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也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016-02-15韩仙玉
韩仙玉
让我们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也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韩仙玉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积淀文化、学会理解、更好地与人沟通与交流?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应被字、词、句、篇等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应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体验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感知语文,体验人物。这样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一些激发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尝试。
一、新课导入吸引学生萌动的心
在教学过程中,最简单导入新课的方式想必就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又或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温故知新”了。这样的导课方式对老师来说自然是轻松的,但是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好比一个导游,导游在第一时间激活游客的游览兴趣是很重要的,而“新课导入”则是教师激活学生思维的首要兴奋“景点”。教师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特定的课文情景,迅速点燃学生的激情,引领学生去欣赏、去探究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为“燎原之势”做好铺垫。
例如,对于鲁迅的杂文,笔者认为一直是学生在理解上很有难度的一类文章,一方面来自于他的文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具有年代感,一方面就是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笔者采取故事导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在访问法国时的一次宴会上,被记者问及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贵国提倡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难道不担心成为资本主义吗?’他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这里所包含的就是我们现在始终提倡的‘西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想,我们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但并不是说我们要退回到古代,同理我们借鉴西方的先进的东西未必就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前提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这原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课文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拿来主义’。”
学生学习的内部活动,不外乎“动机、兴趣和注意”,而这种故事情境的导入是比较符合中学生心理的,对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问题设计撼动学生思维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抓住“人”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方能激发其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徜徉于语文的海洋中享受美好的风景。
以李商隐《马嵬》这首诗为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很难体会出诗中的讽刺意义。那么笔者首先设置这样一组问题进行引导:(一)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如何?(二)唐玄宗为什么要刺死杨贵妃?(三)杨贵妃的死是谁造成的?前面两个问题大家都回答得非常一致。但是第三个问题有的说是“唐玄宗太软弱了”,有的说是“杨贵妃咎由自取”,有的说是“六军哗变导致”等等。于是笔者进一步追问:就算是六军哗变,这哗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有学生回答这是因为安史之乱。那么笔者再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这个时候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唐玄宗后期的沉迷于情色,荒废朝政的史实上来。于是这一深刻的讽刺意义呼之欲出。这一深刻的主旨的揭露既让同学们恍然大悟,也让他们欣喜不已。
笔者认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是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实现的,课堂应鼓励学生生成新问题、生发新情景,引发学生课下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而好的问题设计往往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它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与思考;又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使沉闷的语文课变得有趣味。
三、探究活动铸就学生成功的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项要求,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感觉,文言文翻译课课堂总也活跃不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实在不高。可笔者想说,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字词的解释,从汉字构造的角度来解读它,与学生一起探究其内涵,远比死板地翻译它来得有意思得多。因此,笔者常常在上文言文新课之前,会把重点字词画出来,让学生们从汉字构成的角度去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来呈现查找结果。记得上《项脊轩志》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对“诸父异爨”的“爨”字的解释,他首先将此字还原为大篆体“”然后引导大家找出其组成部件,有容器,有木头,有火,上下各有一双手,还有一个象征着“门”的框框。如此,下面的学生就很自然地感知到这个字的意思是“烧火做饭”,而在文章中的“异爨”很明显即是“分家”的意思。同样,一个学生对《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字的探究,他将此字还原为象形文字,然后解释它的构成为两个人背靠着背,双膝跪着的样子。进而说明这是古代的一种受降仪式,表示归降的意思。于是下面的学生们茅塞顿开,明白了“北”与“败”的关联。
综上所述,兴趣培养是影响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更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理念转变的首要因素。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能够培养起来,进而使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武夷山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