙居古代劳动人民师法自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把卵石运用到了古建筑装饰艺术之中,在古民居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仙居传统的石子门堂的造型有:铜钱、元宝、太极八卦、花瓶、对称图形、飘带等几何图案;蝙蝠、鹿、喜鹊、鱼、双狮戏球等动物图案;石榴、桃子、花、叶子等植物图案等几十种图形,寓意富贵吉祥、福禄寿喜等,与仙居花灯选材同源。在皤滩古街的元利店有“暗八仙”的鹅卵石镶嵌,其天井用鹅卵石镶嵌成双狮戏球,四边镶嵌着八仙具有典型意义的用具:荷花、葫芦、扇子、玉板、桃子、石榴、铁拐等图案。高迁古民居、横溪溪头和上江垟古村落中,均有双狮戏球的鹅卵石镶嵌,这也是花篮灯中较为常见的图案。上江垟还保留了双鱼图、祥鹿图等彩石镶嵌,双庙上王村保留有梅花鹿彩色鹅卵石镶嵌,都成为花灯创作的极品素材,殊为难得。鹅卵石镶嵌通过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的单纹图样和复纹图案,构造出不同的空间与形式美感,形成了仙居卵石镶嵌文化。
图10
剪纸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色彩,人们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门窗上,所以又叫窗花。仙居剪纸的传统主题有:双喜临门、凤采牡丹、蝙蝠穿堂、喜鹊探梅、双龙戏珠、莲子荷花、五福、蝴蝶、鲤鱼等,多有寓意吉祥、美满、幸福之意。这在题材上、寓意上与无骨花灯不谋而合。仙居剪纸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作为刺绣底样用的图案;第二大类为喜庆节日用品道具上的图案,例如:仙居无骨花灯、鼓乐亭、婚嫁、祝寿等均要采用剪纸图案,以动物、花卉虫草图案为主,主要有瓶升三级、五谷丰登、福禄寿喜等纹样,表达了仙居人民对时令节气的美好愿望和人生礼仪的活动情景。第三大类用于迷信活动。”①杨洁炜:《仙居民间剪纸初探》,《浙江工艺美术》2005年第6期。由此可见,仙居花灯与剪纸艺术的紧密关联:花灯本身为纸质,花灯制作流程中,剪订环节是其中重要一环,直接关系花灯在竖灯环节是否具有立体感。花灯制作过程中,也常常参考古民居剪纸上的图案,常见的有:二鸟对鸣图案、琉球灯上的蝴蝶百花图案、足球灯上的吉祥花图案、荔枝灯上的雪花图案等。
仙居四面环山,交通不便,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加上古时待字闺中的姑娘大多深锁闺房,为了消磨时间以刺绣来提高闺房生活情趣,这在客观上导致刺绣业在民间盛行。“绣制方法多采用:锁绣、盘金绣、平绣、戳纱绣、十字绣、打籽绣、剪贴绣等多种针法,在剪纸与想象画的基础上利用各种针法刺绣。”②张中华:《仙缘博物馆》,香港:天马出版公司,2007年,第74页。仙居刺绣不仅图案精美,还具有极高实用价值。图案内容一般多为喜庆、祝寿、添丁等题材,如福寿双全、富贵牡丹、金玉满堂、松鹤长春、鸳鸯戏水、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吉祥如意、麒麟送子、荷花童子、五子登科、独占鳌头等,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流露,这与花灯喜庆吉祥的寓意又具有同一性。
图11
刺绣艺术在工艺上和花灯艺术有相通之处,都采用针刺的方法构造出图案,花灯的工序中,专门有一道刺绣流程。花灯的美感和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刺绣的成效如何,刺绣技艺是仙居无骨花灯的灵魂。一盏品质、美感、透光性俱佳的花灯,往往需要几万乃至十几万针针刺,灯片多的甚至需要几十万针。“花灯的针法分线刺和面刺(区域刺),面刺分乱砂刺、三角刺、盘龙刺”。古花灯中有的“珠篮灯”为清朝贡品,灯周围的花纹,用“水上浮”极细绣花针刺成。当时制作这种灯的工钱,有“一盏灯,一筐米”的说法。当然,花灯为单面绣,而刺绣为双面绣,但二者无论在针法、造型、构图等工艺上均存在互相借鉴之处。无骨花灯针刺中,较常借用刺绣上的蝴蝶和花图案,以及富贵牡丹、金玉满堂、鸳鸯戏水等图案,绣球灯上的鸳鸯图案就是一例。
图12
四、结语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诞生于仙居,离不开仙居的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密,仙居许多的传统的喜庆节日包括迎亲嫁娶活动要用到花灯,它已经融入百姓生活。皤滩古街和高迁古民居为的木雕、石雕、砖雕、鹅卵石镶嵌、刺绣、剪纸等给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要素融入非传统花灯的设计当中。仙居花灯与仙居的古村落文化生态互为源头,在古代,先人把花灯元素融入古村落营造技艺,而现在,古村落就像一口用之不竭的深井,源源不断地提供花灯创作的宏大素材和造型,从而造就了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独特艺术气质,成为极富江南地域文化特色和审美意蕴的奇葩。
(责任编辑:高量)
The Study on the Mutual Source Phenomenon of Ancient Village's Cultural Ecology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the Xianju Lantern as an Example
Wang Kaiyuan
(County Party School of Xianju,Xianju Zhejiang,317300)
The ancient village's cultural ecology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mutual source.On the one hand,when the ancients constructed the villages,they absorbed nutrition from the Xianju lantern;on the other hand,when the artists make the lantern,they draw lessons from wood carving,stone carving,stone mosaic,embroidery,paper cutting and other architectural of ancient villages,and fus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folk customs.The ancient village became inexhaustible treasure of art.The two are mutual sources,just like the water in the same well.
The ancient village;Cultural ecolog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utual source
G122;K901
A
1008-7354(2016)04-00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