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6-02-15刘宗芳
◆刘宗芳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七中学)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刘宗芳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七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改和新高考政策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了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语文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力争把学生们消极被动的“要我学”,变成积极主动的“我要学”,形成良好的双边互动关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 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
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到处充斥着合作、探究、共享、创新、共赢等字眼。高考改革方案呼之欲出,言说语文试卷的分值将成为180分。而语文又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工具学科,语文学不好,其他科目更是免谈。这一切,都说明语文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爱学语文,并提高语文成绩进而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呢?
一、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过去的语文课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单调、枯燥。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示清晰可感的形象,课堂就由静态的灌输变成了动态的传播,学生闻其声、睹其形,容易使大脑长时间保持兴奋,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充分感知,准确理解,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滁州西涧》这首诗时,教师用语言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优美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滁州西涧》这幅古画的图片,再配上一段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让学生对着画,跟着音乐,就会进入那水急舟横的清幽境界中,感受到作者悠闲恬淡的心情。
再如,在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仅靠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学生很难对抽象的缩微图书达到深层次的理解。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将书籍的演变过程用图片演示出来,则简明扼要、生动形象、易于记忆。多媒体演示加教师点拨,事半而功倍。再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可以让学生看看《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进入情境,看看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可滥用,应该适度,否则“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将无从谈起。
二、化静为动,把书本知识搬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本有些内容现实感比较强,很符合中学生心理。适合通过表演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契诃夫的《变色龙》。在上《东郭先生》时,我一改过去的单纯的讲授法,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提前指定部分学生分组,明确各自角色,第二天在课堂上轮流表演,然后由全班同学轮流点评优劣。在点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熟悉了课文内容。不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记得牢固,印象深刻,对人物心理、主题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理解。课后很多同学反映热烈,他们感觉好似在演戏,置身其中,深刻体味了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教学,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而教师是主导,是主持人。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一堂轻松的语文课结束了,既省时,省力,又达到了预期效果,可谓一石二鸟,效果显著。
三、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给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学而不用,知识变成了死水,融入社会,既是对书本知识的运用,又是对新知的学习。“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语文课从课内走到课外,在课外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1.名胜古迹考察。带领学生寻古揽胜,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亲身体验诗人创作的感情,更能在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使学生涉取到一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用他们的知识来解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环境考察。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可以利用双休日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并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于环境问题的见解,表达他们对于理想环境的憧憬。这种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
3.社会调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报告。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把学生消极被动的“要我学”变成积极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学、师生双边关系的互动,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汪建德.试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学咨询,2009,(06).
[4]吴燕.语文学习中的内隐学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