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缺失问题探讨

2016-02-15徐得亮

中学语文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人文精神情怀

徐得亮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情怀缺失问题探讨

徐得亮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分为,更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然而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仍有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只注重其工具性。其主要原因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新度不够,偏离教学中心等。所以应采取正确的方式改善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情况,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为成为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情怀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原因

1.教学创新度不够

当前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少关注和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培养。教师们为了促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和应付日常考试,经常将所教的内容分解成单独考试的练习题,见字不见词、见句不见段更是常见现象。导致学生内在的人文精神在枯燥的现行考试教学中变得十分渺小,甚至找不到对语文课文情感的共鸣。取而代之的是课堂上教师常常强调的归纳中心思想,划分段落,有的课文中包含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然而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该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2.教学重心有所偏离

近几年虽然在中高考试题中增加了诗歌鉴赏等内容,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只需从选项中选出和题意相符的答案,没有将自身的人文情怀融入试题解析中,这样一种教学和追求逐渐淡化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导致学生缺乏人文情怀。

3.校园内外文化缺乏正确的引导

当前许多学校基本上不关注学生的课余生活,几乎在学校内看不到与人文精神相关的讨论会、板报、讲座等,导致学生的课外实践趋于休闲化。但在学校周围却常见网吧、KTV、麻将室等各种娱乐设施。还有部分大众文化产品大批量复制标准化、程序化的产物,缺乏真正的创造性和文化品位,同样影响了中学生的独立判断力。

二、语文教学人文情怀缺失的改善对策

1.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中学语文课程中从孔子到鲁迅,从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从中国的吴承恩、曹雪芹、罗贯中到西方国家的莫泊桑、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这些优秀人物的作品就像一朵朵浪花席卷了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这些例子中去欣赏、感悟,陶冶情操,汲取营养,并在增强能力的同时传承这份文化遗产。例如某教师在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就没有过多地分析课文,而是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红楼梦》年代背景,作者经历,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及主题,还对学生介绍了有关红楼梦诗词的批注,不同版本的研究成果,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再深入分解课文中人物的描写方式和性格特点,学生在此过程中十分透彻地学习了课文。

2.增强语文教师的人文意识

相关研究证明,教师在现代教育中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语文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人文学科,教师要广泛地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知识,增强对知识更新的迫切性和敏感性,丰富自己的头脑。所以丰富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师增加人文情怀的基础,从内因上下功夫,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质量与读书量的紧密联系。在阅读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教师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除了会使对方乐意接受所传达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影响学生把爱传播给周围,学会爱家,爱国,爱民族。

3.在教学、考试改革中融入开放式内容

目前我国统一的教学考核也出现了各地区差异化的形式,各地区采用这种考核标准检验教学成果十分有效。从考卷上可以看出新课程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各地的考题中出现了更多开放式和欣赏类型的题目。同时在此考核基础上增加了听、说、写等内容,可以说这种方式对教学方式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灵活性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层次地研究和学习语文课程。同时还要重视人文情怀的学习,教师可选择不同类型文章培养学生人文情怀,让学生领悟到语文作品中丰富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在日常活动中以这种意识为前提进行其他生产实践。语文教学作为引导学生行为规范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教师在教师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意识及在教学、考试改革中融入开放式内容,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具有是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吴塘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人文精神情怀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