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2”教学设计
2016-02-15李荣荣
◆李荣荣
(山东省滕州市至善中学)
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2”教学设计
◆李荣荣
(山东省滕州市至善中学)
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主旋律。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选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中的种子植物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中设置了三个合作探究,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展现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学习 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2)说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异同点(重点、难点);
(3)理解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4)学会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种子植物,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生物进化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确立本节应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课前调查、观察常见的植物,课上利用实物和大量的图片进行观察、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自学教材,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为什么种子植物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沿着这条思路,分析种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繁殖方式,逐层深入拓展,以达到突破本节课“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形态结构的异同点”这两个重难点。对此采取任务驱动模式,激活学生利用实物去进行探究,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这既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比较、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对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进行调查、观察;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玉米秸、带有种子的松(柏)树枝条、石榴果实。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古诗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要求学生判断它们描述的植物类群,从而对上节课所学习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进行复习,同时又引入第四种植物类群种子植物,导入新课。
2.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由学生课前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并对它们进行分类、计数、记录其生活环境。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哪一种植物是生活中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类群呢?”激发学生探究的探究兴趣。
3.逐层深入,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一: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多媒体展示银杏、松树、牡丹和石榴等几株植物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这几种植物与上节课学习的三类植物类群相比,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植物的结构特点上着手分析。种子植物的根、茎、叶内都有发达的输导组织,便于支撑枝干、运输水分。
为了进一步认识种子植物的输导组织,设计一个小实验。教师提供鲜玉米秸的根、茎、叶,由学生解剖观察其中的输导组织。
(2)合作探究二:区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多媒体展示松树和石榴的图片,由学生分析这两种植物它们分别有哪些器官、都开花吗,分别属于种子植物的哪一类,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种子植物中开花、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是被子植物,不开花、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的是裸子植物。
为了更加清楚地认识种子外是否有果皮,设计一个小实验。教师提供松果和石榴,由学生解剖观察其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同时,教师设置问题,思考哪种植物的种子适应性更强,为什么。这个引导性问题,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果皮的重要性,又能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开始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哪一种植物是生活中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类群呢?”首尾呼应。
(3)合作探究三:种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播放农民喜获小麦丰收的视频片段,然后展示辣椒、大豆、苹果、茶、牡丹等图片,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发表自己的看法。
4.盘点收获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或者疑问,知识、技能、情感方面都可以交流。
5.点播建构
教师列表,由学生比较绿色植物的四个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繁殖方式上的不同。并引导学生根据表格推出植物进化遵循的规律。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生活环境上由水生到陆生,等级上由低等到高等。
6.达标检测题
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A、B、C三类试题,实现因材施教。